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主張“構建真實而完整的過程性寫作教學體系,讓寫作教學看得見”。我曾在拙文《讓寫作教學看得見》中做過這樣的闡述:我以為,作文教學應該是一個真實而完整的過程性活動。真實,是指作文教學要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符合語文課程的基本目標,要符合作文教學的一般規(guī)律;真實還強調(diào)作文的教與學要我們師生扎扎實實去“真做”,杜絕作文教學的虛假現(xiàn)象。完整,是指作文教學的兩個主體——教師和學生必須一同參與寫作活動的全程。過程性,是強調(diào)作文教學是一完整活動,既要關注其起點,也要關注其終點,更要重視中間的這一“過程”。這樣的過程,是“看得見”的教的過程,也是“看得見”的學的過程。宏觀地說,教師要樹立作文教學的完整的課程意識,從計劃的制訂、內(nèi)容的選擇,到實施的推進、評價的構建,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1]
當然,任何一種教學主張,無論表述得多么縝密和完美,最終還是要回到教學實踐之中,真正轉(zhuǎn)化為教學生產(chǎn)力。這樣的教學主張對教學實踐、對學生成長才真正具有普惠價值,不然只能是一座空中樓閣。
針對閱讀與寫作的孰輕孰重、是否能統(tǒng)籌有致,訓練指導的序列是否能匠心獨運,生活積累的淺薄厚重是否有智慧引領等問題,結合教學實際我作了進一步思考。我也因此呼喚寫作教學的三個“回歸”:一是回歸生活,教給學生一雙慧眼,發(fā)現(xiàn)熟悉地方的風景;二是回歸心靈,打開學生的肉眼,更要打開學生的“心眼”,我手寫我心;三是回歸常識,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遵循漢語言寫作的基本規(guī)律。
基于以上認識,我構建了屬于自己的作文教學體系。我將學生寫作訓練和能力提升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入“格”。這里的“格”,是作文的一般性規(guī)范。教給學生必要的作文知識,作文的審題、立意、選材、結構、評改方法等等,這些看起來有些“老”的知識,我覺得是需要讓學生了解的,了解這些知識的過程就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作文規(guī)范的過程。入“格”是奠定學生作文能力的基礎和抓手。第二階段,出“格”。讓學生作文跳出“規(guī)范”的框框,放膽寫作,突出個性,走向自由。這一階段教師更多地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生活,關注自我獨特的心靈體驗。教師指導更具靈活性和針對性,面對個體開出“藥方”,力求對癥下藥。第三階段,升“格”。對作文的材料(立意)、語言、結構等方面進行綜合性訓練,提升到新的高度,實現(xiàn)學生寫作從“規(guī)范”走向“自由”,使學生作文達到有“情趣”、有“意趣”、有“理趣”的境界。[2]
序列的建構與完善,只是為寫作教學鋪就了一條道路,學生寫作素養(yǎng)的提高是師生扎扎實實“做”出來的,這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我著力做好四件事。
讀與寫的關系,學界一直沒有定論,但是讀與寫的割裂是語文教學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閱讀對于寫作的作用在這里毋庸贅述,我始終認為,在當下的教育語境里,如果一個學生在初一初二不進行海量閱讀的話,就錯失了閱讀的黃金時機。我以為閱讀就是一種遇見,遇見是一種新奇的發(fā)現(xiàn),是一種情感的共鳴,是一種心靈的對話,是一種精神的奔跑,是一種思想的生長,是“真我”的在場。如果不是這樣的遇見,就不是一種真正的閱讀。基于此,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就要創(chuàng)造一些讓學生實現(xiàn)“真閱讀”的路徑。例如,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慢下來,讀一段文,用聲音傳達情感、訴說故事、感悟哲思,做一位朗讀者;引導學生將讀到的精美段落摘錄下來,慢慢品味;讓學生將閱讀中遇到的美好的文字背誦下來;還可以讓學生做好讀書筆記,讓閱讀在筆記中走向深刻。
正如福建師范大學潘新和教授所言,不指向?qū)懽鞯拈喿x是低效的。讀而思,思而作,在閱讀經(jīng)典中學寫作,用寫作讓你的情感、思想、故事在心靈自然流淌,在讀寫共生中“遇見”。向經(jīng)典學習精致段落描寫,學習精美的表達呈現(xiàn),學習深刻的主題挖掘,從仿寫走向化用。如果我們把這些路徑在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加以落實,我以為是對《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書”的有效落實,能夠真正實現(xiàn)整本書閱讀的“過程管理”。
