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傳統(tǒng)工藝、多元社會模式與高等教育

      2018-12-22 02:43:06董曉萍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8年12期
      關鍵詞:傳統(tǒng)工藝文化

      董曉萍

      北京師范大學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北京 100875

      提 要 2017年3月12日國務院同意并發(fā)布了由文化部、工業(yè)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制定的《中國傳統(tǒng)工藝振興計劃》,確定了“振興傳統(tǒng)工藝”的重大任務。廣大科技工作者和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應該抓住這個歷史機遇,立足國情,增強現代科學意識,建立研究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國學價值、多元社會模式技術文化一體結構和對外交流的宏觀框架,提取其獨有的生命力要素,包括有國家制度的技術、有價值體系的技術、有社會結構的技術、有中國故事的技術、有豐富歷史文獻的技術和有專業(yè)知識的技術等,提升自我闡釋能力和未來傳承能力,增加文化自信,積極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同時,也要掌握現代世界知識體系,做到中西互視,拿出高質量的科研成果,制定世界對話與合作的有效對策,增加國際話語權。此外,還應將那些堅持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兼具跨文化視野和具體操作個案的,以及中西學界共享優(yōu)秀學術成果延伸到我國高等教育中去,加速學科建設,重視人才培養(yǎng)工作,使振興傳統(tǒng)工藝的系列工作成為服務于我國現代化建設和豐富世界文明對話內涵的高端事業(yè)。

      我國改革開放 40 年的重大成就是中國的現代化發(fā)展,其中經濟的崛起、高科技的成就和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尤為引人矚目。但也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就是中西學界對中國崛起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的認識,互有差異。差異是正常的,有些差異還是始終存在的,不必大驚小怪。但對其中涉及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建設對象的不同分析,尤其是對那些有助于全球化背景下創(chuàng)新維護中國歷史文明和促進綜合國力發(fā)展的有益觀點,我們還是應該加強自我總結,同時給予格外關注;對一些外界影響較大而我們自己以往比較忽略的外來學說,并且有可能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可資參考的意見的,還應該做有針對地思考,開展對策性研究。例如:怎樣認識中國文化與中華文明的關系?怎樣運用現代科學意識和當代世界知識系統(tǒng)界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成分?怎樣面對世界期待,大力發(fā)展國家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又做到內聚外吸?……都屬于這類帶有根本性質的問題。振興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價值與途徑,就是其中之一。

      傳統(tǒng)工藝的國學價值是一個古老的命題。我國是有悠久儒學傳統(tǒng)的國家,儒學經典《周禮》中的《考工記》,便是傳統(tǒng)禮治包含工藝制度的國學經典。在歷史上,西方學者也將漢字、手工藝和民俗作為認識中國的開端,而且有些名聲就緣于“絲綢之路”,無論在陸路還是海路,還曾經都很耀眼。其中手工器物的彼此吸引與交換還成為一種活力成分,刺激了海外漢學的發(fā)展,也與歐洲的中國科技史學的興起密切相關?,F在,在西方,這套學問已漸成氣候,法國、英國和德國的同行都擁有相當的話語權,對方把中國人十分熟悉又講不清楚的地方,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講得條分縷析。用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的話說,是提取了其中所蘊含的一種技術與物質的文化“共時性”[1],這正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今天追求技術稱霸和濫用資源時所最缺乏的靈魂性的東西。它不屬于純技術,而屬于技術與社會文化傳統(tǒng)的綜合范疇,有時還需要用民俗暗示其內涵;它也屬于技術,因為它具有技術發(fā)明的文本與物化的形式,但它又進入了文化的結構[2],滲透到社會制度之中,因而始終吸引著西方。西方文化之父亞里士多德曾用手工藝思想構建古希臘哲學,但他的手工藝思想又成了他創(chuàng)造形式邏輯的附件[3],而不是社會文化結構的基石。這種差異是長期橫亙在中西世界之間的。過去我們對此不以為然,但現在全球經濟競爭、技術流通、文化對話,就能看到這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

