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勇
清雍乾之際,有個叫尹繼善的人,德學兼?zhèn)?,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翰林院掌院學士,深得皇帝賞識和信任,在朝野享有崇高聲譽。乾隆四年,二十四歲的袁枚參加朝考。尹繼善是主考官,對袁枚的文章極為欣賞,取其為進士,授之以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又大力舉薦其外任。這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
尹繼善看重袁枚,希望他日后有大作為。如今袁枚即將離京,到江蘇溧水任知縣,尹繼善免不了想對他叮囑兩句。于是,他把袁枚叫到府上,關切地問:“子才(袁枚的字)此番外任,不知有何準備?”
不料,袁枚語出驚人,回答說自己什么都沒準備,只備了一百頂高帽。尹繼善頗為不解,追問道:“子才何出此言?”
袁枚嘿嘿一笑,說:“恩公應該知道,當下人人皆喜戴高帽,我將見人就贈上一頂,料想定會暢行無阻吧!”
尹繼善是個對德行要求極高的人,當即色變,不悅道:“子才差矣!為官務必剛正,切不可誤入流俗啊!”
“恩公所言極是,晚生定當謹記!”袁枚似乎早有心理準備,起身作揖,恭敬地說,“可嘆啊,當今世上,像恩公這般光明磊落、為人正直、明曉義理,且不喜阿諛奉承之人,實在是太少!”
尹繼善聽后頗為受用,連連點頭,臉色也轉陰為晴,不覺將方才的怒氣拋之腦后??僧斣蹲吆?,他回想剛才的談話,越來越覺得不對勁——自己莫不是也被袁枚戴上了一頂高帽?“看來誰都愛聽恭維話,就連我自己也是防不勝防啊!”想到此,他不禁倒吸一口涼氣。
據說,那天袁枚回家后,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未及外任,已贈高帽一頂,由是觀之,雖百頂之備,亦恐不足也。
【原載《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