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禾 心理學教授 編輯/春苗 設計/侯宇
陳禾 教授現(xiàn)任/親子教育專家,心理咨詢顧問。
媽媽們向我提出的問題中,我覺得這些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問題有著共同點:
● 寶寶太粘人了,媽媽離開片刻都不行,連上廁所都要跟著。
● 天天晚上都要抱著才肯睡,放到床上就醒來、哭鬧,真累。
● 不好好吃飯,邊吃邊玩,得追著喂,一頓飯要吃1個多小時。
● 不肯自己玩,玩玩具或做什么事情要媽媽陪著,離開就哭。
● 一遍又一遍講故事,我都快累得睡著了,寶寶還是要我講。
● 每天上幼兒園都要哭一陣,說盡好話,哄了半天才肯進去。
● 3歲了,還是動不動就打人,和他講道理,他就是改不了。
● 很叛逆,一有不順心的事就發(fā)脾氣,躺在地上打挺、哭鬧。
● 做什么事都磨磨蹭蹭,3歲還不會穿衣、穿鞋子,真磨人。
● 總是要下樓玩,天黑了還不回家,有時半夜也吵著要出去。
在提問時,媽媽們都在訴說自己很累,對寶寶的行為束手無策,問我該怎么辦?
經(jīng)常有人指出一些媽媽在育兒上的“不作為”,因為“養(yǎng)不教”,造成許多后續(xù)的教養(yǎng)問題。但我仔細分析這些提問,以及在家庭教育調(diào)研中的數(shù)據(jù),卻發(fā)現(xiàn)了不適當作為及過度作為產(chǎn)生的后果,比不作為更為可怕。每每讀著這類提問時,我就會想起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的一句看似負面的話:“做母親的最好只有一只手?!睘槭裁??因為只有一只手,許多事做不了,在育兒任務上就必須“放手”,只做非做不可的事,讓寶寶有了動手的空間。
如今媽媽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給孩子無限的愛!”這話本來不錯,但對愛的真諦不甚了了的媽媽,以無限度的愛綁架了自己,又以愛的名義綁架了寶寶,上述這些問題就成了必然。因此,為了讓寶寶正常成長,媽媽們必須隨時提醒自己:做寶寶的“半個”媽媽!
媽媽當然不可能去掉半個留下半個,這是指媽媽們從生涯規(guī)劃、育兒理念和教養(yǎng)手段上來規(guī)范自己的作為——給寶寶足夠的自我成長空間,也給自己保留一定的學習、思考、工作和休息的時間。
親子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和寶寶共同成長”,但是,這句話所強調(diào)的是“成長”。寶寶誕生后,0~6歲是成長的關鍵期,每一個階段,寶寶都有必須實現(xiàn)的成長目標。包括生理上的發(fā)育、大腦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優(yōu)化和心智的持續(xù)性發(fā)展。這些成長,都必須依賴寶寶自己的體驗進行,雖然需要媽媽的引導和幫助,但關鍵還是寶寶本身的自我成長。
媽媽只有配合寶寶的特質(zhì),并針對寶寶的學習能力循序漸進,采取合理可行的方式方法來進行培養(yǎng),寶寶才能正常成長。所以,媽媽要注意的是:怎么做才恰到好處,做得太多或太少,做得脫離正軌,對寶寶都是有害無益的。
由于過度關注寶寶,媽媽投入了全部的時間和精力,結(jié)果必然弄得筋疲力盡。在心力交瘁下,作息無序,家庭生活紊亂,健康欠佳,以致心浮氣躁,情緒不穩(wěn)。這樣的結(jié)果,媽媽脾氣會越來越暴躁,在和寶寶互動時沒有耐心,不能根據(jù)寶寶的成長規(guī)律和情緒變化進行細心的呵護,不能用心思考可行有效的教養(yǎng)方法,于是“陪寶寶成長”變成“不得不如此”的精力消耗戰(zhàn),日復一日,逐漸失去“做最好的自己”的主動權(quán),只能天天在迎合寶寶的習性和社會潮流中度日,既消耗了促進寶寶正面成長的良機,也耗盡了自己的青春歲月。