      工藝史與社會史的關系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共同話題。進入 21 世紀以來,伴隨全球信息化的程度提高,社會分工的改變和社會分層的加劇,這方面的討論還波及人類前現代化史、農業(yè)史、家庭史、社會性別史、宗教史和文化多樣性等廣泛的問題,形成新的國際思潮[4]。其中有個概念與本文的關注點有關,即:如何界定文化與文明?西方人習慣于將兩者分開討論,認為文化依靠思想,文明有賴于物質。在我們的西方同行眼里,中國文化的發(fā)展依靠漢字與經典;中華文明的發(fā)展依靠傳統(tǒng)工藝及其對物質生產的推動。當然這種分析是從中西比較的角度進行的,未免留有歐洲中心論的影子[5];而中國社會長期以來在非西方或非歐洲中心的時空框架下自我發(fā)展,從未將文化與文明截然分開。我們今天在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改變的語境中討論文化與文明的關系,也絕不是炒冷飯,更不是簡單地復習概念,而是要從對方認真研究中華文明史的視角和學術問題中,反思自我優(yōu)勢,彌補被忽略的歷史缺失。事實上,至今我國傳統(tǒng)工藝的研究都是相對冷門的,這與我國傳統(tǒng)工藝的燦爛成就和卓越的對外影響是極不相稱的。為什么會這樣?這與我國近代以來接受西方科技觀而缺乏構建本土科技工藝理論的對應儲備有關,現在應該改變。

      為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關于“構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tǒng)工藝”的要求,2017 年 3 月12日,國務院同意并發(fā)布了由文化部、工業(yè)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制定的《中國傳統(tǒng)工藝振興計劃》,旨在促進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傳承與振興,建設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黨和政府高屋建瓴地明確了這一重大任務的價值、地位和職能,給廣大科技工作者和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提供了最好的歷史機遇。我們應該不辱使命,積極承擔責任。要采用超越歷史的現代意識,抓住中西差異的關鍵問題,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加強新時期的傳統(tǒng)工藝研究,拿出有分量的科學成果,提升國際話語權;并將那些高質量的、經得起歷史考驗的、中西學界共享的優(yōu)秀研究成果,延伸到我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高級人才培養(yǎng)中去,使之服務于我國現代化決策和提升世界文明對話有效性的高端事業(yè)。

      本文的研究角度是民俗學,不是科技史學,但在高校民俗學教學科研中,同樣會較多地涉及傳統(tǒng)工藝問題。這正是一種交叉學科研究,不可能局限于以往的高校學科分類去束縛手腳,所以下文會對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工作者的共同責任有較多地提及。

      本文將主要使用中國歷史文獻、中西學者對話的著作、海外漢學成果(包括統(tǒng)計數據)和我國高校教材,從振興傳統(tǒng)工藝的角度,談談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工藝文化的幾點意見。

      1 傳統(tǒng)工藝的國學價值

      傳統(tǒng)工藝史是中國文化史中的瑰寶,是中華文明史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它是適應中國的自然、地理、經濟、社會、歷史、文化條件而產生的,貯存了中國人處理人與自然和社會關系的豐富經驗,凝結了中國社會將為數不多的物質資本與豐饒無比的非物質資本統(tǒng)籌發(fā)展的立國智慧①關于中國人的物質資本觀與非物質資本觀的提法,法國漢學家沙畹已經提出,由其再傳弟子汪德邁做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中央與地方統(tǒng)一布局又因地制宜的多元化管理制度,提供了大量原創(chuàng)性的工藝發(fā)明和獨特技藝,推動了包括絲綢之路在內的廣泛世界傳播,進入了諸多中外經典文獻。傳統(tǒng)工藝史是一套富有文獻存藏與口頭傳統(tǒng)的特殊學問,即便從文化與文明有區(qū)別也有聯(lián)系的角度劃分,我國的傳統(tǒng)工藝史也不僅僅屬于中國文化史,而早已列入中華文明史。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地區(qū)統(tǒng)一的國家,中國文化史與中華文明史同樣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有扎根深厚的儒家學說系統(tǒng),有印度佛學和西方思想等多種外來影響。在 20 世紀以來國家現代化進程中,我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建設,對傳統(tǒng)工藝進行了多層次的保護利用,所以我國的傳統(tǒng)工藝史無論從哪個“史”別而論,都占有一席之地。也正因為傳統(tǒng)工藝史的覆蓋面廣,對它的研究也是多學科、多視角的。我國著名民俗學家鐘敬文先生十分重視傳統(tǒng)工藝史的研究,在全球化思潮進入我國后,在 1994 年發(fā)表的文章《傳統(tǒng)文化隨想》中[6],他就談到傳統(tǒng)工藝的國學地位不容忽視,堪與“經典”并列:

