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程遠 呂懷寶 袁俊枚 王中剛 張旭 張杰 張旺信
[摘要] 目的 比較口服降糖藥物組與胰島素組對慢性精神分裂癥合并2型糖尿病的降糖療效。方法 納入2017年5—12月收治的且符合入組條件的77例慢性精神分裂癥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口服降糖藥物組64例,胰島素組13例。記錄降糖治療前與治療后3個月患者空腹血糖值(77例)及糖化血紅蛋白測定值(65例);并記錄其它生化指標及并發(fā)癥等相關信息。結果 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共患2型糖尿病目前二甲雙胍應用普遍,其療效與胰島素無統(tǒng)計學差異;口服降糖藥組患者伴發(fā)高血脂及糖尿病并發(fā)癥少于胰島素組。結論 慢性精神分裂癥共患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藥物優(yōu)選二甲雙胍。
[關鍵詞] 慢性精神分裂癥;2型糖尿?。唤堤侵委?;療效
[中圖分類號] R587.1;R74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08(b)-0013-04
Hypoglycemic Therapy for Chronic Schizophrenia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ZHOU Cheng-yuan1,6, LYU Huai-bao2, YUAN Jun-mei3, WANG Zhong-gang4, ZHANG Xu4, ZHANG Jie5, ZHANG Wang-xin6
1.Tai'an City Demobilized Veterans Psychiatric Hospital, Three Ward Area, Tai'an, Shandong Province,271000 China;2.Yantai Rongjun Hospital, Yantai, Shandong Province,261400 China;3.Psychiatry Department, Liaocheng City Retreat Military Hospital, Liaocheng, Shandong Province,252000 China;4.Psychiatry Department, Jining City Psychiatric Hospital, Jining, Shandong Province, 272051 China;5.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Qilu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Zibo, Shandong Province,256400 China;6.Taishan Medical College, Tai'an, Shandong Province, 271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hypoglycemic effect of oral hypoglycemic group and insulin group on chronic schizophrenia with type 2 diabetes. Methods Seventy-seven 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from May to December 2017 were selected and enrolled in the study. Among them, 64 patients received oral hypoglycemic drugs and 13 patients in the insulin group. The fasting blood glucose values(77 cases)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65 cases)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3 months after hypoglycemic treatment; other biochemical indicators and complications were recorded. Results Chronic schizophrenia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ere commonly used in metformin. The efficacy was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from insulin. The patients in the oral hypoglycemic group were associated with hyperlipidemia and diabetes complications less than the insulin group. Conclusion Chronic schizophrenia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hypoglycemic drugs are preferred for metformin.
[Key words] Chronic schizophrenia; Type 2 diabetes; Hypoglycemic therapy; Efficacy
