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子
半年前,筆者很榮幸得到星海音樂學院鋼琴系的邀請,參加他們組織策劃的“邁向新征程——中國鋼琴作品研討會”,這是一次集兩場座談會、10場講座、6場音樂會、2場大師班的大型音樂盛會。然而在此之前的1月28日到2月2日,由海南省文體廳、教育廳、省文聯(lián)聯(lián)合全國音協(xié)會鋼琴學會等多家單位舉辦的“首屆海南國際鋼琴音樂周”和2月3日至8日在三亞舉辦的“首屆中國(三亞)國際鋼琴音樂周暨中國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發(fā)展論壇及中國鋼琴作品展演”,都是規(guī)模浩大的大型中國鋼琴音樂活動。僅相差3個月,星海音樂學院于5月3—8日又在本院及佛山舉辦了持續(xù)六天中國鋼琴音樂活動。連續(xù)三次,密集地在同一地區(qū)(華南)舉辦同類大型活動,這種現(xiàn)象對全國樂壇來講,還是極為罕見的。這些活動巨大的聲勢和反響不僅吸引著全國專業(yè)及非專業(yè)的鋼琴師生,同時也顯露出今天中國鋼琴藝術發(fā)展強大的影響力,筆者想以自己親身參與的星海音樂學院“邁向新征程——中國鋼琴作品研討會”為例,梳理并分析其中的經(jīng)驗,從而展望和思考中國鋼琴發(fā)展的未來。
一、全面 深入 務實
無論是三亞的“中國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發(fā)展論壇及中國鋼琴作品展演”,還是“邁向新征程——中國鋼琴作品研討會”,首先吸引人的是活動中既有座談會、學術講座這種偏重理論性學習的環(huán)節(jié),同時又安排了多場音樂會、大師班的現(xiàn)場觀摩,六天議程被座談會、音樂會、講座塞得滿滿的。多方位、多視角的全面接觸以及理論與實踐的交替學習,使得活動不僅保證了學術性,同時也極具魅力。此次星海院的活動突出的特點之一是:全面梳理和展示中國鋼琴音樂的歷史與當今;特別是六場音樂會的安排,別具匠心。
首先是沿著歷史線鋪開的兩場《中國鋼琴歷史作品傳承音樂會》,其中第一場由中央音樂學院青年鋼琴家陳韻劼演繹從1913年趙元任創(chuàng)作的《花八板與湘江浪》,直到1975年黎英海先生創(chuàng)作的《夕陽簫鼓》;緊接著是由星海音樂學院鋼琴系的老師與同學,接續(xù)演奏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2006年張朝創(chuàng)作的《音詩》和葉小鋼創(chuàng)作的《納木錯》;事實上兩場音樂會并沒有在星海音樂學院的音樂廳演出,而是面向社會,延伸到佛山青少年活動中心舉辦的,也許是音樂會上作品的熟識度決定了聽眾的地域。
其次是特邀這幾年在中國鋼琴歷史作品挖掘方面表現(xiàn)非常突出的青年鋼琴家、美國天普大學鋼琴博士張奕明先生演繹兩場極具特色的中國鋼琴作品音樂會。其中第一場以老志誠、李樹化、黃禎茂、江文也等人的鋼琴曲構成“中國早期鋼琴作品音樂會”,另一場則是以民國時期廣東籍作曲家的作品和部分當代作品組成的音樂會。這兩場音樂會上展現(xiàn)了絕大多數(shù)作品均很少演繹,無論是早期作品還是當代創(chuàng)作,其目的就是向與會的聽眾展示中國鋼琴創(chuàng)作的多個側面。雖然這兩場音樂會從時間線索上與在佛山的兩場《中國鋼琴歷史作品傳承音樂會》基本相仿,但作品背景及音樂語言對于大多數(shù)聽眾來講熟識度較低,因此兩場音樂會均邀請熟諳中國鋼琴音樂歷史的、來自中央音樂學院的音樂史學教授梁茂春和我做現(xiàn)場講解。