(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 100024)
如今,我們身處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手機的功能覆蓋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逐漸成為了人們的生活必需品。此外,快節(jié)奏的生活,要求人們更有效率地完成學習、了解社會時事,在這樣的驅使之下,手機成為了“軟傳播”的主要載體,而微信公眾平臺作為新媒體平臺之一改變了傳統媒體的大眾傳播模式,實現了點對點的傳播,它由于信息靈活發(fā)布、個性化定制、傳播速度快、推廣成本低、影響范圍大、互動性強等特點吸引各行各業(yè)的人們注冊使用。使用公眾號傳播知識、信息在當下變得愈發(fā)普遍。
大學生是連接校園和社會的主要群體之一,對新鮮事物有較強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越來越多的高校也順應時代和市場的變化,利用微信公眾號開展信息傳遞、維系師生交流等工作。但是,高校公眾號的運營成員多為學生組織,運營模式千差萬別,我們希望通過對選取的幾所學校微信公眾號數據進行分析,并配合實地調查走訪,能夠找到不同高校公眾號影響力存在差異的原因。
研究高校團委官方微信運營模式,可以進一步加強學校與學生的聯系。在自媒體時代,微信已經成為和公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社交平臺,大學生群體對微信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高,基于微信龐大的高校學生用戶群,以及微信公眾平臺的便捷性、新穎性、傳播范圍廣等特征,高校的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已成為教師聯系學生的主要渠道,通過微信公眾平臺與學生可以進行直接交流,加強了學校與師生之間的聯系。
微信成為軟傳播的主要形式:通過結合數字化的全面普及,了解微信成為現代大學生普遍使用的手機軟件,微信功能逐步轉為生活化、大眾化的特點,使得微信成為了軟傳播的主要形式。通過對兩所學校團委微信公眾號對學生影響力的對比,如通過清博大數據、微信傳播指數WCI,閱讀量、評論量等直觀的方式對其影響力進行評估;以及通過高校共青團傳播力排名等進行評估;通過對兩所高校微信號運營內容的發(fā)布內容進行分析,從其運營板塊的規(guī)劃等方面找出其運營模式上的不同,結合專業(yè)理論,總結出其傳播的策略精髓。
根據公眾號“團中央學校部”2018年最新發(fā)布的全國普通高校團委微信公眾號綜合影響力排行榜,我們從位于周榜前二十的公眾號中,篩選出了兩所學校的團委公眾號——小花梨(華東理工大學團委公眾號)和青春師大(江西師范大學團委公眾號)作為高校團委公眾號優(yōu)秀運營范例,并查看了這兩個公眾號6月至9月,近4個月的文章。我們發(fā)現本校團委公眾號文章的閱讀量、點贊量均偏低,文章的影響力遠達不到在學生中間起到信息傳播的力度。而參考上述兩所高校團委公眾號的數據,更讓人感受到我校團委公眾號的傳播影響力與優(yōu)秀公眾號之間的差距。(以青春師大公眾號為例)
“青春師大”2018年6至9月公眾號影響力一覽
以9月16日至22日這一周的數據為例,“小花梨”在榜單上排名第一,閱讀總量14W+,平均閱讀量達到10782,僅頭條一篇閱讀量就超過了13W,WCI值909.65,這樣的傳播量和影響力令人吃驚。而“青春師大”在同期排行榜中排名第13位,原創(chuàng)文章6篇,閱讀總量24792,平均閱讀量4132,點贊951,WCI值662.76。對比我校本周的公眾號推送情況,閱讀量僅為1484,而點贊數只有17,點贊率更是低到只有1.45%,同時據表格可知,八月和九月分別出現了周斷更的情況。此外,在統計數據時也發(fā)現,在一周之內也會出現不定期斷更的情況。
根據公眾號“團中央學校部”的數據,我們參考了上述兩所學校公眾號的設計,同時,我們還選擇了北京師范大學作為實地調研對象。通過問卷發(fā)放,以及街頭對同學的隨機采訪,我們了解到,同學們更喜歡看一些與當下熱點話題相關,或者是與對自身近況有幫助的文章,例如考試查分、考研指導、專家講座信息等等,同時,推薦好物、好電影、好書籍一類的分享文所占的比例也比較高。
除了在話題選取和排版上要引起重視,增加與讀者建立交互渠道也是一個重要元素。高校微信公眾號的發(fā)布內容與校園生活要息息相關,傳播方式的轉變也從原來的單一化變成了現在更為開明的雙向互動。師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感興趣的內容觀看,或者運營團隊可以開放投稿渠道,讓廣大師生參與公眾號的創(chuàng)作,評論量、轉發(fā)量、參與度增加,既能有效提高微信傳播力度,也能迅速提升校園公眾號在師生中間的“知名度”,也可幫助師生之間相互了解,構建和諧校園。
(1)微信運營團隊建設升級。高校公眾號不僅具有傳播學校工作、上傳下達的作用,更應該發(fā)揮它的軟傳播效力,增加廣大校園師生的互動,為共建和諧校園起到輔助作用。高校公眾號運營團隊大多都是由學生組成,由于經驗缺乏,耗時長且效果也可能達不到要求。學校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給學生運營團隊配備專業(yè)老師,能及時在各個專業(yè)領域進行指導,以此加強運營團隊成員的自信心,提升后臺運營團隊實力。
(2)增強運營后臺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明確公眾號的傳播優(yōu)勢,一改傳統媒體的單向輸送模式,重視微信公眾號平臺的功能性,不能只將其當作傳統的信息發(fā)布平臺。主張增加圖片、視頻等新媒體手段,吸引受眾,增加與受眾的互動性,增加評論量轉發(fā)量,讓公眾號的存在真正能夠使人受益。
(3)重視高質量建設。在缺乏例如企業(yè)利益回報的情況下,許多高校并不重視提升微信公眾號平臺的運營質量。是否能改變這種想法的關鍵在于,能否突出公眾號的內容優(yōu)勢,將公眾號的高質量運營視為學校實力的另一種體現。對投稿內容和編輯排版嚴格加以審核,增加公眾號的實用性,例如與企業(yè)商家合作,為學校師生提供限時購書優(yōu)惠福利等。
現今,高校公眾號已經是學校信息傳遞、高校形象宣傳、聯絡學生情感的重要手段,即適應“互聯網+”時代格外重要。好的運營模式既能方便師生的校園生活,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充當學校的網絡名片,體現學校豐富的課內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