      “在對于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考察、評價中,由于各學者的出身、學養(yǎng)、經歷和對問題著眼點等的差異,那結果自然會有不同,甚至彼此嚴峻地對立。許多同志認為傳統(tǒng)文化,在人生哲學、實踐倫理乃至文學創(chuàng)造、工藝美術等這里那里,都有著寶貴的遺產,值得我們重視,并在實踐中給以繼承、發(fā)展。它跟廣大人民有著綿遠的、緊密的關系,有的即使它已經成為文明史上的化石之后,還能夠起著某種作用。

      我們常常在口頭上或文字里提到我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的偉績。這是為什么?因為這些世界性的發(fā)明,是產生于我們祖國、產生于中華民族,那些發(fā)明者正是我們的祖宗。

      如果我們要使祖國的新文化體系,成為有體有魂的東西,那么,我們就必須重視自己千萬代祖宗創(chuàng)造和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認真地潔理它、洗刷它、辨別它,把那些的確優(yōu)秀的部分大力加以弘揚、普及,使它在新文化體系中占主體地位發(fā)揮新的歷史作用。這樣,我們所建成的新文化體系才是真正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新文化。”[6]

      鐘敬文在此文中提到的“工藝美術”[6],是當時國內對“傳統(tǒng)工藝”的另一種提法。根據鐘敬文的觀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不止有“經典”,還有傳統(tǒng)工藝,應該像重視中國歷史經典一樣重視中國傳統(tǒng)工藝,這對于當代社會建設有重大意義。

      長期從事自然科學史研究的華覺明先生將中國傳統(tǒng)科技史的范疇科學劃分為三部分,即:民間科學技術知識、民間工藝技術和民間藥學[7]。華覺明就傳統(tǒng)工藝史可供傳承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分做了較為詳細的闡述:

      “中國的傳統(tǒng)科學技術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它對本民族的生息繁衍、人文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娛樂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起著重大的歷史作用,并在世界物質文明的進化中居于重要地位。就其淵源來說,傳統(tǒng)科學技術多來自民間底層,例如天文學是源自民間對天象的觀察,青銅冶鑄是源自制陶和對天然銅的加工制作。它們在此基礎上得到發(fā)展、提高的官方科學技術,又常返回民間,為民間所應用,為民間所充實、豐富和再提高。例如,在世界上獨樹一幟的中醫(yī)藥學,我國的景泰藍工藝等等,便都是在這樣的循環(huán)往復中不斷得到發(fā)展的。這種互補作用使得許多傳統(tǒng)科學技術至今仍在生產和日常活動中被使用和發(fā)生影響。”[7]

      華覺明對中國傳統(tǒng)科學技術的討論,也不單純是從自然科技史本身出發(fā)的,而是從中國傳統(tǒng)工藝史與中國文化史血脈相連的國情實際出發(fā),并使用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雙視角進行分析,這種討論有助于傳統(tǒng)工藝在現代社會的再價值化,能產生保護利用認同傳統(tǒng)工藝的社會現實意義。華覺明在另一本著作《民間技藝》中,指出作為傳統(tǒng)工藝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分的具體門類,包括“制茶的技藝、制鐵器的技藝、制繡品的技藝、制皮革的技藝等”[8]。我們知道,現在這些傳統(tǒng)工藝都活得好好的,就看我們自己重視不重視,就怕我們自己熟視無睹。

      我認為,中國傳統(tǒng)工藝在中國社會中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獨具特征,這是其國學價值的核心。

