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娜
一只貓在陽光下安詳?shù)卮蛑飪骸r間一分一秒地流逝,太陽一步一步向西移。漸漸被拉長的樹影,擋住了貓身上的陽光。貓醒了,它站起來,伸了伸慵懶的身軀,又踱到另一塊有陽光的地方,重新臥下來,接著打盹兒。
貓的這一舉動,在多數(shù)人看來只是一種司空見慣的自然現(xiàn)象,絲毫不會引起注意。但是面對這一現(xiàn)象,斐塞司博士卻沒有簡單忽略,而是產(chǎn)生了許多疑問:貓為什么喜歡待在陽光下?是因為光和熱,還是其他的原因?這些對人是不是也同樣有益?隨后,斐塞司博士對貓趨近陽光這一現(xiàn)象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不久之后,日光療法便誕生了。他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醫(yī)學獎。
斐塞司博士能夠發(fā)明日光療法,只因比常人多想了一步,多做了一點。由此筆者不禁想到了我們的教育,教師所從事的工作看似平凡,然而絕非簡單。每一個細節(jié)中其實都蘊含著教育規(guī)律和科學原則。如果教師也能養(yǎng)成這種“多想一步,多做一點”的意識和習慣,必然能極大地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多數(shù)教師工作時間長了,就會形成思維上的惰性、慣性,對于課堂上一些常見的問題,如學生說話、遲到、做小動作、走神等,首先想到的是學生思想有問題,并立即用已經(jīng)固化的方法對其進行所謂的“思想教育”和“行為校正”,而不會對學生的這些行為予以過多的關注,更不會對其進行分析、研究,因為這些問題經(jīng)常出現(xiàn)。有些優(yōu)秀教師的做法卻與之相反,他們首先做的不是對學生的行為盲目進行“經(jīng)驗認定”,而是以探究的心態(tài)去思考、分析:是什么原因使他們對自己一次次的教育無動于衷?明知是違紀的事情,學生為什么還會去做?學生這樣做的本意又是什么?是無心之過,還是思想認知有問題?學生這些行為的深處究竟隱藏著什么?又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些問題在班級中如此高頻率地重復出現(xiàn)?其中有什么教育規(guī)律可循?自己應該怎樣做,才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在經(jīng)歷多方位、深層次的分析,切實找到問題的真正根源之后,他們才會針對根源開出合理的“處方”進行糾治。雖然大家都是教師,每天都在做著相同的工作,但是其發(fā)展和結果卻會有天淵之別。
由此可見,在平時的工作中,如果教師想取得成功,就必須學會凡事“多想一步,多做一點”:每次上課之前,不過度地依賴教材,不盲目地信從教參,在解讀課標的基礎上,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對話,對教材進行進一步的學習化加工,讓“教材”變成“學材”, 并在這看似重復的工作中不斷摸索、提煉屬于自己的獨特教學經(jīng)驗、方法,讓自己的授課技藝得到飛速提升;每天在完成基本工作之余,深入學生當中,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與交流,準確掌握班級中每一個學生的思想脈搏,進而對他們可能會出現(xiàn)的問題做到先知先覺,并預先做好應對方案,讓班級各項工作開展起來得心應手;每次批改學生作業(yè)的過程中,在糾正錯誤之后,及時引導學生對自己的錯題進行分析,讓他們明白為何弄錯,自己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犯同樣的錯誤,減少不必要的失誤……如此,我們的課堂必然能夠成為高效的課堂,我們的教育也必然會收獲最佳的教育效果。
(山東省海陽市育才小學 26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