例如第一場音樂會中梁茂春教授詳細講解了早期中國鋼琴教育家李樹化先生的生平及創(chuàng)作,又特別奉獻最新從法國挖掘到的李樹化遺稿。當鋼琴家張奕明演奏作于抗戰(zhàn)時期的小曲《緊張之夜》,從壓抑的寂靜到驚恐的警報式音響,讓人聽后不寒而栗;這一場里還演奏了華僑音樂家黃禎茂先生早期創(chuàng)作的《迷戀的花園》以及40年代鄧爾敬先生的《序曲》、陸華柏先生的《潯陽古調》等;最突出的是把江文也先生創(chuàng)作于東京的《五首素描》及從日本回祖國路途中寫作的《斷章16首》進行對比式演繹,從而探尋這其中創(chuàng)作風格及技法的細微變化。
張奕明與我合作的《廣東早期鋼琴音樂及中國當代作品》音樂會事實上是前后對比極強的一場音樂會,前半場以20世紀上半葉廣東籍作曲家,如蕭友梅、馬思聰、陳洪、王義平等人作品,與下半場劉施任、梁紅旗、葛甘孺、鄒向平、王阿毛的鋼琴創(chuàng)作做“硬接”。聽眾從歐洲古典音樂語匯逐步延伸到現(xiàn)代音樂語言,特別是最后葛甘孺創(chuàng)作的《古樂》,事實上是一部為預制鋼琴而創(chuàng)作的作品,作曲家通過演奏前對鋼琴琴弦施以各種手法,拓寬鋼琴演奏區(qū)域,獨特的音色令在場的許多聽眾大開眼界。鋼琴家冼勁松在現(xiàn)場則表示:“幾乎把鋼琴的所有可能都發(fā)揮了出來,而且非常深入地把中國傳統(tǒng)音樂融合起來,非常精彩,讓人腦洞大開。只有更多像他這樣的人參與到鋼琴事業(yè)中,才能更好地把中國鋼琴往前推動?!本康难堇[使兩場音樂會博得聽眾一致好評。
為了進一步拓展活動的學術性,“儲望華鋼琴作品”及“廣東鋼琴音樂”這兩場專場音樂會的安排也是別具匠心的。雖然兩場音樂會都是以個性特色為主,但音樂會曲目本身又都依據(jù)歷史脈絡順序展開,因此這兩場也可看做是前四場音樂會的縱深延展。首先,儲望華先生是中國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的突出代表,他的大多數(shù)作品都是中國鋼琴音樂的經(jīng)典作品,長期以來受到業(yè)界的廣泛喜愛,他的創(chuàng)作從上世紀60年代直到當前,橫跨近六十年,期間創(chuàng)作技巧、音樂語言均有較大改變,因此前期的作品流傳度較廣,而出國后的一些作品較為生疏,由于技巧拓展和音樂風格變化較大。這次活動主辦方派出了較強的陣容,仍然以星海音樂學院鋼琴系師生的力量認真演繹作品,特別值得贊揚的是外籍教授、比利時鋼琴家博復生先生認真準備了《箏簫吟》《幽谷潺音》兩首小曲,和三樂章的十二音作品《靈隱之聲》,在揣摩中國鋼琴音樂韻味方面理解深刻,得到儲望華先生熱烈的認可和贊揚。其實,在《中國鋼琴歷史作品傳承音樂會》中星海鋼琴系的俄羅斯鋼琴教授波波娃和韓國鋼琴家沈慧蓮都積極地參與這次活動,沈慧蓮老師演奏的《長短的組合》,民族風味鮮明準確,非常獨道。
組織者把此次活動的亮點扎扎實實地放在閉幕式音樂會上,即以廣東地區(qū)風格鋼琴音樂為主。演奏家依然是鋼琴系大部分教師和學生,他們從馬思聰《粵曲三首》、夏理柯《粵調》、黃容贊《獅舞》、陳培勛“廣東音樂主題”鋼琴作品{1}《賣雜貨》《雙飛蝴蝶》,一直演奏到現(xiàn)在星海音樂學院作曲系青年教師們的作品,即曾宇佳《晚春》、王珂琳《搖籃曲》、杜寧武《d小調賦格》、羅紫藝《幻想曲與賦格——根據(jù)潮州音樂主題而作》以及胡玥《月滿天心》。滿場洋溢著熱烈的嶺南粵風,滿場充盈著創(chuàng)作者與演奏者的友情,讓我們看到一個團結的學術群體——星海音樂學院,作曲家與鋼琴家的良好合作將注定未來嶺南鋼琴重要時刻的到來!
