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甲申人物興亡辯

      2018-12-18 11:21:14趙晏彪
      滿族文學 2018年4期
      關鍵詞:多爾袞張獻忠吳三桂

      趙晏彪

      上篇 李自成、張獻忠

      友自臺灣來,指名要去北京的故宮。此正合吾意,因許久未瞻仰故宮之容,亦想感受那里的皇家文化與厚重的歷史,熏一熏已略顯蒼白的大腦。

      金秋的京城天空瓦藍,走在堂皇的漢白玉石臺上,竟然沒有絲毫莊嚴威武的感覺,人眾如葉,噪音似蛙。一群毫無顧忌的男男女女旁若無人的嬉笑吵鬧聲驚飛了一群秋燕,它們“喳喳喳……”地叫著朝景山蔽天而飛。那叫聲有些怨忿,含些凄婉,亦有些無奈,不知道是被擾了秋夢,還是被南嗲北吼的各色人群驚嚇得成了驚弓之燕?

      美好的感覺如燕而去,我黯然神傷地站在乾清宮外的角落,觸景生情,想起讀過的一段史料,當年闖王李自成在撤離紫禁城時,大火沖天,群燕亂飛,馬嘶人喊,其景甚悲。心中不免升上一種愁緒,回身向興致勃勃的臺灣朋友說道:“現(xiàn)在是2013年的秋天,再過一百天就是2014年了?!?/p>

      臺灣朋友有些莫名,怔怔地回答道:“是呀,怎么啦?”

      “明年是甲申370年。”

      說完這話我自己笑了,我是愚笨的,臺灣朋友怎會關心郭沫若是何許人也,又怎能知道七十年前郭沫若曾寫下一篇讓國民黨憤恨之極的文章——《甲申三百年祭》呢?

      臺灣朋友面對宏大的故宮,饒有興味地參觀、拍照、瀏覽,而我卻思緒萬千,腦海里不斷地涌現(xiàn)出370年前甲申風云中的四個人物影像……

      古人曾經(jīng)預言過,每逢甲申年必有大事發(fā)生。

      公元1644年的甲申年,在紫禁城里發(fā)生過一次震天動地的大變革,一個皇帝死了,兩個人先后入主了紫禁城。先者乃農(nóng)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后者則是大清的攝政王多爾袞。他們的故事已經(jīng)傳唱了幾百年,在他們身邊的另外兩個人的故事同樣“精彩”:一個也是農(nóng)民起義領袖、殺人不眨眼的張獻忠;另外一個是先侍明朝、后降大順,再反大順又降清,繼而又背叛大清的吳三桂。這些人、那些事,構(gòu)成了波瀾壯闊的甲申年,同時也描繪了一張百年興亡人物圖。

      與三百七十年前的紫禁城相比,今日之故宮更加金碧輝煌。1644年3月,李自成被多爾袞率領的八旗鐵軍擊潰。在準備逃出北京城的那個夜晚,宰相牛金星向李自成進諫道:“咱們跑可以,但是還需做一件事兒。當年西楚霸王離開咸陽城后,火燒了阿房宮。大火綿延三百里,何其壯哉?大王今不如效法西楚霸王,也燒掉紫禁城,一則樓臺亭閣不會遺留于他人;二則不失霸王風范。”

      牛金星的提議無疑會將李自成推向歷史的恥辱柱,可惜的是,李自成潛意識中的狹隘和仇富心態(tài),使他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英雄,也無法成就一代帝業(yè)。“宮殿悉皆燒盡,惟武英殿巋然獨存,內(nèi)外禁川石橋亦宛然無缺。燒屋之燕,蔽天而飛。”李自成就這樣潰逃出了紫禁城,留下了恥辱的一燒。

      《孝經(jīng)·諫諍章第十五》曰:“昔者天子有諍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諍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諍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李自成沒有成功的原因很多,但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缺少諍臣,大順軍中諍臣只有李巖一人,李巖曾獻良計,但被牛金星獻讒言而阻,牛金星在李自成的默許下殺害了李巖兄弟,李自成之為非成大業(yè)者所為也,這是其一。其二,有諍臣還要是個明君。秦朝末年,劉邦率軍攻入咸陽,推翻了秦朝的統(tǒng)治。劉邦進入秦宮后,見宮殿高大雄偉,美女、珠寶不計其數(shù),心中產(chǎn)生了羨慕之情,想全部據(jù)為己有。大將樊噲勸劉邦最好不要這樣,劉邦很不高興。謀士張良知道了此事對劉邦說:“秦王之所以不得人心,失去天下,原因就在于他窮奢極欲?,F(xiàn)在您剛?cè)肭貙m就想如秦王那樣享樂,豈不壞了大事?樊噲的話可是忠言呀!忠言往往逆耳但利于行,良藥苦口不好喝但利于病,您如果想成大事就聽樊噲的勸告吧?!眲畈坏邮芰藦埩嫉呐u,也采納了樊噲的意見,傳令三軍,并且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偷盜者抵罪。”劉邦不僅絲毫未動秦宮的財寶,而且撤守灞上,深得秦人擁護,這與后來的項羽火燒阿房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李自成火燒紫禁城實與項羽同道,豈有不敗之理?