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必須服用抗精神病藥物來維持精神癥狀的穩(wěn)定,而抗精神病藥物,尤其是臨床上常用的二代抗精神病藥,多具有較高的糖脂代謝障礙不良反應[1-2],對患者軀體狀況不利。而且精神分裂癥和2型糖尿病之間存在著基因易感性[3-4],所以精神分裂癥合并糖尿病的幾率大約為正常人群的3~4倍[5]。
抗精神病藥物導致高血糖癥的具體發(fā)病時間至今說法不一[6],臨床慢性精神病病程≥5年的患者共患T2DM(Type 2 Diabetes Mellitus)的比率是明顯增加的,而且糖尿病并發(fā)癥出現(xiàn)的較早,通常需要及時采用藥物的降糖治療。然而精神分裂癥病程較長的患者,日常生活習慣紊亂,有較差的行為目的性和缺乏自制力,對糖尿病健康管理不能較好完成;另外長年受抗精神病藥物副作用的影響,致使臨床患者的降糖療效并不盡人意。該文選取2017年5—12月收治的77例患者為研究對象,試圖探討更適合慢性精神分裂癥共患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療措施,為臨床制定治療方案和干預措施提供一定的參考。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對收集到的77例住泰安市復員退伍軍人精神病院、濟寧市精神病防治院精神科、煙臺市萊州榮軍醫(yī)院、聊城市復退軍人醫(yī)院的精神分裂癥共患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ICD-10關于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病史5年以上;②依據(jù)其處方中使用降糖藥物為準,并排除精神分裂癥疾病診斷以前的內分泌病、胰源性、營養(yǎng)不良和其他影響糖代謝的軀體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根據(jù)研究對象選用的降糖治療方法,分為口服降糖藥物組(實驗組)64例和胰島素組(對照組)13例。研究對象資料的收集使用自制調查表,收集內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別、年齡、精神分裂癥病程、目前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及其劑量、糖尿病病程、所用降糖藥物的名稱、入院時空腹血糖值及糖化血紅蛋白測定值,降糖治療3個月后患者空腹血糖值及糖化血紅蛋白測定值。同時記錄患者是否有轉氨酶異常,是否伴發(fā)高血壓、高血脂、心/腦梗史、糖尿病并發(fā)癥做記載。
1.3 觀察指標
該研究主要監(jiān)測患者空腹血糖(靜脈血)(FPG),和糖化血紅蛋白(HbA1c),并記錄3個月治療前后的結果。抽血化驗頻率過高,對慢性精神病患者會影響其配合程度和精神癥狀的穩(wěn)定,所以該研究以FPG和HbA1c同時監(jiān)測,以確保對患者的血糖水平及控制情況提供更可靠的數(shù)據(jù)。
FPG:指至少8 h沒有進食熱量的空腹狀態(tài)下,靜脈血漿葡萄糖值。1997年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與國際糖尿病聯(lián)盟取得共識,將FPG≥7.0 mmol/L作為糖尿病診斷標準;而且與我國1981年全國糖尿病協(xié)作組早先制訂的暫行標準FPG≥6.94 mmol/L一致[7]。
HbA1c:反映8~12周內血糖的平均水平,為臨床上最可靠、最常用、反映血糖控制時間最長的一個指標。WHO和中國糖尿病學會的達標血糖控制值為<6.5%。
1.4 統(tǒng)計方法
應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一般資料、臨床指標及療效的比較
對所有研究對象的精神分裂癥病程、糖尿病發(fā)病年齡、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名稱的概括性描述如下:精神病病程<10年有7例,≥40有9例,最多發(fā)的年段為 10~40年有61例;而糖尿病發(fā)病年齡40~49歲有29例,50~59歲有18例,60~69歲有19例,>69歲1例。40~49歲發(fā)病率最高,與李祥[8]《精神分裂癥患者共患糖尿病的臨床分析》的結果一致。>40歲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隨著其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病程的延長和年齡增加,發(fā)生糖尿病的危險更大。該研究所有研究對象使用抗精神病藥出現(xiàn)的頻率為氯氮平>利培酮>喹硫平>奧氮平,另外氯丙嗪、舒必利有單藥應用的病例。此結果與中國精神分裂癥防治指南中抗精神病藥對糖脂代謝及軀體器官系統(tǒng)影響的副作用介紹相吻合。
實驗組,單用降糖藥44例(二甲雙胍40例、格列吡嗪2例、格列本脲1例、阿卡波糖1例);合并2種口服降糖藥18例(二甲雙胍合并阿卡波糖4例、二甲雙胍合并格列吡嗪7例、二甲雙胍合并消渴丸2例,二甲雙胍合并瑞格列奈4例,瑞格列奈合并阿卡波糖1例),合并3種口服降糖藥2例(二甲雙胍阿卡波糖合并瑞格列奈1例、二甲雙胍阿卡波糖合并格列美脲1例)。對照組,單用胰島素6例,胰島素合并二甲雙胍5例,胰島素合并阿卡波糖2例。
2.1.1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一般人口學資料比較 兩組在年齡(P=0.416)、精神病病程(P=0.223)、糖尿病發(fā)病年齡(P=0.582)、降糖藥應用時長(P=0.294)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對照組患者初查糖化血紅蛋白高于實驗組(P=0.022),提示對照組患者系T2DM初診即血糖過高者,而高血糖毒性需要迅速緩解,故胰島素作為初始治療。見表1、表2。