二、理性 開放 拓展
與音樂會相比,十場講座和兩場座談會則是偏重理論素質的提升。此次受邀請的院外專家有許多是長期從事中國鋼琴研究的,如20世紀80年代提出“中國鋼琴創(chuàng)作”概念的第一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魏廷格先生,致力于中國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及理論研究多年的儲望華先生,還有對中國鋼琴音樂發(fā)展歷史頗有研究的音樂史學家梁茂春先生,從上海音樂學院邀請的鋼琴演奏家李名強教授,對上海地區(qū)鋼琴音樂有多年關注和研究的楊燕迪教授,以及對中國音樂創(chuàng)作一直有所關注的筆者本人。也許正因為有多場中國鋼琴作品的集中展示,激起與會者對于中國鋼琴音樂的濃厚興趣,而多側面的學術講座又使得他們將講座與音樂會緊密地關聯(lián)在一起,加深了對音樂多角度的理解和認識。例如針對“儲望華鋼琴作品音樂會”,儲望華先生講述了“中國民族風格探索55年”以及“黃河鋼琴協(xié)奏曲創(chuàng)作中鮮為人知的故事”,針對“中國鋼琴歷史作品傳承音樂會”安排了楊燕迪先生的“國立音專的鋼琴杰作——價值的再判斷與再認識”以及我的“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鋼琴文化發(fā)展概況”;針對“廣東地區(qū)風格鋼琴音樂會”,安排了梁茂春老師的“嶺南風格鋼琴曲芻議”和我的“馬思聰鋼琴創(chuàng)作研究”??傊?,短短的六天中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始終緊密配合在一起。
魏廷格先生雖然這些年對中國鋼琴未發(fā)表太多文章,但他三十多年前的碩士論文《論中國鋼琴創(chuàng)作》和其后的一些研究都是中國鋼琴音樂研究中的重要文獻,許多觀點在今天看來依然非常有見地。例如這次講座里他提到“中國的鋼琴家不僅會彈琴,還(要)有作曲能力,而作曲家不僅能作出好的曲子,還能自己演奏鋼琴,其樂融融?!彼€特別提出了“建立中國審美母語體系”的建議,事實上在逐步開放的音樂創(chuàng)作思維以及技術同時,不注意保存?zhèn)€性,終將會被他國文化同化。中國鋼琴音樂原本就是建立在西方鋼琴音樂文化基礎之上的,在逐步形成自我個性鋼琴語言的過程中,近些年又被較為現(xiàn)代的音樂風格所干擾,因此魏廷格先生提出建立“中國審美母語體系”的觀點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的。
星海音樂學院鋼琴系青年教師趙瑾也是近些年積極演奏中國鋼琴作品的重要鋼琴家之一,不僅如此,她還非常注意搜集和研究中國鋼琴資料,這次活動的講座中她以“星海鋼琴系師生中國作品演奏回顧”為題,從廣州最早的鋼琴教學說起,梳理了自廣州音專、廣州音樂學院到星海音樂學院的鋼琴教師以及他們演奏中國鋼琴作品的相關情況,這項工作看起來不大,但事實上非常有意義。例如她講到著名廣東鋼琴家李淇先生早在1970年,就在廣東首演《黃河鋼琴協(xié)奏曲》,成為了第一位演奏該曲的鋼琴家。她還在現(xiàn)場播放了李淇當年創(chuàng)作一首極具嶺南海洋文化風格的鋼琴作品《漁鄉(xiāng)情》。她提到最早的俄裔鋼琴教師夏理柯的廣東音樂鋼琴曲創(chuàng)作,還談到廣東鋼琴界元老李素心老師、黃天東老師,目前星海鋼琴系的大多數(shù)教師,他們都對中國鋼琴音樂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和辛苦的付出,正是有這些努力,才使得星海鋼琴人在今天這個中國鋼琴音樂大發(fā)展的時代里脫穎而出,成績斐然。理性而扎實的回顧與總結將是他們未來前進的基石。