      價值之一:有國家制度的技術。國學的祖本是“三禮”,其中的《周禮》已有《考工記》,將工藝制度納入禮治的范疇?!墩f文解字》記載了匠作的性質,“五上工部”云:“工,巧飾也”“巧,技也”“象人有規(guī)矩”②(漢)許慎《說文解字》。關于工匠的工巧、能巫、規(guī)矩和百工的解釋,參考了王寧教授的說法,參見王寧、謝棟元、劉方《〈說文解字〉與中國古代文化》,復印本,第15—16頁。作者在此書中指出工匠的三個特點:① 工匠是有神秘性的職業(yè),工的性質等于巫?!拔住睆摹肮ぁ薄_@種人有與神鬼通話的能巧。② 工的技能有“技法”“精巧”之意。“式,法也”,“巧,技也”。工的技能能達到極其巧致,引申為“齊整”。工是在漢字有形位、有特殊文化造意的文字符號。③ 工的操作需要工具?!跋笕擞幸?guī)矩也”,“巨,規(guī)巨也”。,匠作管理工匠、工具和技術?!捌呦洛膊俊敝v到“百工”和“宰”,指匠作有行政管理者,有官階制度。這套體制由漢及清,傳承下來,相應的觀念和運作方式依然得到保存。有國家制度的技術與沒有國家制度的技術是大不一樣的。以北京為例,僅 20 世紀以來,雖歷經戰(zhàn)爭和社會的巨大變遷,清宮造辦處的行業(yè)技術和施工對象卻并未受到破壞。即便經過新中國初期的公私合營改造和后來“文革”的沖擊,由于清宮造辦處的施工對象早已被國家列為重點文化保護對象,變成了博物館、歷史文化公園和政府機構的辦公地點,所以一直得到保存;其行業(yè)技術部分,也作為皇家御用歷史整體結構的組成部分,得到合理的保護理由,最終保留下來。

      價值之二:有價值體系的技術。在此引入“社會角色”的概念分析,這樣就能清楚地看到,中國傳統(tǒng)工藝行業(yè)以師徒關系為角色,奉行中國文化的價值觀,包括勤儉耕織的價值、士商聯(lián)盟的價值、以文促產的價值,對企業(yè)的歸屬感、社會責任感與家族忠誠感相統(tǒng)一的價值等。有價值體系的技術與沒有價值體系的技術是不一樣的。仍以北京為例,擁有熟練和精美技藝的名匠正是歸屬行業(yè)技術的社會角色。他們既是同行稱服的名匠,又是政府頒授高級職銜的技工;他們能夠順利地從行業(yè)分層進入社會分層,以卓越的技術能力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

      價值之四:有中國故事的技術。有故事的技術大都是有祖師的技術。在中國這個土木建筑國家,故事的技術就是魯班的技術。魯班木作的生產技術與我國農村史、城市史和宮廷史的建筑關系都很密切,魯班造故宮角樓的傳說成為國家遺產記憶[9]。中國人的生活裝飾傳統(tǒng)中也有魯班故事,魯班成了一個生活符號,在材料工藝、造型藝術和日常生活樣式方面,都發(fā)揮了特殊的歷史作用。

      價值之五:有豐富歷史文獻的技術。前面提到了先秦的《考工記》,后世還有大量的農書,如元代王禎所著《農書 · 農器圖譜》、明代徐光啟所著《農政全書》等,它們都是記載傳統(tǒng)工藝技術的寶庫,引起西方同行的重視。

      價值之六:有專業(yè)知識的技術。舉個例子,清宮造辦處活計檔是連續(xù)工程文獻,可以幫助我們獲得對清代中期以后傳統(tǒng)手工行業(yè)知識的整體認識,主要有 4 個方面:① 政府整理知識;② 技術民俗知識;③ 社會網絡知識;④ 原產地、原料配方和施工知識。當然傳統(tǒng)工藝知識與現代技術知識不同,它是官員與工匠雙方合作創(chuàng)造的經驗科學,是雙方共同面對的人與自然的對話;它們的名詞術語散落在“十三經”中,被注疏和被引用,也進入我國口頭傳統(tǒng)之中,與國學互動。