正常成長,需要寬松的時間和空間,也需要媽媽的良好規(guī)劃和有效指引。由于媽媽的時間與精力都消耗在無序的勞動中,沒有時間學習,也失去思考與創(chuàng)新能力,那么,寶寶也就只能黏著媽媽過日子了。寶寶的成長說的簡單一點,就是兩條道路齊頭并進:一是透過智能發(fā)展,不斷地提升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和心理素質(zhì);一是通過自主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的發(fā)展,提升寶寶的內(nèi)心力量,培養(yǎng)出反省能力、自制力和解決難題的能力。
這兩種能力的發(fā)展都不是靠著說教灌輸,而是通過親自的體驗,形成自我成長。體驗,需要的是時間和空間,如果時間和空間都被媽媽占有了,就談不上成長。
從上述4個層面來看,想做個有效能的媽媽,最關鍵的2個因素是:
1.有規(guī)劃,做什么事都要謀定而后動。要做到這樣,媽媽就必須有足夠的時間,才能神定氣閑地進行思考。
2.有能力,面對什么事情時都不會茫然失措。寶寶的成長歲月是漫長而多變的,可以有預案,但面對問題時都必須根據(jù)具體狀況尋找合理可行的做法。
為了滿足這2個因素,媽媽就必須成為時間的主人,不管是每天需不需要上班,都必須給自己留出一些時間和精力。怎么做呢?老祖宗早就給我們留下一個教條: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 慮而后能得?!?/p>
“知止”是個最難啃的骨頭,“充滿愛心”的媽媽更難闖過這一關。
這沒有標準可以遵循,所以沒有實施步驟可談,我只能舉幾個實例。
除非環(huán)境條件不允許,否則寶寶誕生之后就該獨睡小床。這樣做不只是為了培養(yǎng)寶寶的獨立性,還是避免干擾寶寶的睡眠。更重要的是,寶寶必須睡至少12個小時,媽媽只睡8個小時,這樣就可以贏得4小時的黃金時間。這4小時,是媽媽學習、思考和自我成長的時機。
在寶寶能夠坐起和爬行開始,把客廳理出一片空地,鋪上塑料墊,給他小汽車、積木,甚至是一卷衛(wèi)生紙,寶寶的自主探索活動就會展開。你需要做的就是坐在一旁當“警衛(wèi)員”,不要去干擾寶寶,你可以閱讀、思考,做一些動作小不必移動位置的家事。
給寶寶一把漂亮的餐椅,每天吃飯時,讓他就座,認認真真地自己吃飯。只要你一開始時不破壞他的探索和嘗試的興趣,讓他吃得滿臉滿地都不在乎,他很快就能學會自己吃飯。這樣,以后就不必為追著寶寶喂飯或拿著玩具吃一口玩一陣的不良習慣而大傷腦筋了。
可以把蒙特梭利的“工作”概念引用到家庭來。在你忙著做飯的時候,先給寶寶布置任務:給他一碗豆子,幾個瓶瓶罐罐,讓他去把玩折騰。你會發(fā)現(xiàn)寶寶做起事來那么專注。玩就是寶寶的工作,玩得下去,一個人也照樣可以過家家,而媽媽離開片刻或離開很久,對他都是順理成章的事。
帶寶寶到綠地去應該是不可少的一項活動,如果有一兩位媽媽和寶寶結(jié)伴同行那就更為完美。只要確定四周環(huán)境的安全無憂,媽媽們可以一邊看著,一邊暢談家常,寶寶們可以自由暢玩:堆沙丟石子、看花看草、撿拾樹葉、采集野花制作花環(huán)、追蝴蝶捉蜻蜓……有了自由活動的空間,不必擔心寶寶們不會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