      嗚呼,世人皆知八國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而不曉李自成紫禁城之一炬,實乃遺憾,哀哉。

      皓月懸空,夜深室靜。月亮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心境下觀看,它的顏色是不同的。今天的月亮有些陌生,往日皎白之色今天略顯發(fā)黃。這心境自然是因了370年前的那段歷史,繚繞心里的那段往事,恰如郭沫若先生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所說:“明之滅亡,李闖王入京后在短短四十天內(nèi)就兵敗而散,實乃腐敗所至。”

      李自成的農(nóng)民軍失敗的原因,有多種說法,一首詠《大順國》詩這樣寫道:

      一生九死打江山,

      大順硝煙眨眼間。

      得勢當知尤謹慎,

      亡國豈可怪紅顏。

      多數(shù)人認為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掠走了吳三桂的愛姬陳圓圓,導致了吳三桂降清后聯(lián)手清軍滅了大順。是腐???還是奪姬之恨?……回溯歷史,當年的硝煙早已散盡,朗朗晴空下,徒留余音令人玩味。

      公元1644年的甲申年,是值得紀念和深思的一年。這一年,腐敗的明王朝被農(nóng)民起義者領導的大順朝推翻了。這一年,打進北京的統(tǒng)帥有兩位,一位是農(nóng)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另一位是大清朝的攝政王多爾袞。一城不容二虎,李自成在四十余天后逃出北京,兵敗身亡,多爾袞不但將清朝的順治皇帝從沈陽接進了北京,且奠定了大清朝統(tǒng)治中國267年的基業(yè)。

      李自成盡管兵敗身亡了,但絲毫抹殺不了他的功績:“……規(guī)模宏大而經(jīng)歷長久的農(nóng)民革命,在這一年使明朝最專制的王權(quán)統(tǒng)治崩潰了?!?(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若從公正、歷史、辯證的角度看,專制必然導致滅亡。縱觀歷史,專制均無“良善”下場。以朱元璋為例,朱皇帝應該屬于“最專制的王權(quán)統(tǒng)治”的祖師爺了。作為農(nóng)民起義者的李自成如法炮制,“進了北京以后,李自成便進了皇宮。丞相牛金星所忙的是籌備登基大典,招攬門生,開科選舉。將軍劉宗敏所忙的是“拶夾降官,搜括贓款,嚴刑殺人。紛紛然,昏昏然……”(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據(jù)史載,李自成在捉到吳襄后,命吳襄給兒子吳三桂寫信招降,而劉宗敏卻對吳襄綁票、抄家,還掠走了吳三桂的愛姬陳圓圓。幾十萬大軍屯養(yǎng)于京城之內(nèi),搶掠民財,盡情享樂,剛剛進入北京十幾天就這樣,如果大順農(nóng)民軍果真成為統(tǒng)治階級,恐怕又是一個“最專制的王權(quán)統(tǒng)治”。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中有一段文字分析得更為透徹:“李自成的大順朝即使成功了,他代表農(nóng)民利益的運動遲早也會變質(zhì),而他必然也會做到漢高祖、明太祖的藏弓烹狗的‘德政,可以說是斷無例外?!?/p>

      總結(jié)李自成的一生,從農(nóng)民起義軍領袖到大順皇帝,再到九宮山被殺,同所有的農(nóng)民起義領袖一樣,根深蒂固的封建小農(nóng)意識,令他缺少胸懷天下的大志,難于納諫良言、重用良臣。進京后,軍隊缺少嚴明的紀律,奸淫擄掠、無惡不作,致使京師百姓傷透了心,對那些農(nóng)民軍“恨入骨髓矣”。李自成其實并沒有忘記李巖“取天下以人心為本,請勿要殺人,收天下心”的勸誡,他讓士兵到處張貼“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的口號,這種極端平均主義、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只能進一步導致大順軍用拷掠追餉來籌集軍費,對明朝的政要、權(quán)貴、富商、紳士等嚴刑拷打,大肆勒索錢財,造成社會混亂,人心動蕩。當大清軍隊如潮水般涌來時,墻倒眾人推,拋棄李自成的農(nóng)民軍,是百姓唯一能夠做的事。

      李自成由一個受壓迫者成為起義者,他真的明白天下乃天下人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嗎?他開始是知道的,但后來膨脹了,頭腦發(fā)暈了,僅憑借他失去民心這一點,他失敗的命運已經(jīng)注定。而他失敗的第二個原因是,沒有處置利用好崇禎皇帝及明朝舊臣?!对鰪V賢文》中說:“愛人者,人恒愛;敬人者,人恒敬?!苯绞谴竺鞒?,漢族人都是明朝的子民,李自成如此“不愛”他們的皇帝和眾臣,終將有用之人及百姓推向了清朝一邊,皆為大清所用。其三,李自成身邊缺乏有遠見卓識的臣子,唯有李巖算是比較有頭腦的人物,他積極獻言獻策,勸說李自成“嚴肅軍紀,守寨出征,和用政略解決吳三桂的問題”,但李巖不是農(nóng)民,他屬富家子弟,李自成狹隘的農(nóng)民意識讓他失去了理智,擔心那個“李”會代替他這個“李”。而牛金星恰恰利用了李自成心胸狹隘這一點,借李自成的刀殺害了唯一頭腦清醒且有大智慧的李巖,造成了起義軍內(nèi)部文武失和,李自成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

      在李自成和他的軍隊逃出北京城的時候,北京城里的老百姓們是何反應呢?他們竟然各自搬出家中的床桌等物,阻止大順軍出逃,用繩索將騎兵絆倒殺死,迎接清朝大軍,民心天地可鑒矣。

      歷史無情,后人鐵面。一個人物的出現(xiàn)、一段歷史的興衰皆是歷史必然,但后人一定是鐵面無私的。李自成對歷史的貢獻是巨大的,他身經(jīng)百戰(zhàn),是一位優(yōu)秀的指揮家。他不近酒色,不愛錢財,尤其值得稱贊的是,李自成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軍逼死了昏庸無道的崇禎皇帝,推翻了朱家王朝,推動了歷史前進的車輪。

      李自成悲慘地退出了甲申年大舞臺,在那個大舞臺上表演的還有一位不能不說的人物,就是李自成的同鄉(xiāng)張獻忠。張獻忠何許人也?他又有著怎樣的“德政”呢(張獻忠在小說里是一位勇猛的農(nóng)民起義領袖,但在歷史文獻記載中,張獻忠卻是一位殺人不眨眼的魔鬼)!