      2 傳統(tǒng)工藝的中西對話要點

      在中國的這種多元社會模式中,主張?zhí)烊撕弦唬瑓栃星趦€節(jié)約,保護地方的、民族的多個積極性,要求對大自然有禮貌、講克制,重視人與自然共同在一個地球大家庭中休養(yǎng)生息的幸福感,把自然界的運行與人類社會的活動都納入命運共同體。當然在金錢、商品、利益和欲望面前,人類有時也會瘋狂,但傳統(tǒng)工藝始終是防止社會關系脆弱化的警鐘和把控生產節(jié)奏的調節(jié)器。中國的傳統(tǒng)工藝雖已老邁,但仍以自己的方式提供歷史智慧,不允許人類挑戰(zhàn)大自然的極限。與當今世界某些恣意稱霸、破壞人地和諧的一元化強權社會模式相比,中國長期擁有統(tǒng)一而多元的社會模式,因而特別珍貴。當然今天還要考慮研究中西對話的現實意義。這里有幾個要點,其中的關鍵是要對中國傳統(tǒng)工藝所保存和展示的、獨特的,以及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為中國所長期實踐的中央與地方協(xié)調、技術與文化共時、國家化機械生產與手工業(yè)生產互補的統(tǒng)一而多元的社會模式,富有文化自信,應予以大力肯定。

      2.1 傳統(tǒng)工藝與中國第一印象

      中國傳統(tǒng)工藝是海外漢學史的開端。應該說,西方人主要是從中華文明史的角度認識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對很多西方人來說,中國工匠的制品并不是與他們的文化存在巨大差異的新奇物件,而是他們對中國的第一印象。

      美國學者魯道夫 · P · 霍梅爾(Rudolf P. Hommel)對中國人的日用器物愛不釋手,他在《手藝中國:中國手工業(yè)調查圖錄1921—1930》一書中,圖文并茂地描寫自己的所見所聞,羅列了走進中國的物證[10]。不少西方學者對中國的第一印象都是從魯道夫這本書中來的。我曾去過一位法國考古學者家做客,發(fā)現他對書的挑選和上架極為苛刻,但其中就有這本書。

      法國漢學家沙畹(Edouard Chavannes)認為,將中西世界隔開的藩籬,首先是漢字和漢語,其次是器物。沙畹像布羅代爾一樣看上了中國的家具。他用法語描繪中國土木建筑和器具上面的紋飾圖案,用強大的思考力分析背后的文化結構。沙畹認為,不同國家間的器物交流始終是文化異地傳播和異地互識的重要部分。他還認為,中國的漢字、文學與物質運動的結合是失敗的,但與中國器物的結合是成功的。在中國大量的紙張、陶瓷、絲綢等手工制品中,都帶有中國人祈福求運的象征符號,這些符號中,漢字、文學作品、思想信仰與日常社會的工藝實體結合,共同表達了中國人的祝頌觀念。沙畹為此撰寫了一篇論文——《中國民間藝術中對祝頌的表達》,文中提到:“正是在這里,才可以找到對中國性格的深刻詮釋”[11]。沙畹的弟子葛蘭言(Mercel Granet)做過中國民俗、國學與社會生產活動關系的研究,其中提到了中國的生產工具和功能[12]??傊?,從中國第一印象到對中國社會的多方面認識,傳統(tǒng)工藝都起到了橋的作用。

      由此可見,被害人故意做出虛假陳述的行為,一方面會對現有的有限的司法資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另一方面也使得正在進行的刑事偵查與審判活動受到極大的干擾,使得司法公正的實現更加履步維艱。因此采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被害人的陳述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審查是必不可少的,而證偽思維便是這樣的方法。

      2.2 傳統(tǒng)工藝研究的新方法

      西方同行提出研究傳統(tǒng)工藝的新方法,對此我們需要注意。李約瑟(Joseph Needham)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將中國人的科學理性與日常實踐進行了整合,并對古代中國科技發(fā)明進行重新分類和研究。李約瑟也將此稱為一種研究方法。這些工作打破了西方科學界的經典概念與分類傳統(tǒng),曾一度使李約瑟一個人背對西方世界,遭受質疑和否定,但他卻得到了中國同行的歡迎。我國進入現代化時期并經歷了諸多暴風驟雨之后,仍對李約瑟的觀點和方法繼續(xù)接受,可見他的觀念與方法與中國學者思維的契合程度。我曾請白馥蘭(Francesca Bray)教授到北京師范大學講學,一并介紹李約瑟。白馥蘭參與過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的撰寫,稱得上是中國科技史“迷”。白馥蘭指出,“運用物質性的技術為指標,考察人們如何思考自然、社會和意義,這是現代西方科技界和社會人類學的批判性方式。把技術作為意識形態(tài)、文化來分析,是西方學者創(chuàng)造的新的研究方法”[13]。白馥蘭本人及其西方同行都在使用這種方法。

