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喆雋
如果地球是從一顆種子發(fā)芽長大而來的,那么這顆種子有多大?
提出這個問題的是亨利·戴維·梭羅。他的回答是:那是一顆直徑不到兩英里半的圓球,放到康科德鎮(zhèn),也只不過占去其1∕10。
離康科德鎮(zhèn)不到兩英里的地方有一個“池塘”——瓦爾登湖。1845年3月底的一天,梭羅向朋友借了一把斧子,離開了鎮(zhèn)子。兩年之后,人們看見他回到了鎮(zhèn)上。或許對梭羅來說,現(xiàn)代人崇尚的所謂“說走就走”依然有些造作——走就走了,無須多言;回就回了,不必再提。
后人通過《瓦爾登湖》才明白了梭羅的用心。他說:“我來到樹林,是因為我希望過從容不迫、深思熟慮的生活?!彪x開瓦爾登湖的梭羅開始研究自然:他觀察松鼠是如何幫助油松傳播種子的,他看到鳥類多么喜愛鐵杉籽,柳樹又是如何通過飄絮來播撒自己的種子……此后的十余年里,他留下了長達9000頁的筆記。詩人變成了博物學家,隱士成了園丁。
這些筆記好像也是一顆種子。它沉睡許久,在梭羅逝世130年后才得以出版,書名是《種子的信仰》。梭羅在書中寫道:“我不相信∕沒有種子∕植物也能發(fā)芽∕我心中有對種子的信仰∕讓我相信你有一顆種子∕我等待著奇跡?!彼罅_就是一顆種子,他也想在每個人心里播下一顆種子。
眼睛總是被花瓣吸引,鼻息往往被花香誘惑。人總想成為參天大樹,卻少有人想做一顆種子——安安靜靜、無聲無息。種子孕育生機,包含可能;種子雖然渴望陽光和泥土,但它知道,扎根有時,發(fā)芽有時,綻放亦有時;種子懂得蟄伏,或深埋在皚皚白雪里,或卡在巖石縫隙間,甚至被鳥獸吞入腹中……如梭羅所言:“我來到這個世界,并不主要是把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而是生活在其間,不管它是好是壞?!?/p>
種子具備美德,它樸實無華、淡泊坦然、深藏若虛、渾然守一。種子并不隨遇而安,因為它有自己的信仰,深知自己的使命,于是才知道等待與隱忍,即便不生根、不萌芽,也不同流合污、自暴自棄。種子踐行著一條神圣的準則:“自然在卑微處最偉大?!?/p>
當一顆種子消失時,會成就一個嶄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