      張獻忠是延安衛(wèi)柳樹澗人,與李自成同一年出生。他長了一張黃臉,長身虎頷,因此人送綽號“黃虎”。在延綏鎮(zhèn)為軍吏的時候,犯法當斬,主將陳洪范對他的狀貌感到驚奇,于是向總兵官王威請求釋放了張獻忠。張獻忠與李自成同為府谷人王嘉胤的部下。崇禎三年,王嘉胤搶劫富家的糧食被有司緝捕,遂揭竿而反,張獻忠糾集米脂十八寨依從王嘉胤,自稱為八大王。

      王嘉胤戰(zhàn)死后,張獻忠率領部下兩千人投降了明朝的大將洪承疇(這一點他與闖王李自成有天壤之別)。1638年,張獻忠在湖北谷城受招安被授予副將。駐地王家河,易名太平鎮(zhèn),以示休兵。1639年,張獻忠覺得自己兵強馬壯了,復叛,重舉反明的大旗(這一點與吳三桂極其相像,出爾反爾)。張獻忠性格狡譎、殘暴嗜殺。從1644年陰歷8月初九,張獻忠攻陷成都之日起,就大開殺戒,當時的歐洲傳教士利雷斯和安文思二人所寫的《圣教入川記》,對此有過詳細記載?!皬埫咳諝⑷艘欢?,為時一年又五個月,累計殺人十萬”!

      張獻忠患了瘧疾,他對天許愿說如果病好了就以“朝天蠟燭兩盤”貢奉給上天,直到他病好以后周圍的人才明白這話是什么意思。張獻忠令兵士專砍女子的纖足,每個兵士必須至少進獻十雙小腳。那些如狼似虎的士兵專門搜尋漢族女子的纖足,只要遇見女子就地先將腳砍下來。不到半天軍營中的小腳已經(jīng)堆積如山。張獻忠命人將收集的三寸小腳堆疊成一座山的形狀,稱為蓮峰。他回頭一看自己妾的腳也很小,就順便砍下來堆在蓮峰頂上,隨即再將這些小腳架火燒毀,名為點朝天燭。至于男子則被砍腦袋或割下陽具,也堆在一起在太陽下暴曬。張獻忠還在成都立了一塊七殺碑,上面刻著他殺人如麻的理由:“天生萬物以養(yǎng)人,人無一德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對于他來說,蜀人被殺并不是他的錯,蜀人是自作孽不可活,他是在替天行道。

      1646年秋,眼看著清朝軍事節(jié)節(jié)勝利,張獻忠的大西政權(quán)搖搖欲墜,為了不給新政權(quán)留下人才,張獻忠想出狠毒之招:發(fā)詔舉辦“特科”,征集四川各地舉人、貢士、監(jiān)生、民間才俊、醫(yī)卜僧道、隱士應試,有不愿意參加考試的,就被“軍法嚴催上路,不至者殺,比坐鄰里教官”。到了成都后,他以方便管理為名,將所有考生集中在成都青羊?qū)m,一個不留,全部坑殺,自謂“無為后人有也”,制造了一次慘絕人寰的大屠殺(這一點比李自成逃出北京城大火焚燒紫禁城更為滅絕人性)??蓱z的是,這些抱著希望來替新政權(quán)服務的知識分子們,就這樣命喪黃泉了。

      在清朝大軍的打擊下,張獻忠在順治三年(1646)兵敗逃出成都,逃前他下令大屠殺,先殺市民,其次殺部下家屬,再殺自己軍隊中的湖北兵和當?shù)氐乃拇ūㄓ幸环N說法,他擔心人口太多,沒那么多軍糧。但這絕不能成為屠殺當?shù)仄矫裼绕涫亲约翰繉俚睦碛桑?。天府之國四川遭到毀滅性破壞,當時有個口頭禪,“張獻忠屠四川——雞犬不留”。史料記載,“成都原有住家戶僅剩百分之十”。一些四川縣志上的記載也可以說明,如民國《溫江縣志》卷一記載:“溫江縣在張獻忠死去十三年后僅存三十二戶。”其滔天罪行在《蜀亂》、《蜀警錄》、《蜀碧》、《蜀難敘略》中均有記載。后來的大清政權(quán)也無法忍受這種荒涼,此后一個多世紀不斷從湖廣向四川遷徒人口。經(jīng)過這一次劫難,可以說如今沒有多少四川人是土生土長的。有40萬人口的成都只剩下二十戶居民;四川人口從至少三百萬銳減到只有八萬人。

      10月20日,張獻忠在鹽亭縣鳳凰山被肅親王豪格斬殺。

      我曾經(jīng)查找過郭沫若先生的簡歷,他是清光緒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樂山市觀娥鄉(xiāng)沙灣鎮(zhèn)。但據(jù)說他祖上原籍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前遷蜀的。經(jīng)過清朝幾代皇帝的努力,特別是康、雍、乾三位帝王的勵精圖治,四川逐漸富饒起來。

