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明麗
摘 要:1994年6月,在西班牙薩拉曼卡“世界特殊教育大會”上通過了一份有關(guān)特殊教育原則、政策與實踐的文件——《薩拉曼卡宣言》,特別強調(diào)了每一個兒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權(quán)利。我校自2015年啟動特殊兒童的送教上門工作,各學科組在學校校長室領(lǐng)導下,摸索送教之路。2016年區(qū)特殊教育指導中心成立,送教上門工作如火如荼開展,工作也更為科學、更為精細。在多年的送教上門工作中發(fā)現(xiàn):家庭學校的有效溝通,是高效完成送教上門工作的重要支撐。
關(guān)鍵詞:家庭溝通;工作;支撐點
重殘兒童家庭經(jīng)濟條件不同,文化程度各異。孩子的重殘也成為家庭的負擔,有的需要專人照護,有的因此債臺高筑,有的家庭多人殘疾……面對種種境遇,堅強的家長們不拋棄不放棄,為孩子撐起一片天。我們特教人在與家長的溝通中,要注意策略,關(guān)照特殊兒童和家長的心理,為有效實施送教上門做好鋪墊??偟膩碚f,家校溝通有三個層次——理解、支持、合作。
第一層次,理解
家校溝通過程中的理解是雙向的,包括家長對學校及送教團隊的理解與包容,也包括送教老師對家長的理解。一方面,重殘兒童納入送教上門的教育體系,我們首先必須征得家長的理解和認可。初上門工作時,大部分家長都能給予理解與包容,可也有些家長可能把我們當成走幫扶的形式主義者,婉拒;有些家長直接對外界排斥,不愿意讓社會知道家中有殘疾兒童的情況,義拒。對于這些情況,我們區(qū)別對待,曉之以理,在解釋清楚我們的用意后,盡量說服家長,給我們一個機會,給孩子一個機會,并用實際行動給孩子予以幫助。當家長看到孩子的點滴變化,他們會由衷地接納送教老師,理解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初衷。另一方面,我們許多送教老師都是從事特殊教育多年的專業(yè)教師,但對于重殘兒童家庭的尊重與理解需要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在精神上理解特殊兒童和家長。對那些不理解自己工作的家長給予充分的耐心和幫助,學會溝通的方法,用專業(yè)素質(zhì)贏得家長的理解。
促進雙方的理解與包容,必須在語言上下功夫。初期摸排,或者走進一個新接手的送教學生家庭,我們必須前期做好電話溝通。在選擇電話溝通的時間上應盡量避開家長工作時間,如是固定電話,盡可能在中午或傍晚。電話溝通盡量讓同一方言的老師進行溝通,語氣和緩,照顧特殊兒童家長情緒。
第二層次,支持
家校溝通中的支持,包括送教團隊給予家長的教學支持,家長對送教老師的精神支持。積極發(fā)揮學校與家庭的溝通功能,實現(xiàn)學校對家庭的理念影響、家庭對學校的實時反饋、家庭與家庭的友好互動。
首先,送教的第一對象是特殊兒童,教師必須根據(jù)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家長商量,制訂適宜的個別化教育計劃,以改善特殊兒童的精神狀態(tài)、學習、生活自理、肢體康復等問題。送教團隊,給孩子提供的教學支持,就是說服家長的最好利器。另一個意義上說,送教的對象還包括家長。我們改善重殘兒童家居環(huán)境,幫助孩子適應生活適應社會,需要家長的配合。教師送教滿足的某一次教學,而持之以恒的訓練,需要家長進行操作。分專題對家長進行培訓,教給送教家長一定教學方法、康復訓練的技能有助于重殘兒童居家學習與康復。其次,家長對送教老師要給予精神支持。孩子的進步,家長的肯定是送教老師在學校本職工作之余無償實施送教的動力,也是讓送教者覺得一切付出的意義所在,這才能使工作長期有效地運行。我們一位重殘兒童家長,每次見到老師到來,總是激動地握著老師的手,用簡單的“謝謝”表達對老師的敬意。這種支持,是源源不斷的汩汩清泉,澆灌著特殊教育工作者的心田。
第三層次,合作
有了送教團隊與學生家長的互相理解與支持,還需要合作共贏。一方面,學校成立家校溝通機構(gòu),健全家長委員會,成立家長微信群,進而實現(xiàn)家校聯(lián)動,形成教育合力,幫助家長解決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融洽家長與孩子的關(guān)系。設立“開放日”,開展送教學生返校體驗等活動,讓部分有能力的學生體驗學校生活,并為回歸學校教育作準備。現(xiàn)有三名學生成功脫離送教隊伍,在我校不同班級插班就讀。學校將送教學生的進步及時總結(jié)經(jīng)驗,制作微信公眾號推送,分享給更多的學生家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以合作的態(tài)度服務于學生的發(fā)展。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共同為孩子爭取外援,用社會關(guān)愛給貧困家庭一點溫暖。我們爭取殘聯(lián)、紅會、衛(wèi)計委、婦聯(lián)等部門支持,切實解決他們生活中的困難。利用殘聯(lián)的康復專長,為有需要的特殊學生進行康復訓練指導;申請殘聯(lián)的輔具設施和環(huán)境改造,為他們提供輪椅、助行器等器具,改造無障礙的家居環(huán)境。依托衛(wèi)計委的醫(yī)學專業(yè)特長,開展專業(yè)評估和醫(yī)學支持。部分重殘學生常年服用癲癇藥物,一方面申請醫(yī)學支持,另一方面在社會保障方面為其實現(xiàn)醫(yī)療保險、重癥互助金等多重保障。爭取紅會、婦聯(lián)的物資捐贈,切實幫助重殘學生家庭解決生活困難問題。
家校溝通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在送教上門工作中尤為突出。建立并完善家校聯(lián)動機制,加強家校溝通,形成教育合力,對中重度殘疾需要送教上門的特殊兒童實施個別化教育,從而促進兒童的全面發(fā)展。進一步探索家校溝通的新模式、新途徑、新方法,切實推進送教上門,讓每一個特殊兒童接受最適合的教育,讓太陽的影子里也生長出愛的光芒!
參考文獻:
[1]劉兵.追尋教學智慧 探索有效課堂:培智學校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微[J].現(xiàn)代特殊教育,2010(Z1):87.
[2]瞿春紅.攻“心”為上,家校溝通的破冰之旅[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20):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