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鑫
摘 要:現(xiàn)代社會是法治社會,社會無處不受到法律的調整,在個人信用體系的建構方面也離不開法律的調整,只有法律的介入,個人信用體系的構建才具有可行性。民商法作為調整人們民事行為與商事行為的法律,是在個人信用體系構建方面最密切相關的法律,個人信用的缺失較少上升到由刑事法律調整,而多是與民商法有關。本文結合實例,論述民商法在個人信用體系構建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完善的個人信用體系。
關鍵詞:民商法;個人信用體系;法律手段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社會逐漸從一個熟人社會到一個陌生人社會,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形成了最大范圍的陌生人社會群體。在傳統(tǒng)家族社會,熟人社會逐步解體的社會發(fā)展中,法律的存在就變得尤其的重要。陌生人社會,人與人之間矛盾解決的方式不再是傳統(tǒng)的家族懲戒,而越來越多的變?yōu)榱送ㄟ^法律的方式解決。首先,國家以強制的方式制定了相關法律,成為最初公民應該遵守的最基本規(guī)則;其次,公民中若有違背法律者,必將受到法律的懲罰。法律的實施由國家強制機關推行,因此法律也就具有強制性與公民服從性。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同法律類別得以分類,以調整不同的法律關系,規(guī)范不同人與人之間產生的矛盾。此處的人還應擴展到現(xiàn)代社會的擬人,即公司、團體、國家機關等[1]。民商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人與人的關系,個人信用體系則更多的傾向于對自然人信用體系的構建,排除了對像公司、團體、國家機關等主體信用行為的調整。本文著重論述平等公民主體之間,在民商事領域的信用體系構建。
1 案例介紹
縱觀民商事糾紛,多數(shù)糾紛的起因皆來源于一方的不誠信。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法的基本原則,被視為整個民法領域的帝王原則/帝王條款。誠實信用原則要求人們在民事活動中應當誠實、守信用,正當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一個國家要發(fā)展也離不開誠信,難以想象一個缺乏誠信的國家經濟能取得突飛猛進的增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七條規(guī)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薄吨腥A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條規(guī)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二條規(guī)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三)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薄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十三條:“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p>
實踐中,以如下案例為例:甲方承諾將自己擁有的一間鋪面賣給乙方,乙方以20萬的價款購進。甲乙雙方于是在平等協(xié)商的基礎上簽訂了一份《買賣合同》,《買賣合同》約定甲方應在合同簽訂的第二年交付該鋪面,合同簽訂時,乙方已經向甲方交付了價款20萬。但是,第二年,合同標的鋪面的價格飛漲,甲方于是反悔,不愿將鋪面賣給乙方,甚至愿意承擔3萬的違約金。乙方不愿意,要求甲方按照雙方的已經簽訂的《買賣合同》的約定交付房屋,甲方拒絕交付,無奈下,乙方將甲方起訴至法院。
此案例是典型的個人不遵守誠實守信原則而引發(fā)糾紛的案件。經過二審,二審法院認定:“從誠實信用的角度,依舊《合同法》第六十條規(guī)定,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jù)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xié)助、保密等義務”。在無《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所規(guī)定的合同無效等情形的情況下,甲方不應隨意解除合同,應按照雙方之間簽訂的《買賣合同》的約定將鋪面交付給乙方。
2 個人信用體系如今存在的問題