兩組性別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3)考慮男性患者對軀體不適關注少于女性患者,導致男性患者內分泌科就診時初查空腹血糖>14 mmol/L或糖化血紅蛋白>9%的情況容易出現(xiàn),此時降糖治療首選胰島素。
2.1.2 實驗組與對照組臨床指標統(tǒng)計學比較 兩組復查FPG比較:實驗組43例(67.2%)低于7.0 mmol/L,對照組7例(53.8%)低于7.0 mmol/L,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845,P=0.358)。兩組復查HbA1c比較:實驗組18例(33.3%)低于6.5%,對照組4例(36.4%)低于6.5%,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37,P=0.846)。
2.1.3 實驗組與對照組遠期療效的比較 兩組轉氨酶指標的比較:實驗組51例(79.7%)正常,對照組12例(92.3%)正常(χ2=1.157,P=0.282);高血壓的比較:實驗組33例無(51.6%),對照組7例無(53.8%)(χ2=0.023,P=0.881);伴發(fā)腦梗心梗的比較:實驗組47例(73.4%)無,對照組9例(69.2%)無(χ2=0.069,P=0.756)。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比較
住院治療3個月后,兩組患者復查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達標率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3個月包括更長時間,兩組患者伴發(fā)高血壓、心/腦梗、轉氨酶異常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伴高血脂明顯少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2),另外,44例明確記錄患者糖尿病發(fā)癥的患者,實驗組少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5)。見表3、表4。
2.3 療效評價
實驗組與對照組對慢性精神分裂癥共患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療效無明顯差異,但實驗組患者伴發(fā)高血脂及糖尿病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3 討論
現(xiàn)如今,飲食療法、運動療法、藥物療法、健康教育和血糖監(jiān)測是糖尿病的綜合治療方案的5個主要方面。該研究所涉及研究對象為慢性精神分裂癥共患2型糖尿病的患者,是一群特殊人群,為減少其他因素對患者血糖的影響,選取現(xiàn)在精神科病房住院患者的理由如下。①飲食控制均以糖尿病飲食,并由醫(yī)護人員嚴格監(jiān)督患者偷吃甜食或搶食的情況,以最大限度保證患者飲食療法無差異;②精神科病房均為封閉式管理,相對于糖尿病運動療法實施起來困難多,但對該方案研究對象的降糖療效上不存在明顯差異;③住院期間積極治療患者的精神疾病,使研究對象的精神狀態(tài)漸趨穩(wěn)定,以確保最大限度減少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因素對患者血糖的影響。若患者合并冠心病、高血壓、血脂異常等,均予以降壓、保護心功能、調脂等綜合治療,同時由工作人員耐心講解糖尿病健康知識,幫助患者樹立治療糖尿病的信心,有利于研究對象的降低血糖的療效,符合糖尿病治療原則;④研究對象住院期間均由主管醫(yī)生定期監(jiān)測患者血糖,以防止低血糖、酮癥酸中毒等發(fā)生。
該研究結果顯示:口服降糖藥和胰島素對慢性精神分裂癥共患糖尿病患者的降糖療效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對兩組患者截止到末次空腹血糖值測得的時間,各自伴發(fā)高血壓、轉氨酶異常和心腦梗的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诜堤撬幗M患者伴發(fā)高血脂少,有明確記錄患者是否伴糖尿病并發(fā)癥患者,口服降糖藥組糖尿病并發(fā)癥出現(xiàn)率也低于胰島素組,故對于慢性精神分裂癥共患糖尿病患者,其降糖治療優(yōu)選二甲雙胍。除非有禁忌證或是不能耐受的患者才改換其他藥物。
慢性精神分裂癥共患糖尿病的患者降糖療效較差,糖尿病并發(fā)癥出現(xiàn)的較早,有研究顯示其平均糖化血紅蛋白為(8.07±1.13)%[9],但目前國內對慢性精神病患者共患糖尿病的藥物降糖療效方面的研究極少。為獲得較好療效,國外有學者推崇Druss所倡導的精神科及內科復合型診室模式[10],國內黃俊華等[11-14]研究顯示,甘精胰島素治療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療效肯定,并推薦甘精胰島素聯(lián)合短效胰島素、甘精胰島素聯(lián)合諾和靈R、甘精胰島素聯(lián)合格列美脲。研究顯示佐匹克隆等對改善精神分裂癥共患2型糖尿病患者的睡眠及血糖水平[15-16]有利。結合該研究結果,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應注意監(jiān)測空腹血糖的變化,一旦發(fā)現(xiàn)空腹血糖大于7.0 mmol/L,在運動飲食等療法效果不佳時,可以優(yōu)先選擇二甲雙胍,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適當更換對患者糖脂代謝影響較小的抗精神病藥物[17]如奮乃靜、氟哌啶醇、齊拉西酮等。如果患者首次監(jiān)測空腹血糖值大于14 mmol/L,或糖化血紅蛋白>9%,建議甘精胰島素快速緩解患者高血糖狀態(tài)[18],降低空腹血糖值,盡量使抗精神病藥相關的高血糖值降至正常,后期治療抗精神病藥的選擇同前所述。