      既然傳統(tǒng)工藝研究有新方法,為什么還會有輕視的傾向?為什么這種觀念中西方都有,而在中國似乎更普遍?白馥蘭的看法是,現代技術是一種精密深奧、不斷進步的現代現象,與所謂傳統(tǒng)、保守、落后的傳統(tǒng)工藝大相徑庭,但輕視傳統(tǒng)工藝的觀念是后起的,是將技術與文化剝離的說法。按照這種說法,技術以其優(yōu)越的工程邏輯超越文化分析的視野,文化反而成了妨礙技術進步的累贅。但從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多種可能性看,分析人類社會多元進化的具體特征,可以看出,技術的性質是處理物質材料的手藝、技術和人工物的實際操作,在具體社會條件下,這種技術活動是對本土文化認同和文化價值觀的表達③[英]白馥蘭(Francesca Bray)《技術作為一種文化》,董曉萍譯,2017年11月7日,打印稿,第3頁。。白馥蘭是不采用歐洲中心論的,她也不采用將中國經典、中國工藝與物質生產活動區(qū)別開來的西式劃分法,而是從中國經典、社會制度、手工藝發(fā)明等多文本的實際出發(fā),研究不同時期、不同樣式、不同地區(qū)和不同含義的中國資料。白馥蘭也并非要將中國文化史與中華文明史硬性區(qū)分,而是要說明中國傳統(tǒng)工藝史的中國文化淵源,及其與人類社會模式和現代科技思想的復雜聯(lián)系[14]。這次講座持續(xù)了 2 個多月,原以為主要面對民俗學專業(yè)的研究生,實際上卻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和北京科技大學等多所重點高校的 20 多個專業(yè)的研究生前來,網上點擊日逾千人,可見年輕學子的歡迎。

      德國科技史學者薛鳳(Dagmar Schaefer)也持同樣的觀念。薛鳳對我國宋代工藝文獻《天工開物》做了個案研究,分析了中國古代學者與科舉制度和科技活動的關系。在薛鳳的研究個案中,中國古代學者是使傳統(tǒng)工藝成為歷史文化遺產的描述者,她說:“我們僅視之為一種物質展示的技術,其實從一開始就是一種文化的產物;它是最為牢固持久的文化遺產,而且是不同世界觀及人類靈感的外在表達和創(chuàng)造”[15]。更早些時候,沙畹的弟子葛蘭言也通過中國工藝研究來研究中國社會制度[16]。白馥蘭對參與中國傳統(tǒng)工藝活動的社會主體更為關注,她提出,這是多個階層構成的綜合效應——中國歷代皇帝、中央集權政府、地方官員、農村地主、農民階層和學者都發(fā)揮了作用[17]。據我有限的了解,西方學者的這種新方法已經對中國學者產生了影響,也有這方面的著作出版[18]。

      2.3 傳統(tǒng)工藝與“一帶一路”

      我國著名東方學家季羨林先生是最早一批研究“絲綢之路”文化的學者。季羨林在這方面積累了很多研究成果,如《糖史》[19]。季羨林還舉了另一位伊朗學者阿里 · 瑪扎海里研究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例子,并談到“絲綢之路”工藝史[20]。下面引用他為這位伊朗學者的著作所撰寫的中譯本《序》:

      “中國人民對人類文化的杰出貢獻,皎如日月,有口皆碑,無待贅述。但是,人們談論的和我們想到的,無非是那著名的四大或幾大發(fā)明,這是非常不完全的,也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有眾多細微的(也許并不細微)發(fā)明創(chuàng)造,我們不十分清楚。這無疑是一件憾事。令人奇怪的,也或許是令人欣喜的是,一些外國學者在這方面知道得要比中國學者多得多。英國著名的學者李約瑟就一個最好的例子?,F在我在談的阿里 · 瑪扎海里是又一個例子。在他的這一部巨著里,在很多地方,好像是在有意與無意之間,都指出了許多中國文化影響外國文化的事實,有不少是從來沒有人提到過?!?2:作者于 1960 年著文《論桿秤起源于中國》,說古代羅馬人使用的桿秤,以及后來由此發(fā)展起來的衡具,都應追溯其中國來源。