與其他幾場學術性講座相比,梁茂春教授的“嶺南風格鋼琴曲芻議”的講座顯得非常開放而活躍。首先梁老師說:“在寫《百年琴韻》(中國百年鋼琴發(fā)展歷史)時,發(fā)現(xiàn)嶺南鋼琴作品有一條比較完整的歷史發(fā)展線,加上我的妻子也和廣東有一定的淵源,所以今天我以一個歷史旁觀者和鋼琴發(fā)燒友的身份談談嶺南風格鋼琴作品?!绷好涸谥v座上提出了12個論題,講解了嶺南音樂的概念及特征,又從嶺南風格鋼琴曲的概念、作品及歷史發(fā)展脈絡講到了嶺南風格鋼琴曲的未來發(fā)展,講解內容充實且豐富。全場講座采用講解加提問的方式,及時促進了觀眾的理解,最大程度實現(xiàn)了主講人與觀眾的互動。這場講座也是所有十場講座中最長的,幾乎用了四個小時,讓外來的許多鋼琴教師體會到了音樂理論研究的特殊魅力,為這場討論加油添彩不僅有鋼琴家張奕明的現(xiàn)場視奏,還有星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曹光平老師的參與,曹老師在探索嶺南風格鋼琴創(chuàng)作中頗有見地。
與十場個人學術講座相比,一頭一尾兩場專家座談會顯得非常活躍和熱烈?;顒娱_場便是“中國鋼琴作品的歷史傳承與未來展望”,外來專家與星海音樂學院作曲系、鋼琴系的老師們坐在舞臺上,與臺下聽會者和星海音樂學院的師生們通過熱烈討論,交流彼此的看法。各方觀點坦誠碰撞,寄望于使中國鋼琴作品得到真正推廣,產(chǎn)生既具創(chuàng)新性、又具可聽性,既被業(yè)界認可也讓大眾接受的一大批新的中國音樂經(jīng)典。楊燕迪教授針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創(chuàng)作“情感單一,共性多,個性少,情感深度和內涵深度不足”,而提出“上世紀40年代與改革開放后的四十年中創(chuàng)作”應給予高度評價。李淇先生也提出:“我們的鋼琴演奏人才現(xiàn)在已經(jīng)在國際上取得承認,在世界性賽事上取得各種好成績,而我們的音樂創(chuàng)作則與此不太相稱。鋼琴演奏家多,作曲家少,能讓大家記住的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實在是太少了?!睂Υ?,梁茂春教授認為這是由于中國鋼琴音樂產(chǎn)生至今只有一百多年,道路曲折坎坷,與歷史悠久、積淀豐厚的西方鋼琴史相比,難免相形見絀。但他認為,“音樂創(chuàng)作永遠是要往前走的,總要發(fā)展出新的東西。”針對現(xiàn)代風格中國鋼琴作品創(chuàng)作中“曲高和寡”的現(xiàn)象,筆者也認為:“人們的思維需要突破禁錮,欣賞習慣需要進步,耳朵需要打開,應以開放的心態(tài)接納各種向度上的創(chuàng)新?!?/p>
星海鋼琴系系主任黎頌文教授則表示:“今天的音樂創(chuàng)作不斷更新與突破,對欣賞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作曲家的個體經(jīng)驗、內心情感出發(fā),使用最新的技法進行寫作,技術成熟后也會變得具有可聽性。我認為,作品還是需要時間來回答。”熱烈的討論似乎難以停止,原定兩個小時的研討被拉長到了三個多小時。說明人們需要對話,還說明中國鋼琴音樂在今天真正受到廣泛的關注。