      據(jù)史料記載,當時的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大得民心,使大清王朝蒸蒸日上,國力增強,人口增多,人民生活富裕,疆土遼闊,各民族親密無間,新疆、西藏、內(nèi)蒙、臺灣皆歸中國一統(tǒng),無論是瓷器、家具、科學、軍事都達到了中國歷史上的高峰。反觀張獻忠在四川,李自成在北京的所作所為,如果他們當政,才是真正的讓“人民的血淚潸流了”。

      在十四世紀中葉,明成祖采取了收縮政策,主動放棄內(nèi)蒙河套、赤峰地區(qū)及河北長城以北地區(qū),使京師暴露在草原部落的鋒刃之下,東北僅有一小塊領土遼東,依靠狹窄的遼西走廊與內(nèi)地連接,難以相互呼應。在南方,北宋以前一千多年,越南北部、中部皆為中國本土,可到了明朝時期卻得而復失了,真乃千古罪人!不僅如此,明成祖的政策被他的子孫們“發(fā)揚光大”了,以至“發(fā)展”到消極防守、被動挨打的地步。整個明朝只有三百多萬平方公里土地,五千多萬人口。

      清朝在入主中原后,調(diào)和民族矛盾,大力開疆拓土,在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穩(wěn)定漢族地區(qū)統(tǒng)治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不斷用兵西北、西南,將內(nèi)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納入版圖,加上清朝陪嫁而來的滿洲(今遼寧、黑龍江兩省及以北、以東地區(qū)),形成中國歷史上空前規(guī)模的大帝國,清朝乾隆時期的中國版圖已達1300多萬平方公里,疆域西起巴爾喀什湖和蔥嶺,東北至鄂霍次克海和庫頁島,東至海,包括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臺),南起南海諸島,西南到廣西、云南、西藏,包括達拉克,北至漠北和外興安嶺。不但土地遼闊,人口也達到一億多。就是著名的長城在清朝年間也沒了用武之地。

      下篇 吳三桂、多爾袞

      公元1644(甲申)年,這是值得國人銘記的年份。這一年在中國近代史上,上演了一場李自成領導的大順朝、崇禎統(tǒng)治的大明朝和以攝政王多爾袞為統(tǒng)帥的大清朝三方勢力絞殺在一起的近代版“三國”大戲。

      然而,歷史就是如此風云際會,大清軍隊的虎狼之師,以一瀉千里之勢,碾碎了大明、大順兩方的戰(zhàn)車,奪鹿問鼎,將“三國”之復演扼殺在搖籃里。在這幕大戲中,有一個人扮演了一個極其復雜、又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就是被世人稱為“反復無常的三姓家奴”吳三桂。

      發(fā)生在1639年的松錦之戰(zhàn),是關系到明清兩大陣營生死存亡,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一場大決戰(zhàn)。在關鍵性的決戰(zhàn)中,吳三桂前后表現(xiàn)判若兩人。在初戰(zhàn)中,洪承疇帶領的明朝軍隊小勝清朝軍隊,他在上報朝廷的奏章中稱贊道:“吳三桂英略獨擅,斬獲功多?!比欢诖撕蟮拇鬀Q戰(zhàn)中,吳三桂卻未能和主帥兼老師的洪承疇同命運,見明朝軍隊敗局已定,他拋下老師和幾萬明朝官兵,擅自撤逃。一向被明朝視為“敢戰(zhàn)將軍”的吳三桂,在決定明朝命運的關鍵決戰(zhàn)中竟然逃之夭夭,令松錦之戰(zhàn)明軍大潰,令他的老師洪承疇兵敗被俘。為了一己之私不惜斷送老師和幾萬名官兵的性命(這與此后他為了保存實力投靠李自成,后又為此投降清朝如出一轍),此做法也算是前無古人了。

      吳三桂曾經(jīng)是一位能征善戰(zhàn)的將軍,但他做人詭計多端,背叛與投靠如兒戲,終不能成為一世英雄,只落得身敗名裂、九族盡滅的下場。

      盡管吳三桂如此做人為官,但他仍然成為一個“搶手貨”,原因就是他手握兵權(quán)又居軍事重地山海關。所以他既是李自成的心腹之患又是他拉攏的對象。李自成第一次派人攜帶四萬兩白銀前往山海關,賞賜已經(jīng)十四個月沒有軍餉的吳三桂部,沒隔幾日再次派人攜帶萬兩白銀和黃金千兩,并發(fā)書封侯許愿,且讓人遞交一封吳三桂父親吳襄寫給兒子的招降書。吳三桂在金錢、官爵和勢力面前,軟了,降了,沒了骨氣與氣節(jié),隨即發(fā)兵前往北京受降。

      吳三桂身為明朝大將,卻背叛了崇禎皇帝投降了大順軍,當他行路過半就要到達北京的時候,突然得知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掠走,遂咬牙切齒道:“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見人耶!”當下立刻反軍攻克山海關,并復信父親吳襄,聲稱“父既不能為忠臣,兒亦安能為孝子乎?”為了找一個借口,不惜出爾反爾,拋忠孝而不顧,實已超出小人的范疇了。表面上看吳三桂是“沖冠一怒為紅顏”,不顧父親的生命,不顧自己名節(jié),投降了清軍,實質(zhì)上他還是考慮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正由于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十幾年后,當他認為自己羽毛已經(jīng)豐滿,又背叛了大清朝。