      在促使古老的絲綢之路遭到遺棄的主要因素中,應該提到近代技術工業(yè)的誕生和發(fā)展,這種工業(yè)以代用品取代了來自中國的傳統(tǒng)產品。”[20]

      “一帶一路”建設對于我國來說意義深遠。當然,“一帶一路”是近年的提法,原來講“絲綢之路”,但季羨林先生文中的“絲綢之路”就在今天所說“一帶一路”的范圍內。我們從他的角度看,歷史上這條“一帶一路”的興衰,與中國傳統(tǒng)工藝史的興衰有一定的關系。傳統(tǒng)工藝活動在西方工業(yè)革命前曾普遍存在,代表了人類社會多樣性發(fā)展的成績,但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化成了傳統(tǒng)工藝的勁敵。而在當今現代化和全球化時期,現代高科技工業(yè)比比皆是,能否找到保護發(fā)展傳統(tǒng)工藝的新路徑?這是需要思考的問題。白馥蘭主張傳統(tǒng)工藝與現代技術二元論,并指出,現代社會的發(fā)展途徑不應該是只考慮單項因素,只追蹤單一模式。在中國和印度,擁有傳統(tǒng)工藝與現代技術工業(yè)化二元模式發(fā)展的歷史經驗,這種模式應該成為現代國家生產模式的基本結構。人類現代社會的發(fā)展,不是在二元模式中消滅任何一種模式,而應該總結二元模式共生的得失利弊,提升其發(fā)展水平,做到整體發(fā)展,這是衡量國家現代化政策水平的標尺[21]。

      歐洲漢學會主席巴得勝(Bart Dessein)也認為,中、西世界很多概念和分類的不對等,已成為越來越多的中西學者能夠意識到的問題。歐洲學者正在反思對中國的偏見,而中國學者也沒有必要堅持所謂趕超“先進西方”的觀點,結果誤解自我的優(yōu)勢,失去文化自信[22]。其實這個意見在我國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界也有,發(fā)表的文章也更早、更多[23-25]。

      3 高等教育是振興傳統(tǒng)工藝的重要途徑

      3.1 對傳統(tǒng)高等教育誤區(qū)的認識

      關于傳統(tǒng)教育的誤區(qū),沙畹有個評價,我們不見得同意,但不妨聽一聽。沙畹稱贊中國人有很多精神上的能力,但就是不知道怎樣實干。他們能當工匠,不能當工程師;他們能記憶,不能創(chuàng)新。中國儒家將精神勞動界定為“高大上”,把物質勞動界定為“皆下品”。中國文人肩不能擔擔,手不能提籃,不擅長物質勞動。中國農民和工匠階層有工藝發(fā)明,但與上層學者的精神運動隔離。上層社會和少數學者的“非物質因素使中國人組成了一個民族國家”[26]。沙畹從西方人的角度看這件事,能很簡單地把自己的感知表達出來。這是一種什么性質的社會現象呢?他引用萊布尼茲的話:“在實用哲學,即倫理教育和政治方面,中國人要優(yōu)先于我們,他們更多地為社會培養(yǎng)人才,而不是為不同教派造就創(chuàng)始人”[27]。沙畹認為,中國人不擅長對精神運動與物質運動的共同駕馭,更不要說從精神到物質的嫻熟思考。

      但是,利瑪竇(Matteo Ricci)等傳教士及其合作者徐光啟、王徵等人都是既有思想,又精于技藝的學者[28-30]。他們善于利用中國社會環(huán)境實現他們的理想。這個例子與沙畹的說法是一個反差。

      不管怎樣,以上兩者都是明、清社會的例子?,F代社會的教育情形怎樣呢?用一組數據[31]來說明:法國里昂中法大學(Institut Franco-chinois de Lyon)對 1923 年至 1950 年期間中國留學生的 129 篇博士論文做了統(tǒng)計,以科學、醫(yī)學、文學、法律為分類,其中科學 49 篇,醫(yī)學 34 篇,文學 22 篇,法律 24 篇(圖 1)。

      圖1 法國里昂中法大學中國留學生科、醫(yī)、文、法博士論文比例示意圖(1923—1950年)

