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甜
一位母親和兒子剛洗完澡。
墳墓里的玩具。
周日晚上,人們正在玩賓戈游戲( 一種賭錢或有獎游戲)。
一位年輕的母親正在親手埋葬自己的兒子。
落日時分,空曠的街頭,一個小男孩和一個小女孩,手拉著手,背著書包,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
這似乎是再尋常不過的生活片刻。而事實上,這一幕的發(fā)生地是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公墓。這個公墓內居住著很多極端貧困人群,他們在這里搭建了房屋,把埋葬死人之地變成了自己的生存的處所。一個建筑在墓地里的人類社區(qū),長期存在卻被故意忽視。
“我想表達的是愛,是人類美好的情感關聯(lián)。盡管人們的生存環(huán)境如此艱難,愛依然存在,而這一切就是生活本身?!眮碜园臀鞯臄z影師Gustavo Gusm?o按下快門,記錄下這個時刻。如今,他這樣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
拍攝結束,離開公墓時,他把這張照片送給了那兩個孩子?!拔蚁胨麄儠凶约旱睦斫?,同一個畫面,同一個瞬間,在不同人的心中,會激發(fā)不同的感觸。” Gustavo Gusm?o說。
在Gustavo Gusm?o的系列作品《邊緣人》中,Gustavo Gusm?o記錄了生活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公墓中一個特殊人群的日常生活。這是Gustavo Gusm?o作為攝影師的第一組正式作品,他也憑該系列作品獲得2017年國際攝影獎。他為作品取名為《邊緣人》,是想要呈現(xiàn)一種邊緣的、被遺忘和被忽視的生存狀態(tài)。
“《邊緣人》是刺痛人心的,是灰暗的現(xiàn)實。這些人在墓地里已經(jīng)生活了幾十年,他們有家庭,照常吃飯和工作,他們約會、飲酒和抽煙,和這個星球上的任何人都一樣,只是他們這一切看似正常的生活發(fā)生在一個完全不同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此外,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的這種生存環(huán)境隨著時間的流逝,幾乎沒有任何改變。他們依然是被社會所遺忘和所割裂一個群體?!?Gustavo Gusm?o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qū)之一。在馬尼拉的大都會地區(qū)的公墓,一直存在著一個社會邊緣的龐大社區(qū),幾代人在這里長期生活。他們在公墓中建成了小房屋、市場和小吃店。
這個群體處于極端貧困的狀態(tài),他們被稱作“骷髏”“僵尸”或者“墓地人”。據(jù)說,有6000人居住在這個城市的公墓中,其中接近2000人住在其中最大的、占地54公頃的馬尼拉北部公墓。
當?shù)鼐用裾诖蚺徘颉?/p>
定居于此的小孩子們正在觀看一場葬禮。
孩子們在墓地里玩耍。
小女孩正在等待某人。
Gustavo Gusm?o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菲律賓,自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人們便知道這群人的存在。“不幸的是,這對于菲律賓社會而言,并不算什么稀奇的事情。整個社會知道這個事實的存在,但一直都忽視它的存在?!?/p>
Gustavo Gusm?o用了兩年世界,走進公墓,直面這個特殊的群體和空間,通過影像記錄公墓里的日常。
他渴望把這個群體的境遇講給更多人聽。在Gustavo Gusm?o看來,《邊緣人》所講述的故事,不僅僅關于貧窮、排斥和苦難,也是關于人類關系、生與死、宗教、人類禁忌以及人口過剩等問題的反思。
結束工作后在休息的男人。
一家人共浴。
人們晾曬的衣物。