      吳三桂反叛之初,自認為兵力強盛,但他卻不具戰(zhàn)略眼光。在其起兵之后,既沒有“疾行渡江,全師北向”,設法以軍事上的勝利去推動政治上的成功;也沒有“下金陵,扼長江,絕南北通道”或“出巴蜀,據(jù)漢中,塞淆函自固”,以建立鞏固的后方,而是分兵湖南、江西、湖北,逐地爭奪一些戰(zhàn)略價值不高的城鎮(zhèn)。其次,由于此時清兵入關已經(jīng)三十年,民族矛盾早已下降為次要矛盾,人民已經(jīng)安居樂業(yè)。吳三桂反滿復明的號召不過是刻舟求劍,脫離實際。而且,吳三桂降清以來的自我表演也太充分了。在民族矛盾最尖銳、民族斗爭最激烈的時刻,他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矢忠新朝”,對各地抗清義軍極盡鎮(zhèn)壓之能事,曾幾何時,他卻又要“共舉大明之文物”了。吳三桂的自我表演使人們看穿了他是一個見利忘義、口是心非、反復無常的野心家,一些有氣節(jié)的漢族知識分子對其更是嗤之以鼻,恥與為伍。因而吳三桂發(fā)出的“反清復明”的號召,在廣大漢族士民中并未產(chǎn)生什么影響。

      康熙十七年閏三月初一(1678年3月23日),吳三桂在衡州筑壇于回雁峰前曼陀山,舉行稱帝加冕典禮。改國號為“周”,改元“昭武”,改衡州為定天府,自稱“大周皇帝”。此招一出,去明號,已使亡明士大夫及知識分子階層大失所望,再進而稱帝,更為天下人所不齒。

      不知道是報應還是人做惡天難容,就在城南回雁峰北曼陀山上舉行登基儀式之時,吳三桂的一個兒子認為山峰過于矮小,預兆大周根基太淺,前途不佳。吳三桂大怒曰:其出言不吉,影響國運,命將其子斬于回雁峰山下。登基本是吉祥如意的喜事,但吳三桂殺兒甚是不祥。又因為準備得比較倉促,一時找不到足夠的明黃色的琉璃瓦建設宮殿,手下人轉(zhuǎn)用涂了顏料的瓦片湊數(shù)。不料,那天突降大雨,瓦上的顏料被沖刷掉,污水落在眾人身上染花衣服鞋子。登基大典一時成為鬧劇。1678年(康熙十七年)8月,吳三桂就這樣結(jié)束了他“反復無常”的一生。其孫吳世璠繼位,退據(jù)云南??滴醵辏?681)昆明被圍,吳世璠自殺,余眾出降。

      令人不解的是,吳三桂在兵力極盛時不即皇帝位,只稱“周王”,到了勢衰之際忽然想起當皇帝。正如后人所論定:吳三桂到了窮困之時稱帝,借以“自娛”,聊以“自慰”。他非但沒得到人們的理解、同情,反招致天下人恥笑。

      吳三桂一生出爾反爾,見利忘義,備受人們譴責。俗語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吳三桂種的是惡果,得到的是害國害民害家族子孫的報應。吳三桂在逼死朱元璋第十三代孫、永歷皇帝前,這位可憐的皇帝寫給吳三桂一封親筆信。永歷帝那封信里的話,最終竟成了吳三桂命運的預言:“將軍自以為智,而適成其愚;自以為厚,而反覺其薄”,“奕祀而后,史有傳,書有載,當以將軍為何如人乎?”

      乾隆皇帝也曾這樣評價吳三桂:他堅決要求消滅永歷皇帝,無論是招降緬甸、攻擊李定國還是招降白文選,都是出自他的策劃。但是他的策劃哪里是為我們國家考慮。實乃“彼之為宣力,皆所以自為也!”

      在某種意義上,吳三桂背叛的不僅是自己的主子、家族,更是整個世界??v觀吳三桂一生,實為“反復無常、人品極差的小人”。但從歷史進程上評說,吳三桂出于“保存實力”等私心,有意無意中成就了幫助清兵入關的客觀事實,沒有吳三桂的投降引路,或許清朝與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農(nóng)民軍不知道要多打多少年,老百姓們不知道要遭受多少殘酷的戰(zhàn)爭蹂躪,國家亦不知道要晚多少年完成大一統(tǒng)。

      寫史應正心,記史須正己。還原歷史人物的本來面貌,是我很多年的追求。因為歷史的最高境界是還原歷史的本真,實事求是,不粉飾,不丑化,更不是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而肆意篡改歷史,不管你的理由是多么冠冕堂皇。遙看三百七十年前的甲申年,攝政王多爾袞是甲申年眾多人物中一位非常重要的主角,是應該重重寫上一筆的。與吳三桂相比,多爾袞可以稱為真正的大英雄。乾隆帝評價他“撫定疆陲,定國開基,成一統(tǒng)之業(yè),厥功最著”。

      多爾袞的名字和事跡早已被掩藏在康乾盛世的光環(huán)背后,留下的只是現(xiàn)代影視劇里戲說的形象,能征善戰(zhàn)但霸道、多情善感但“強占”嫂子孝莊皇后……

      1644年多爾袞指揮清軍入關,滅明朝、剿闖王、問鼎中原,戰(zhàn)功卓著,先后被封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位極人臣。1650年多爾袞去世后,被追尊為成宗義皇帝。由于多爾袞生前得罪了眾多滿漢權(quán)貴,這些人群起而罵之,后被順治帝追論謀逆罪削爵。1778年乾隆帝為多爾袞平反,復睿親王封號。

