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處于哪一時代的文學作品,均凝聚著文學價值以及道德觀念。本文分析“杜十娘與茶花女的文化悲劇意蘊”這一論題,試圖使高三學生全面解讀文學作品,獲知作品的內(nèi)在文化悲劇意蘊,從而豐富高三學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他們的文化修養(yǎng)。
一、作品簡介
1.《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作者為馮夢龍,作品創(chuàng)作于明代,屬于短篇小說。作品圍繞杜十娘展開論述,杜十娘雖身為名妓,但內(nèi)心渴望過上正常生活,待生活中遇到李甲后,杜十娘決定與其私定終身,進而經(jīng)歷贖身、下江南、路遇小人等事件,最終因李甲以金換十娘之舉而激怒十娘,十娘傷心欲絕之時將金銀珠寶棄于水中,只身縱江[1]。
2.《茶花女》
《茶花女》作者為小仲馬,作品創(chuàng)作于十九世紀法國。作品主要圍繞巴黎名妓茶花女與中意情郎阿爾芒展開論述,女主人公美若天仙,因生來素愛茶花而命名,茶花女雖出身卑微,但每天的生活如眾星捧月。待路遇阿爾芒后,二人墜入愛河,決定定居于鄉(xiāng)下,但卻受到阿爾芒父親的阻止,茶花女無奈之下只有離開阿爾芒,進而恢復(fù)到原來的生活,于英國開始新的生活,阿爾芒當時充滿疑惑和悔恨。最后茶花女患有重病,在余下的時光里以記日記的形式向遠方阿爾芒傳遞愛意,待阿爾芒知道真相后,一切早已來不及。
二、作品人物形象對比
1.杜十娘與茶花女人物形象對比
杜十娘與茶花女生活在不同國家,兩人身世、職業(yè)、遭遇十分相似,均出身卑微,并被迫淪為娼妓,愛情走進她們的生活后,無論是杜十娘,還是茶花女均為愛情奮不顧身,甚至犧牲一切身外之物,最終二人命運均以悲劇收場。
杜十娘與茶花女的愛情悲劇存在本質(zhì)不同,前者帶著憤怒、絕望結(jié)束生命;后者在肯定愛情的基礎(chǔ)上,帶著遺憾結(jié)束生命。杜十娘自始至終并未得到心愛人的接納,茶花女為成全素未謀面的女孩的幸福,舍棄擁有的一切,以此獲得上帝的原諒,以此洗滌自我靈魂。
2.李甲與阿爾芒人物形象對比
李甲最初追求杜十娘,僅僅是因為美麗姿色,直到愛情經(jīng)受金錢的考驗,愛情關(guān)系得以終結(jié)。杜十娘之所以會選擇李甲來托付終身,只因李甲忠厚、老實,十娘贖身的一切行為均源自自身,在這期間,李甲并未主動為十娘贖身,這也是后來李甲做出交易決定、棄十娘于不顧的主要原因。
阿爾芒認識茶花女之后,并未因茶花女從事卑賤職業(yè)而失去尊重之意,反而等待茶花女做出最后決定,從中能夠看出,阿爾芒十分尊重茶花女。實際交往時,阿爾芒付出實際努力關(guān)心茶花女,趁機表達愛意,即兩人愛情開始于茶花女生病之時。阿爾芒最初十分重視這段愛情,并主動為茶花女贖身。
3.李甲父親與阿爾芒父親人物形象對比
李甲父親反對兩人交往,由于李甲性格軟弱、貪戀金錢,并為鼓起勇氣向父親爭取,最終兩人做出下江南決定,以逃避的方式向父親反抗。李甲父親在作品中并未著墨描述,結(jié)合當代中國社會背景可知,李甲父親定會百般阻撓,杜十娘在李甲父親面前得到的只有鄙夷,當時杜十娘只是一件隨意丟棄的物品,雖為名妓,但并無人身自由,只能成為金錢、男人的附屬品。
阿爾芒父親得知兩人交往的消息后,主動找茶花女談話,從家庭地位、社會身份等角度強迫茶花女離開阿爾芒,在這一過程中,茶花女為愛情盡力去爭取,并表明通過已有財產(chǎn)變賣的方式經(jīng)營愛情,但無論怎樣爭取,最終都遭到了阿爾芒父親的拒絕,善良的茶花女最后只有聽從阿爾芒父親的決定,鼓起勇氣離開阿爾芒,她真心希望阿爾芒過上般配的幸福生活。阿爾芒父親談話于茶花女時,客觀評價茶花女,談話內(nèi)容體現(xiàn)了請求、尊重之意[2]。
三、杜十娘與茶花女文化悲劇意蘊分析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和《茶花女》均設(shè)置道德掩飾情節(jié),馮夢龍從傳統(tǒng)道德維護這一視角對主人公進行道德譴責,其中,李甲因違背道德觀念需接受群眾譴責;阿爾芒作為受害者,雖未遭受道德譴責,但對自我充滿悔恨,悔恨已有過錯來源于外在因素[3]。
1.《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文化悲劇意蘊分析