“當我開始這種復雜的拍攝任務,我最擔心的問題是,如何讓自己最大程度經(jīng)歷和感受拍攝對象的生活,如何最深入地接近我所拍攝的那個現(xiàn)實。那不是我所經(jīng)歷過的現(xiàn)實,它絕不可能發(fā)生在我的生活中。對我而言,接近那個現(xiàn)實,是極其困難和令人緊張的,也是對情緒極大的消耗?!?Gustavo Gusm?o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他一天一天走進公墓,走進那些邊緣人的生活,面對苦難、死亡和毒品。拍攝結束,他離開公墓,重回自己的生活。第二天,他再次返回公墓,進入另一個現(xiàn)實,繼續(xù)拍攝。就這樣,在完全不同的兩個現(xiàn)實中切換,遭受著身心極大的消耗。這樣的日子持續(xù)了兩年。
事實上,這兩年當中,大部分時間他是在等待中度過的。
走在放學路上的孩子們。
公墓里常見的房子。
“我盡可能走進他們的生活,我希望得到他們的認同,而不是像一個突然闖入的陌生人,為了尋找一個聳人聽聞的故事而來到這里?!?Gustavo Gusm?o對《中國新聞周刊》解釋。
起初,他到當?shù)厝说募抑校退麄児策M午餐,聊天。隨著交流的深入,他開始傾聽他們的故事,進一步了解他們工作和生活的諸多細節(jié)。事實上,和拍攝對象建立親密的情感關聯(lián),是他每一次拍攝前的必修課。了解到了一定程度,他才會拿起相機,捕捉下那些日常生活的片斷。
整個拍攝期間,讓Gustavo Gusm?o最為震驚的一點是,人類自身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如此強大。“人類能夠適應任何他所置身其中的生活環(huán)境。這群人有著強大的意志力,他們擁有和生活戰(zhàn)斗的持續(xù)力量,他們能夠在極度艱難的生存環(huán)境中微笑?!?/p>
拍攝《邊緣人》的那兩年,Gustavo Gusm?o幾乎每一天都會目睹死亡的發(fā)生,死亡不再是禁忌,沒有什么比死亡更常態(tài)化。在公墓,尸體和垃圾以及孩子們的玩具一起被人們扔在廚房外面。到了某一個節(jié)點,他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習慣了面對死亡。拍攝結束時,當他重回自己的生活場景,再次面對葬禮、死亡、悲傷和告別,他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對此習以為常?!拔乙呀?jīng)開始和他們一樣,將死亡視為最自然而言的事情。這讓我覺得很害怕?!盙ustavo Gusm?o說。
倒下的大樹。
一名正在抽煙的男人,他的身后是一堆白骨。
公墓對于Gustavo Gusm?o而言,也不再是一個安放死者的神圣之地。如今在他看來,公墓更像是一個更大的監(jiān)獄,處于社會邊緣的人們在那里生存,在生與死之間徘徊,面臨著極度艱難的生存環(huán)境。那里的孩子們還沒來得及長大,就已經(jīng)適應了“死亡是生活的常態(tài)”這一殘酷現(xiàn)實。
這次拍攝給他帶來的一些改變并沒有隨著工作的結束而結束,他覺得那段經(jīng)歷已經(jīng)成為了他生命中不可切割的一部分。再次翻閱那些照片,他還是會陷入極大的悲傷,那個世界,那群人,他明明走近過,了解過,即便如此,強烈的陌生感還是會瞬間襲來。
他開始思考,這一切背后的社會問題。
《邊緣人》是當今世界多種全球問題的匯聚和折射,這群人的生存狀態(tài)在世界不少地方都能找到類似的情況。
Gustavo Gusm?o在兩年的拍攝和觀察中發(fā)現(xiàn),這些人之所以住在公墓,某種程度上,也是城市人口過剩導致的結果。
“人們的生存依賴于死亡本身。一些人只是住在公墓里,一些人生活和工作都在公墓。他們賣花、雕刻墳墓以及守護陵墓。人們世代在公墓里生活,許多人就在他們生活的地方埋葬他們的父母?!?Gustavo Gusm?o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們很多人也想走出公墓,尋找更好的居住環(huán)境。而實際情況卻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住在公墓里的人數(shù)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