      真實的多爾袞為清朝立下了三件大功:一是擁戴福臨,鞏固了新的統(tǒng)治秩序,避免了一場內(nèi)戰(zhàn);二是山海關之戰(zhàn)中運籌帷幄,擊敗了農(nóng)民軍,占領了北京城,開啟了清皇朝入主中原的歷史一頁;三是占領北京之后,嚴禁搶掠,停止剃發(fā),為明崇禎帝朱由檢發(fā)喪,博得了漢族士紳的好感,迎請順治小皇帝赴京登基,很快穩(wěn)定了占領區(qū)內(nèi)的形勢。為康乾盛世和擴疆開邊奠定了基礎,為祖國大一統(tǒng)付出心血乃至生命,他不僅是清朝時期的偉大統(tǒng)帥,更是提倡滿蒙一家、滿漢聯(lián)姻,重用漢臣的政治家。

      崇德八年(1643),皇太極暴疾而死。大清入關以前,繼嗣不是由皇帝生前在皇子中指定,而是由貴族諸王議立?;侍珮O死前,諸王已漸漸分成黨派:一派以多爾袞為核心,另一派以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為首。雙方各不相讓,形勢極為緊張。清政權(quán)處于嚴重危機之中,隨時有發(fā)生混戰(zhàn)的可能。

      多爾袞以一位久經(jīng)沙場的軍事家和政治家的氣魄,審時度勢,顧全大局,采取主動,他召集諸王大臣會議,提出立皇太極第九子六歲的福臨為帝,由濟爾哈朗和他輔政,等福臨年長之后,當即歸政。多爾袞擁立福臨這一行動,在客觀上避免了滿洲貴族的公開分裂和混戰(zhàn),對下一步協(xié)調(diào)一致入關作戰(zhàn),奪取全國政權(quán),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同時由于擁立六歲的福臨,一切實權(quán)掌握在他手中,他實際上是當時清政權(quán)的最高統(tǒng)治者,也是入關后清政權(quán)的真正締造者和完成統(tǒng)一中國大業(yè)的杰出奠基人。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軍攻占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明朝滅亡。當權(quán)的多爾袞決定立即入關,加入爭奪政權(quán)之戰(zhàn)。

      此時,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在投順反順之后,自料不敵大順軍,遂請求清朝出兵援助。當此形勢突變之時,多爾袞顯示了驚人的應變能力。他接受了大學士范文程(漢臣,名士范仲淹之后)的建議,把農(nóng)民軍當成主要敵人。在李自成的大軍被擊潰之后,清軍進入北京城,多爾袞看到了李自成兵敗的原因,立即下令全軍,“今入關西征,勿殺無辜,勿掠財物,勿焚廬舍。不如約者罪之?!庇衷谶M軍途中四處張貼安民文告:“義兵之來為爾等復君父仇,非殺爾百姓,今所誅者唯闖賊。官來歸者,復其官;民來歸者,復其業(yè)。”此舉與李自成農(nóng)民軍“拶夾降官,搜括贓款,嚴刑殺人”等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使得關內(nèi)的官兵百姓,向風歸順,近悅遠來。

      順治元年(1644)農(nóng)歷八月二十日,清朝開始遷都。順治元年九月,順治帝從盛京(沈陽)到達北京,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順治元年農(nóng)歷十月初十,皇帝在皇極門(順治二年改稱太和門)向全國頒布登基詔書,清王朝正式定都北京,開始了以北京為都城的長達267年的統(tǒng)治。

      滿族是個人口不多的少數(shù)民族,要統(tǒng)治偌大的中國實非易事。多爾袞作為清初的實際統(tǒng)治者,立綱陳紀,對鞏固清王朝的統(tǒng)治起到了巨大作用。滿洲統(tǒng)治者是剛從奴隸制貴族轉(zhuǎn)化為封建制貴族的統(tǒng)治集團,許多人還沒有完全擺脫某些落后生產(chǎn)方式的影響。按照什么思想和模式建國,將直接關系清王朝的前途。多爾袞的思想較為開通,接受漢人的影響較多,在建國過程中,在許多重大問題上,他接受了范文程、洪承疇等漢人的建議,不失時機地采取了一系列籠絡明朝士人的措施。

      多爾袞對吳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四位漢姓王十分器重,為使“四王”效忠于清朝,多爾袞不惜封王封賞,頻頻施恩。他深深懂得如何利用漢官漢將來達到他的政治目標。他貫徹清太宗的優(yōu)禮漢官、“以漢攻漢”的政策,用他們的力量來擊敗明朝與農(nóng)民軍的反抗,完成一統(tǒng)大業(yè)。他從實踐中,已看到吳、孔、耿、尚和他們的部隊都是一支生力軍,是對付反清力量的四把利劍。

      當時清朝初建,個別漢臣和一些漢族人抵制滿族入主北京,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以大胸襟、大智慧處理與漢族的關系。他深知,一個小民族要治理好一個大民族的國家,就要向漢族人學習,充分發(fā)揮漢族人的作用,尊重漢族人以取得漢族人的尊重。以為崇禎帝發(fā)喪為例,李自成的農(nóng)民軍進入北京后,不僅燒毀了太和廟,還下令將崇禎尸體連同周皇后的尸體一起送往昌平,葬到田貴妃的墓中。崇禎皇帝生前尚未為自己修造陵墓,他死后竟會屈就在貴妃的墓里。多爾袞在清軍進入北京的第三天,聽從范文程的建議按照國殤的禮儀為崇禎發(fā)喪,并大張旗鼓地派大員到田貴妃墓前隆重祭祀。其政治上的積極態(tài)度和成熟度絕非等閑,而這種思想也影響著順治帝。順治帝遷北京后,在崇禎上吊的日子年年祭祀他,還親切地稱崇禎為老哥。后來清政府于順治十六年(1659)在朱由檢的墓前又修建了明樓及享殿三間,并立了碑記,圈了圍墻,稱思陵,成為明十三陵的最后一陵。