周國平先生說,好寫作從寫日記開始。日記可以“留住逝水年華”“超越苦難”和“豐富另一個自我”。有的教師把寫日記作為一種單純的“小作文”訓練,但我更注重通過日記讓學生養(yǎng)成主動關注生活、主動思考生活、自覺審美或?qū)彸笊畹牧晳T。通過寫日記,學生能較好地解決寫什么的問題,使作文有了鮮活的生活氣息和時代活水。
作文評改的過程,應該是以學生的習作為媒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對話的過程。具體方法有如下幾種。
①學生自我診斷,在“復盤”中發(fā)現(xiàn)問題。如何讓學生能真實地看清自己的習作?我從江蘇師范大學魏本亞教授復盤式評課中受到啟發(fā),嘗試著讓學生把自己的作文表格化(見表1),解剖自己的習作;在“復盤”中揣摩、體悟、修正自己的習作。
表1 作文自我診斷表
學生作文完成后,稍稍沉淀幾天,再完成“作文自我診斷表”?!白晕以\斷表”清晰地呈現(xiàn)了自己作文在立意、選材、結構等方面的優(yōu)點和不足,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寫”“寫了什么”“為什么這樣寫”等問題,進一步理清行文思路,推敲結構,甄別立意選材,斟酌語言。經(jīng)過多次的復盤診斷,學生寫作訓練時思路明晰了,心里亮堂了,下筆自然從容了。
②專題訓練,在序列化中教給學生修改的角度與方向。作文修改序列,依據(jù)是來自文章必要的構成要件,如開頭與結尾、景物描寫、過渡句段等,還有必要的寫作手法,如化實為虛訓練、運用抒情議論深化主題等。只有在一個個實實在在的專題式、序列化的修改訓練中,在多維多向的師生互動、生生對話中,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修改方法,幫助學生尋找到修改作文的方向,達成自能診斷、自能修改的目標。
③精選樣本,在集中面批中教給學生修改的方法。面批在師生面對面的對話、商榷中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習作,提高寫作能力。如何放大這種面批效應呢?我以為選擇典型病文樣本集中面批是一個較好的辦法。把面批的做法和優(yōu)勢放大給全體學生,在集中面批的過程中教給學生批改的策略和方法。當然集中面批,選擇好典型病文是關鍵,教師在每一次的作文訓練中要善于發(fā)現(xiàn)典型病文,發(fā)掘其蘊含的教學價值。
作文修改的完整性,在于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參與,教與學缺一不可。作文修改,強調(diào)學生在教師的指導、點撥之下,不僅有一個實實在在的行動過程,更有一個自我體悟、揣摩的過程。[3]
網(wǎng)絡時代讓教學媒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它拓展了讀寫空間,為我們的寫作教學創(chuàng)造了無限可能。如何順應時代的大潮,創(chuàng)新教學工具,值得我們思考。我借助微信和簡書這一新興交際交流工具,開展讀寫實驗,通過“班級微信群”進行學生微作文、學生習作、名著閱讀筆記、名著推介交流,或文字分享,或語音播報,基本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這樣的嘗試,讓讀寫進入交際語境,從封閉走向開放;讓讀寫活動真實發(fā)生,從自我走向大眾;讓讀寫成為一種生活,從被動走向主動。
具體到一節(jié)寫作課如何上,我認為應該做到“在場”“走心”,具體說來,就是實現(xiàn)六個“真”。
①真情境。把學生帶入真實的情境(或是教者為實現(xiàn)某種教學需要創(chuàng)設的基于現(xiàn)實生活的情境)之中,凝視、傾聽與靜思,獲得真實的體驗。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眼有所見,心有所動和所感。
②真任務。真實的寫作任務、明確的訓練指向,是達成寫作目標的關鍵所在。在真實而明確的任務驅(qū)動下,及時為學生搭建寫作支架,讓寫作訓練有序而扎實。
③真作品。沒有寫作訓練的寫作課是虛假的。課堂中依據(jù)寫作任務,學生在實際寫作活動中形成習作片段或其他形式的成品。
④真診斷,形成真問題。課堂及時對學生的習作進行診斷,發(fā)現(xiàn)問題,聚焦訓練的目標,才會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活動,這樣的教學活動才會真實高效。
⑤真評價。面對學生真實作品中的真實問題展開的評價活動,才能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方向,在這樣的循環(huán)訓練中不斷提升寫作能力。
(圖2)
寫作教學是復雜的,如何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融入真實的自我,寫出有真情有見地的文字,需要我們做出更多的嘗試,力求讓每一次的寫作教學真實發(fā)生,讓寫作教學“看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