      從圖 1 可知,從一個側面顯示出留法中國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專業(yè)傾向,選擇學習科學和醫(yī)學的與選擇學習文學和法律的,兩者比例是 1.7 : 1,學科學和醫(yī)學的超過學文學和法律的近兩倍。近現代以來,中國人接受了西方科技先進而中國落后的觀點,產生了學西方以救國的想法。然而即便出國留學成為科學家的中國人,也難忘傳統(tǒng)工藝背后的文化溫馨。20 世紀 40 年代腐蝕與防護領域專家左景伊赴美留學,學習比中國火藥發(fā)明不知先進多少倍的現代化學,可是他仍要回憶少年時代放鞭炮的歡樂[32]。同時期的法國青年學者在中國出版的情況怎樣呢?1936 年,沙畹的弟子伯希和(Paul Pelliot)在中國發(fā)表了研究中國傳統(tǒng)工藝瓷器的論文[33]。這就是內部傳統(tǒng)與外部教育的差異,如果我們既保留內部傳統(tǒng)又在內部發(fā)展現代教育呢?情況就會不一樣。

      3.2 將振興傳統(tǒng)工藝學納入高等教育

      振興傳統(tǒng)工藝的高等教育是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其職能是將傳統(tǒng)工藝的國學價值、國家多元生產模式、技術文化一體化結構和中西共享研究成果做整體構建,提取其“六有”要素,即:有國家制度的技術、有價值體系的技術、有社會結構的技術、有中國故事的技術、有豐富歷史文獻的技術和有專業(yè)知識的技術。發(fā)揚這筆優(yōu)秀遺產并向前發(fā)展,建成一個既能再現中國特色又能匯通中外先進成果的宏觀闡釋框架,同時還能承擔未來傳承使命的學科體系。也許有人會問:可否將之納入中小學教育?可以,但中小學教育只是普及教育,培養(yǎng)興趣,達不到我們所要的難度與承重。傳統(tǒng)工藝學涉及科技史學、民俗學、語言文字學、考古學、海外漢學等多學科,涵蓋人類社會史和當代社會發(fā)展模式的深刻命題,需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學者共同承擔。

      振興傳統(tǒng)工藝高等教育的主力團隊是自然科學工作者,但也需要搭建跨文化、多學科合作平臺。20 世紀 90 年代,鐘敬文與華覺明合作,首次將傳統(tǒng)工藝學引入人文社科高等教育的課堂。在前輩之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張柏春研究員繼續(xù)與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民間文化研究所和跨文化研究院董曉萍教授合作推進。當然這僅僅是一個例子,而這項事業(yè)還需要大批有現代意識、現代化精神、現代教育理念和現代研究成果的學者,從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各領域中來,為了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結為同道,堅持奮斗。他們可以打造中國傳統(tǒng)工藝學的知識結構、課程網絡、教材體系、新型人才,把學科建設的工作一步一步做下去。

      致謝 本文的部分內容是作者于 2018 年 1 月 27 日參加《中國科學院院刊》舉辦的“傳統(tǒng)工藝傳承與創(chuàng)新座談會”上的發(fā)言稿,會后作者做了較大修改。謹此感謝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張柏春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副主任劉天星先生對作者的鼓勵與幫助。

      猜你喜歡
      傳統(tǒng)工藝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傳統(tǒng)工藝的傳承與發(fā)展
      玩具世界(2022年1期)2022-06-05 07:42:3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誰遠誰近?
      傳統(tǒng)工藝的傳承與發(fā)展
      牡丹(2017年27期)2017-10-14 14:48:21
      芻議現代工業(yè)設計對傳統(tǒng)工藝的發(fā)展性繼承
      傳承·融合·再創(chuàng)造——傳統(tǒng)工藝青年論壇綜述
      磚與竹
      ——印度傳統(tǒng)工藝成就的家具系列
      金沙县| 且末县| 澄迈县| 吐鲁番市| 安溪县| 平陆县| 老河口市| 台南市| 涟水县| 蒲江县| 阿荣旗| 资溪县| 麟游县| 榕江县| 房山区| 太湖县| 博罗县| 开原市| 灵川县| 临漳县| 乌拉特前旗| 黔江区| 澄江县| 沙湾县| 璧山县| 平原县| 潢川县| 昭平县| 恩平市| 五寨县| 乌拉特中旗| 维西| 凤翔县| 上杭县| 邢台县| 桓台县| 太康县| 中山市| 灌云县| 广东省| 松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