      此舉大得民心,許多反清義士改變了對清王朝的態(tài)度,不但如此,多爾袞還規(guī)定“故明諸王來歸者,不奪其爵”,讓眾多明朝人才歸降。并且申嚴軍紀,把多數(shù)清軍留在城外,“凡軍兵出入城門者,有九王標旗方得出入”。規(guī)定“軍兵出入民家者,論以斬律”。對于清軍中一些違反禁令,“毀傷民間,動用家伙者”,則“悉置重典”。所有這些安撫明朝統(tǒng)治階級、整肅軍紀的做法,都是“治天下在得民心。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

      事實證明,這些措施確實起到了安撫明朝士大夫、安定漢族民心的作用。當時隨清軍入關的朝鮮人就指出,“九王多爾袞入關之初,嚴禁殺掠,故中原人士無不悅服”。 多爾袞此舉為大清帝國一統(tǒng)多民族的中國,達到康乾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多爾袞在北京立住腳跟的同時,在政治、經(jīng)濟等各方面,又進一步采取了一系列緩和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政策,以鞏固陣地,擴大戰(zhàn)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取消加派。明末“三餉”(遼餉、剿餉、練餉)數(shù)目之多,已為明朝政府正常賦稅的數(shù)倍,實是明末最大的苛政。這種無休止的加派,使得百姓處于貧困交迫之中,對加派恨之入骨,李自成等農(nóng)民起義也是由于民不聊生之故。

      清朝入關后,多爾袞體察民情,革除三餉及正稅之外的一切加派。同時,他要求“各該撫按即行所屬各道府州縣軍衛(wèi)衙門,大張榜示,曉諭通知。如有官吏朦朧混征暗派者,察實糾參,必殺無赦”。于是,每年賦稅減少了數(shù)百萬兩,窮困已極的百姓得以緩一口氣,民心大悅。在三百多年前多爾袞等清朝官員就知道,誰解決好農(nóng)民問題,誰就可以贏得天下的道理。多爾袞此措施,是明君所為,非農(nóng)民起義之“最專制的王權(quán)統(tǒng)治”也。

      不僅如此,多爾袞對明末廣行賄賂的惡劣作風也嚴加斥責,順治元年六月,他在《諭眾官民》中說,“明國之所以傾覆者,皆由內(nèi)外部院官吏賄賂公行,功過不明,是非不辨。凡用官員,有財之人雖不肖亦得進;無財之人雖賢亦不得見用”,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這段話都是警鐘!“亂政壞國,皆始于此,罪亦莫大于此”。因此,當時的一些漢官不得不心悅誠服:“多爾袞新政比明朝多善,如蠲免錢糧,嚴禁賄賂,皆是服人心處”。

      多爾袞作為滿州貴族的代表,始終把滿洲貴族集團作為維護清朝統(tǒng)治的基本力量。為此,清朝剛一建立,他就明確規(guī)定了王公貴族在政治上和經(jīng)濟上享有的種種特權(quán)。但是,多爾袞有遠大的政治眼光,他懂得維護滿洲貴族的尊嚴和特權(quán),并不完全等于依靠他們治理國家事務。所以,多爾袞在從根本上維護滿洲貴族特權(quán)的同時,不斷限制諸王、貝勒個人的勢力,尤其是削弱、打擊自己的政敵,使他們無法利用特權(quán)干涉國家重大決策和事務。

      多爾袞在打擊他的滿洲貴族政敵的同時,給漢官以更多的參政機會(這一點他開創(chuàng)了民族團結(jié)和諧之新紀元)。原本,由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是重要的決定國策的機構(gòu)。自多爾袞執(zhí)政以后,這個機構(gòu)的作用大大受到限制,它只能討論和處理滿洲貴族內(nèi)部的一些升降、賞罰等事。多爾袞把更多的權(quán)力賦予了多由漢人擔任大學士的內(nèi)院。

      順治元年五月,多爾袞同意了大學士洪承疇、馮銓的建議,首先改變了內(nèi)院過去對一些重大事務不得與聞的地位。多爾袞還讓大學士“于國家事務,當不時條奏為是”。這些大學士日隨多爾袞左右,應對顧問,處理政務,頗得重用。順治五年,多爾袞又設立了六部漢尚書、都察院漢都御史,提高了漢官在這些重要機構(gòu)中的地位和職權(quán)。正是因為有了漢官的輔佐,多民族的擁護,才使大清朝得以百年基業(yè)不朽。這與現(xiàn)在中央政府提出的民族團結(jié),和諧社會有異曲同工之妙。

      多爾袞為了穩(wěn)定和調(diào)和民族之間的矛盾,完成民族復興大業(yè),使?jié)h官更多地發(fā)揮作用,他嚴禁滿洲貴族欺壓污辱漢官,違者要受到處罰。順治元年,宣府巡撫李鑒劾奏赤城道朱壽鍪貪酷不法,多爾袞下令議察。朱賄囑滿臣綽書泰求阿濟格說情,阿濟格率師南討途經(jīng)宣府時,便派綽書泰和總兵劉芳名脅迫李鑒釋其罪。多爾袞聞知這種不法行為后,立刻將綽書泰同朱壽鍪等人梟首棄市,將劉芳名奪職入旗,將阿濟格降為郡王,罰銀五千兩。阿濟格是比較有實力的親王,又是多爾袞的同母兄,在滿洲統(tǒng)治集團的內(nèi)部斗爭中,是忠于多爾袞的。多爾袞對他們?nèi)我馄蹓簼h官的行為做出嚴肅處理,說明多爾袞在處理民族矛盾上,開明且公正。然而這卻讓他得罪了許多滿族貴族,為自己埋下了禍根。恰恰正是這一點,多爾袞可以名垂青史,令我們當今社會大小官員銘記:凡想名垂青史者,非公正無私、心如清水不可。