這部文學作品集中體現(xiàn)了作者的個人思想以及思想認知,作者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能淋漓盡致的抒發(fā)內(nèi)心情緒,通過編撰傳統(tǒng)題材故事來描述真實的社會現(xiàn)狀,因此,《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是馮夢龍觀念、思想的產(chǎn)物。間接分析可知,我國古代文人墨客持大體相同的社會認知,當時人倫秩序約定俗成,作者巧設(shè)杜十娘人物形象時,借助人物性格沖突這一方式來表達,作者并未直指封建制度以及社會道德標準。例如,李甲完全順從父親安排,但自身愛情沖突與傳統(tǒng)道德以及人倫秩序時,李甲最初表現(xiàn)即怯懦、逃避,得知父親大怒后,李甲愈加害怕,從中能夠看出,李甲受當時社會制度、社會風氣、道德觀念等多種因素影響,最終形成了依附性性格,李甲絕對依賴父親以及當時的社會結(jié)構(gòu)。間接分析可知,作者自身認知思維缺乏全面性,作者對所在社會形態(tài)的權(quán)威盲目崇拜。《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作品中,李甲父親是封建制度維護者的代表,但未曾出現(xiàn)在作品中,但父親替代者孫富重點介紹,文中體現(xiàn)的沖突主要為李甲與李甲父親,沖突以杜十娘生命結(jié)束的方式來處理,然而杜十娘的死去,并未起到封建社會制度沖擊的作用,僅僅針對個人矛盾,在這一過程中,杜十娘對封建制度持認可態(tài)度。
2.《茶花女》文化悲劇意蘊分析
這部文學作品體現(xiàn)了作者對黑暗社會的批判,作者從道德家的視角進行剖析。作品男女主人公最初體驗、經(jīng)營真摯愛情,受當時社會道德影響,愛情最終釀成悲劇。相對來講,《茶花女》文學作品相對純粹,小仲馬創(chuàng)設(shè)相對真實、生動的愛情不是,即使茶花女最終受道德逼迫走向生命終點,但同樣獲得了愛情升華,以及道德凈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茶花女的犧牲精神值得敬畏,茶花女通過道德救贖來獲得心靈安慰[4]?!恫杌ㄅ纷髌分?,女主人公對當時制度持認可態(tài)度,并以生命終結(jié)的方式來維護制度。總結(jié)可知,杜十娘與茶花女的離世,并未對封建制度以及道德觀念起到挑戰(zhàn)作用,兩部文學作品結(jié)尾均起到了讀者心靈滿足的重要作用,無論是李甲,還是阿爾芒均充滿悔恨,相對而言,李甲失去了懺悔機會,阿爾芒獲得了懺悔機會,這也是中西方文化精神差異導致。兩部文學作品人物,尚未意識到當時社會制度的不足,并對社會制度絕對依賴,受強大的社會規(guī)則籠罩,作品人物只有順從、遷就,憑借個人力量并不能成功擺脫當時的社會規(guī)范[5]。
作者這樣的情節(jié)安排,能夠使讀者從中有所思考,進而得到道德解脫。無論是杜十娘,還是茶花女,最終都是金錢來改變命運,作品中李甲、李甲父親、阿爾芒、阿爾芒父親看待愛情時,均將金錢放在首位,在金錢力量推動下,兩段愛情性質(zhì)發(fā)生了較大改變。我國當時并未建立完善的資本主義制度,進而當代文學作品得不到資本主義制度保障,國家各階級的金錢觀念較傳統(tǒng),受封建制度左右,作者馮夢龍批判制度的勇氣不足,只能借助文學作品的形式進行制度批判。除此之外,社會道德批判標準阻礙杜十娘和茶花女追求愛情的步伐。
綜上所述,思想、道德觀念對社會制度構(gòu)建以及社會規(guī)則形成有重要影響,馮夢龍?zhí)幱诜饨ㄉ鐣r期,受社會經(jīng)歷影響,馮夢龍思想觀念適當改變,但先進思想抗衡于傳統(tǒng)封建思想時,意識到封建制度的根深蒂固和無情?!恫杌ㄅ纷髡咝≈亳R生活在資本主義時代,作者批判道德意識相對強烈,并且作者審美經(jīng)驗相對較多。從作品分析中能夠看出,作品創(chuàng)作離不開社會環(huán)境以及文化意蘊,作品文化意蘊又能間接影響讀者,改變讀者的思維方式,以及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作為新時代的女性,應(yīng)樹立正確的愛情觀以及世界觀,客觀評論文學作品。這能大大增加優(yōu)秀文學作品數(shù)量,增強高三學生文化素養(yǎng)以及精神內(nèi)涵,同時,還能提升我國文學創(chuàng)作水平。
參考文獻:
[1]李秀娟.從杜十娘與茶花女看中西社會文化背景差異[J].文學界(理論版),2012(05):27-45.
[2]李惠然.茶花女與杜十娘悲劇命運之比較[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32(04):26-27.
[3]曾雪梅.共同的身份 相似的命運——杜十娘與茶花女悲劇之對比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5(07):165-166.
[4]李智.試從杜十娘與茶花女的比較看中西方文化的異同[J].名作欣賞,2014(32):136-138.
[5]王維.哀婉動人的女性悲歌——杜十娘與茶花女形象的比較[J].小品文選刊(下), 2017(10):23-24.
陳可言,山東鄒城市第一中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