2.1 誠信觀念意識薄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但是個人的誠信卻有不升反降的趨勢,是個值得引起重視的問題。誠信意識淡薄是個人信用體系存在的最大問題,意識能夠很大程度上決定人的行為,持有誠實信用觀念的人,所行之事情一定遵守著誠實信用。而誠信觀念淡薄,甚至沒有誠信觀念的人,所行之事則很大程度上一定是不誠信之事[2]。在上個案例中,誠信觀念的淡薄導致甲方在第二年鋪面價格飛漲,只考慮到自己的利益,誠信觀念意識薄弱的情況下,違背其與乙方已經簽訂的《買賣合同》,不將鋪面給乙方。誠信觀念意識薄弱讓甲方成為了一位不誠信之人,然后做出不誠信,侵犯到他人利益的事。
2.2 缺少監(jiān)督與及時有效的救濟
在個人失信的情況下,實踐中除了運用法律手段外,很少有其他途徑對個人失信行為對對方帶來的損害,進行及時和有效地救濟。個人失信代價較低,對失信行為救濟不及時,失信懲罰力度不夠,導致失信人數(shù)在無形中也在不斷地增加。如在上個案例中,在甲方不誠信,毀約的情況下,乙方無疑處于弱勢地位。乙方在多次與甲方協(xié)商無果后,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才向法院提起訴訟。雖然最終法院支持了乙方的訴訟請求,但是經歷整個訴訟過程,乙方也是花了近一年的時間。最終在法院的強制執(zhí)行下,乙方才拿到本該屬于自己的鋪面,本該少量漫長的過程,也少了精神上的壓力折磨,但是甲方不誠信的行為不僅給乙方個人,也給這個社會造成了更大的損失。正是由于缺少其他更便捷的救濟途徑,乙方只能通過訴訟的方式解決糾紛,讓筆者更深刻認識到訴訟的局限性。
3 如何構建個人信用體系
3.1 增強誠信觀念意識
個人誠信觀念意識淡薄是個人信用體系存在的最大問題,因此必須加強對個人誠信觀念意識的建設。增強誠信觀念意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一方面需要家庭的教育,需要來自身邊人的感染。家庭原生的教育與感染是個人誠信觀念意識建立的最重要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優(yōu)良的家庭教育會使得個人更誠信,更值得別人信賴。另一方面,個人誠信觀念意識的建立也需要采取法律的手段,特別是采取利用民商法規(guī)制的手段來增強個人誠信觀念,有一定的懲罰才會有監(jiān)督、督促作用。如地鐵逃票問題,若采取民商法律的手段,對于逃票者予以一定程度上的懲罰,例如逃票者永遠不再享有票價優(yōu)惠,并且禁止其在一段時間內再次搭乘地鐵。采用這樣具有懲罰作用的法律手段,能有效的促進個人誠信觀念意識的建立。在依靠道德教育手段的同時,也依靠法律手段,特別是依靠民商法手段,才能更好的促進個人誠信觀念意識的建設[3]。
3.2 完善監(jiān)督救濟體系
若僅僅采用向法院起訴的訴訟方式來對未失信人的行為進行救濟,一方面會造成延遲救濟的弊端,因為“遲到的救濟非救濟”,遲到的救濟起不到理想的作用;另一方面,救濟途徑過于狹窄,不利于在更廣的范圍內對未失信人的行為進行救濟。完善監(jiān)督救濟體系就是要除了運用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救濟方式外,還需要發(fā)展運用社會的力量進行救濟的多元方式,通過社會的力量(包括民間自治團體)來對非誠信行為進行廣泛的監(jiān)督,才有可能建成一個完善的個人信用體系。
現(xiàn)代社會是法治社會,社會無處不受到法律的調整,在個人信用體系的建構方面也離不開法律的調整,只有法律的介入,個人信用體系的構建才具有可行性。個人信用體系的建立任到重遠,需要長久的努力。法律的作用,特別是民商法的作用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規(guī)范作用。離開法律的手段,個人信用體系的建立可以說是做不到的,法律能在事前通過立法的方式規(guī)范個人信用行為,法律也能在個人出現(xiàn)不守信的時候,通過事后的救濟(司法救濟、社會救濟)對個人受到侵害的利益予以糾正。
4 結語
個人信用體系的構建一方面需要來自于家庭的教育與培養(yǎng),另一方面也離不開法律的規(guī)制,特別是民商法對個人信用體系的規(guī)制。兩者相結合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時,在考慮救濟途徑的時候,不能僅僅考慮到通過訴訟的方式解決,法律途徑也保留了通過社會團體的監(jiān)督途徑等,只有擴大了救濟途徑才能更廣泛的保護守信人的利益,打擊不誠信行為,形成社會的誠信體系。
參考文獻
[1]楊錕.民商法與個人信用體系的構建[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5(1):128-130.
[2]孫衛(wèi)東.關于民商法中信用體系的構建問題探究[J].法制博覽,2018,2(7).12-13。
[3]喬翰琦.淺析民商法與個人信用體系的構建[J].經濟管理:全文版,2016(11):00233-0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