      多爾袞在統(tǒng)一中國的過程中,為了緩和滿漢間的民族矛盾,曾主張滿漢人民通婚。他是當今民族大團結(jié)政策的首倡者。順治五年,他以順治帝名義諭禮部:“方今天下一家,滿漢官民皆朕臣子,欲其各相親睦,莫若締結(jié)婚姻。自后滿漢官民有欲聯(lián)姻好者,聽之?!倍酄栃柕拇蠼y(tǒng)一中國、“滿漢一家”的思想,難能可貴。

      乾隆帝確是一位偉大的明君,他專門發(fā)布詔諭,肯定多爾袞首先統(tǒng)兵入關,“撫定疆陲,一切創(chuàng)制規(guī)模皆所經(jīng)畫。尋即迎世祖車駕入都,定國開基,成一統(tǒng)之業(yè),厥功最著”,并稱每覽《實錄》中所載其言行,“未嘗不為之墜淚,則王之立心行事,實能篤忠藎、感厚恩,深明君臣大義,尤為史冊所罕覯”,斷然否定了多爾袞有謀逆之心,“實為宵小奸謀,構(gòu)成冤獄”。因此,下詔為其昭雪:復睿親王爵,由其五世孫襲爵,并配享太廟,重修塋墓。其封爵“世襲罔替”,成為清代八家鐵帽子王之一。沉冤一百多年以后,多爾袞得到徹底平反昭雪。

      如果說清朝能夠保持江山三百年不易主、盛世清廉,除了康雍乾等大部分皇帝是英明的以外,清朝的民族政策是最為成功的法寶,而奠定了清朝民族政策的奠基人則是多爾袞。

      縱觀多爾袞的一生,謀勇兼?zhèn)洌苤赜脻h族謀臣和將吏。統(tǒng)兵馭將,賞罰分明。尤其是在清朝統(tǒng)一中國的問題上,他有著卓越的見識和膽量。

      回望三百七十年前甲申年,為何形成兩朝滅亡一朝興的局面?人物性格決定了人物命運,領袖人物的性格、胸懷決定了國家的命運。李自成、張獻忠、吳三桂和多爾袞,他們性格不同、胸懷不同、眼界不同,其結(jié)果各異,他們領導的軍隊和國家,也因他們性格和胸懷的不同而各有各的命運。無疑,大清朝因為有了多爾袞,才有了統(tǒng)治中國近三百年歷史的基石。

      “三百年了,種族的遺恨幸已消除,而三百年前當事者的功罪早是應該明白判斷的時候。從種族的立場上來說,崇禎帝和牛金星所犯的過失最大,他們都可以說是兩位種族的罪人。而李巖的悲劇是永遠值得回味的?!边@是郭沫若先生《甲申三百年祭》精妙絕倫的結(jié)尾,至今讀來仍然感慨萬端,吾之文章結(jié)尾亦想效仿之。

      三百七十年了,種族的遺恨幸已消除,而三百七十前的當事者的功罪是應該撥亂反正的時候了。從種族的立場上來說,努爾哈赤和多爾袞所做出的貢獻最大,他們不僅僅是種族的英雄,更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大英雄。反觀李自成、張獻忠、吳三桂種種“德政”,是應該令我們永遠銘記和深思的——

      甲申兩朝相繼亡,

      史海鉤沉笑爾狂。

      自古揭竿患一病,

      功敗垂成腐敗殃。

      排難坐鎮(zhèn)見佛心,

      治亂撐天堪虎將。

      案前憤讀慷慨句,

      善得民心定三疆。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甲申年留給我們的教訓是深刻的:決策于不仁者險,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矣。

      〔特約責任編輯 王雪茜〕

      猜你喜歡
      多爾袞張獻忠吳三桂
      多爾袞巧降吳三桂
      多爾袞死于寧城縣清代喀喇城考實
      錯判時局的吳三桂
      公民與法治(2020年8期)2020-05-21 07:39:42
      多爾袞生前死后政治地位突變之原因探索
      “買身契”救不了吳三桂
      張獻忠:別老叫俺殺人王
      百家講壇(2014年10期)2014-02-11 11:52:18
      清初吳三桂控制下的云南社會
      西南學林(2013年2期)2013-11-12 12:59:06
      多爾袞:生死兩樣
      領導文萃(2009年7期)2009-06-04 08:12:36
      辽宁省| 将乐县| 新巴尔虎左旗| 乐业县| 萝北县| 英山县| 石棉县| 黄山市| 屏南县| 无锡市| 霍邱县| 临安市| 顺昌县| 瑞昌市| 长岛县| 田林县| 于都县| 扬州市| 乌兰察布市| 鞍山市| 交口县| 沈阳市| 凭祥市| 含山县| 涞水县| 康马县| 平原县| 高清| 通河县| 定结县| 郧西县| 任丘市| 大邑县| 南岸区| 临朐县| 闸北区| 北海市| 和硕县| 仪陇县| 高阳县| 广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