第二場座談會“廣東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與演奏的探索”的研討被安排在整個活動的后半部分,也預示著整體活動從梳理中國鋼琴百年發(fā)展歷程,最終落實到本地區(qū)的發(fā)展。而這場座談又為當天晚上張奕明的“廣東早期鋼琴音樂及中國當代作品”音樂會,梁茂春教授第二天上午的專題講座“嶺南風格鋼琴曲芻議”,和最后的閉幕音樂會“廣東鋼琴音樂專場音樂會”,一齊打開了探索的序幕。圍繞著“廣東風格(嶺南風格)”鋼琴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專家們各抒己見,老作曲家曹光平教授與青年作曲家羅紫藝教授也積極地參與討論,梁茂春教授結合參觀星海音樂學院“嶺南音樂文化展覽館”(周凱模教授主持),概括地提出“嶺南音樂分割為海洋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的特征。”
無論是講座還是座談,與會專家與星海院師生以及來觀摩的全國各地鋼琴教師們始終處于一種開放的環(huán)境下,各種觀點自由呈現(xiàn),暢所欲言,整個活動始終籠罩著祥和而濃郁的學術氣氛,在這里大家心里只有對中國鋼琴音樂迫切的需要和學習。六天的平等自由思想交流,從總體到分支,從廣東到全國,人們思考著鋼琴,乃至整個中國音樂的問題。
三、鵲起 鼎新 征程
與海南三亞兩個大型活動不同,星海音樂學院這些中國鋼琴音樂活動被定名為“邁向新征程”,為何主辦方提出這樣一個觀念呢?眾所周知,自21世紀以來,我們在2008年迎接了首次中國奧運會,同時我們還迎來了改革開放30年的紀念和回顧,那么今年又恰逢改革開放40年,我國音樂事業(yè)的發(fā)展可謂是一日千里、月新日益。中國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也迎來自己的百歲生日,為此,這幾年相繼出版了幾套大型的中國鋼琴作品譜本,即2010—2013年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的16本《中國作曲家鋼琴作品選集》,2015年又出版了7卷本的《中國鋼琴獨奏作品百年經(jīng)典》(附CD),2015年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也推出五卷十本的《百花爭艷——中華鋼琴百年》;這些樂譜集不僅整理了百年間中國鋼琴創(chuàng)作的大量作品,還向世界展示中國鋼琴輝煌成果。而與中國鋼琴音樂相關的論著和論文多如牛毛,全社會音樂人的關注使得“中國鋼琴音樂”成為當前樂壇最炙熱的音樂品種。這還不包括業(yè)余及專業(yè)各種層面的鋼琴教育培訓,鋼琴比賽活動直到當前,都是相對火熱的。