上醫(yī)治未病,故在開始抗精神病藥治療前,應監(jiān)測患者的血糖和血脂,對高血壓、肥胖、吸煙史和糖尿病家族史等糖尿病高危因素也要仔細詢問,如有必要則選擇對軀體影響小的抗精神病藥。對已經使用抗精神病藥物的患者建議定期測量FPG和體重,并對體重增加者及時進行常規(guī)血液生化檢查,盡量對慢性精神分裂癥共患T2DM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
4 結論
慢性精神分裂癥共患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藥物優(yōu)選二甲雙胍。該研究對糖尿病臨床用藥沒有干預,研究結果更接近目前精神科病房內降糖藥物的臨床使用現(xiàn)狀,由于樣本數(shù)量偏少,尚需要大數(shù)據(jù)的支持和驗證。
[參考文獻]
[1] 葉慧娟.慢性精神病患者使用精神藥物的調查分析[J].海峽藥學,2016,28(1):181-183.
[2] 張永芳.精神分裂癥、抗精神病藥與糖尿病[J].四川精神衛(wèi)生,17(2):128.
[3] Becker KG. The common variants/multiple disease hypothesis of common complex genetic disorders[J].Med Hypotheses,2004,62(2):39.
[4] 劉娟.精神分裂癥與2型糖尿病[J].精神醫(yī)學雜志,2009,22(4):312-314.
[5] 王果仙,張桂玲,張玲.系統(tǒng)健康教育對精神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應用效果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6(5):108-110.
[6] 石夏明,成秀芳,姚尚武,等.氯氮平與傳統(tǒng)抗精神病藥物對精神分裂癥病人血糖影響的比較[J].四川精神衛(wèi)生,2000, 13(3):174.
[7] 許曼音.糖尿病學[M]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5(2015.7重?。?7-18.
[8] 李祥.精神分裂癥患者共患糖尿病的臨床分析[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3,25(15):40-42.
[9] Dixon L, Weiden P, Delahanty J, et al.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diabetes in national schizophrenia samples[J]. Schizophr Bull,2000(26):903-912.
[10] Goff DC, Cather C, E vins AE, et al.Medic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schizophrenia: guidelines for psychiatrists[J].Clin Psychiatry,2005(66):183-194.
[11] 黃俊華,陳繼洲,萬雨明.格列美脲聯(lián)合甘精胰島素治療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療效觀察[J].臨床薈萃,2011,26(1):74-76.
[12] 黃俊華,陳繼洲,萬雨明.甘精胰島素聯(lián)合諾和靈R治療精神病合并糖尿病觀察[J].實用糖尿病雜志,2010,6(6):45-46.
[13] 陳永康,黃俊華,陳紅梅,諾和龍聯(lián)合甘精胰島素治療48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臨床觀察[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1, 9,23(17):2144-2146.
[14] 黃俊華,陳繼洲,萬雨明.甘精胰島素在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臨床應用[J].西部醫(yī)學,2010,12(22):12.
[15] 宋景貴.卒中后抑郁患者認知睡眠與自主神經功能研究進展[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7,13(1):86.
[16] 張朝輝,宋景貴.卒中后抑郁單胺類遞質與睡眠的研究[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8,25(2):188-190.
[17] 趙靖平,施慎遜主編.中國精神分裂癥防治指南[M]第2版.北京:北京京華虎彩印刷有限公司,2015(5):56-87.
[18] 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 D.Saudek)主編,郭曉惠主譯.糖尿病指南(糖尿病的治療與管理)[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5:198.
(收稿日期:2018-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