回想起上世紀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常常會提起“鋼琴熱”這個詞。確實,當年人們搶購與當時實際生活極不相配的鋼琴,再花費昂貴的學費和其他投入,一門心思敦促后代學習這件碩大而生疏的西方樂器;然而三十多年過去了,這股時代熱潮似乎毫無減勢,反倒是愈演愈烈。學習鋼琴、參與鋼琴考級的人們有增無減,各種鋼琴培訓機構生意興隆。即便在教育部分否認了考級成績和藝術特長的升學作用,人們學習鋼琴的熱情依然不減。因此我國持續(xù)三十余年的“鋼琴熱”絕不是簡單的時尚熱潮,它是音樂文化對人們生活的強勢滲透,是中國人民面對豐厚內涵鋼琴文化的極度渴望和依賴。改革開放發(fā)展經(jīng)濟,改善了人們的基本生活觀,對未來生活方式和品質的追求必然選擇世界性高文化品種,即便目前鋼琴培訓良莠不齊,常常事與愿違,但渴望擁有現(xiàn)代音樂文化的心情依然是迫切的。廣泛而大量的學習要求必然產(chǎn)生多樣化的產(chǎn)品,多樣化的中國鋼琴音樂再次成為鋼琴師生的急需品。
我國音樂界在改革開放40年的浪潮里,也走過一段不平坦的發(fā)展道路,從對西方現(xiàn)代音樂技法的熱烈渴望到冷靜學習,從盲目模仿到適時應用,從刻意標新立異到客觀凝就個性。40年間中國鋼琴作品也如此,曾有一度被鋼琴家們疏遠;但在近十年間又重新得到青睞。
無論審視歷史,還是端看今天,中國鋼琴大力發(fā)展的祥瑞時刻似乎已經(jīng)到來!甚至有人重新提出“中國鋼琴學派”!
可以這樣認為,星海音樂學院此次活動正是改革開放40年中國鋼琴音樂發(fā)展成果的輝煌展示。但我們并不滿足于此,“邁向新征程”的腳步應該如何踏出正是擺在我們面前最緊迫的問題。此次活動能夠兼顧演奏、研究、思辨等方面,可謂是組織者的良苦用心。星海音樂學院鋼琴系的此次活動并不是這些年音樂活動中規(guī)模最大,也不是鋼琴界活動影響廣泛的,但置身其中,讓我感到它的學術含量是最純的。組織者用心設計,一切從活動的藝術品質出發(fā)考慮,既沒有印制華美的活動手冊,也沒有看到任何高檔的接待,鋼琴系領導干部帶動全體教師兢兢業(yè)業(yè)地準備音樂會,協(xié)調各種講座工作,甚至接送專家的車輛都是系領導及教師們自己的私家車。還值得一提的是,組織者還特別安排獨家媒體支持——凰豆音樂教育網(wǎng),和執(zhí)行單位——佛山日報社,從活動前期預報到每一場音樂會、座談會、學術講座的現(xiàn)場報道,并努力跟蹤采訪每一位專家、演奏家,每天通過微信公眾號快速傳播活動的信息,特別是現(xiàn)場視頻,為整個活動插上了現(xiàn)代傳媒的翅膀,信息的快速傳播對于整體發(fā)展的引導這是具有很大影響的。
睜眼看世界,鋼琴在中國這40年的發(fā)展早已構成強大態(tài)勢,今天中國鋼琴的發(fā)展戰(zhàn)略是什么?格局與方向如何確定?我想兼顧全面、深入探索的專業(yè)思想,求真務實的工作態(tài)度,以及與時俱進,必將未來事業(yè)成功的重要基石。在閉幕式音樂會結束后,星海音樂學院蔡喬中院長與我談到未來進一步的發(fā)展,或許應該建立一個“中國鋼琴音樂研究推廣中心”,積極打造“中國鋼琴音樂”這個具有時代意義的文化品牌,引領中國鋼琴音樂向著有彰顯民族文化,更造福中國人民的方向發(fā)展,讓它成為我們 “邁向新征程”的第一個目的地!
{1} 即《賣雜貨》《旱天雷》《思春》《雙飛蝴蝶》《平湖秋月》。
(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中國專業(yè)音樂人才培養(yǎng)未來發(fā)展研究》,批準號16JJD760002)
文中采訪文字大多出自“凰豆音樂教育網(wǎng)”的相關報道,在此特別說明并致謝!
蒲方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
(責任編輯 劉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