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鐘民
新聞事件回放:“貧窮”是否值得感謝?
這幾年,不少寒門子弟高考后被名校錄取,比如2018年在工地上收到北京大學錄取通知書的云南考生,2017年被清華大學錄取的甘肅殘疾考生等。近日,一篇題為“感謝貧窮”的文章再度引發(fā)網(wǎng)絡(luò)熱議。文章的作者王心儀是一名18歲的女生,她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績,被北京大學中文系錄取。
王心儀出生在河北省衡水市棗強縣一個普通的農(nóng)村家庭,當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寄到她家時,她正只身在異地打工。
她在文中寫道:
貧窮帶來的遠不止痛苦、掙扎與迷茫。盡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
感謝貧窮,你讓我領(lǐng)悟到真正的快樂與滿足,讓我能夠零距離地接觸自然的美麗與奇妙,享受這上天的恩惠與祝福。我是土地的兒女,也深深地愛戀著腳下堅實而質(zhì)樸的黃土地:我從卑微處走來,亦從卑微之處汲取生命的養(yǎng)分。
感謝貧窮,你讓我堅信教育與知識的力量。來自真理與智慧的光明,終于透過心靈中深深的霧靄,照亮了我幼稚而懵懂的心。貧窮可能動搖許多信念,卻讓我更加執(zhí)著地相信,知識的力量。
【觀點碰撞】
觀點1.“學霸”和“貧困” 兩個標簽觸碰到民生“痛點”
《央廣網(wǎng)》中國之聲說:貧窮可能動搖許多信念,卻讓人更加執(zhí)著地相信知識的力量。
《經(jīng)濟日報》認為:解讀“感謝貧窮”,不是要人們甘于貧窮、安于貧窮,甚至樂當“貧困戶”,而是要正確認知“貧窮”,不以“貧窮”為包袱,不向“貧窮”低頭,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進取狀態(tài),并立志改變貧窮。
《中國青年報》說:感謝貧窮中“感謝”的本質(zhì),即有對逆境的尊重,還有那“自我被倒逼成長成熟”的現(xiàn)實升華。
觀點2.“貧窮”是一種無奈,但絕不值得感謝
但同時,也有很多媒體發(fā)聲,直指“貧窮不值得感謝”。
《光明日報》發(fā)文稱:貧窮更多意味著傷害與挫折,不值得感謝,更不需要感謝。貧窮給孩子帶來的傷害、自卑,比激勵要多得多。
《工人日報》也表示:貧窮是一種無奈,但絕不值得感謝,反而每個人都應(yīng)當把改變貧窮,不論是物質(zhì)層面的還是精神層面的,作為奮斗目標。
《新京報》同樣發(fā)出質(zhì)疑:感謝貧窮何嘗不是一種委曲求全、安于現(xiàn)狀的麻醉劑?
如果以《感謝貧窮》為作文材料,該如何立意?
新材料作文中,學生寫作的一大問題是如何立意新穎、深刻。如果以《感謝貧窮》為作文材料,我們該如何讓立意更有深度呢?下面就從不同的信念出發(fā)進行立意示范:
立意1: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感謝貧窮》是一篇沁人心脾的正能量青春宣言。逆境人人都會遇到,除了貧窮、困難等外在因素,更多的還是來自人的內(nèi)心困境。一個年輕人將逆境看作是絕境還是磨煉,取決于他的信念,而信念又決定著他的命運。王心儀用自己的方式告訴人們,命運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青年人要有足夠的能力正確認識和處理逆境與成長的關(guān)系。
立意2:在逆境中不應(yīng)放棄自尊
一些人因為家境、智力、能力等不如別人,就覺得自慚形穢,認為自己沒有尊嚴。但人的尊嚴是一種精神層面上的資本,與出身無關(guān)。王心儀出身農(nóng)村,家庭貧困,盡管這“刺傷了”她的自尊,但她在逆境中沒有放棄應(yīng)有的尊嚴,她沒有沉淪,而是“從卑微處走來,亦從卑微之處汲取生命的養(yǎng)分”,并高傲地宣稱“我是土地的兒女,也深深地愛戀著腳下堅實而質(zhì)樸的黃土地”。她用自己的自信與成功告訴同齡人,無論面對何種逆境,都不應(yīng)放棄一個年輕人應(yīng)有的尊嚴和追求,這是一個人從成長到成熟的必要條件。
立意3:在逆境中應(yīng)樂觀向上
貧困的本質(zhì)是一種逆境。逆境,它可以摧垮自信,亦可激發(fā)斗志。面對逆境的年輕人該何去何從?是從憂愁和焦慮中解脫出來,做好自己該做的事;還是緊閉心靈之門,在原地掙扎彷徨?逆境與成長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分家,處理好二者的關(guān)系,是年輕人在成長道路上的必修課。正如王心儀在文中所說,貧窮可能動搖許多信念,卻讓人更加執(zhí)著地相信教育與知識的力量。面對貧窮,她真正領(lǐng)悟到什么是快樂與滿足,并讓她“零距離地接觸自然的美麗與奇妙,享受這上天的恩惠與祝?!?。她正是保持著這份樂觀向上,才從逆境中走了出來。
立意4:警惕將貧窮“浪漫化”
對任何人來說,物質(zhì)層面的貧窮都是一種苦難,王心儀的故事之所以被刷屏,正是因為她的成功在當下顯得十分稀罕。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逆境難以成功的現(xiàn)實?在《感謝貧窮》中也提到了,比如“貧窮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在當今中國,家庭貧富對孩子教育的影響越來越深刻。如果我們整個社會都不重視這個問題,而是一味地歌頌?zāi)婢吵晒?,甚至認為只有貧窮才能讓人成功,將“感謝貧窮”變成感謝“貧窮本身”,將貧窮“浪漫化”,就可能淪為一種自我麻醉,造成精神的懈怠與心靈的迷失。
立意5:感謝貧窮不如感謝奮斗
人們感慨的其實不是王心儀“感謝貧窮”這件事,而是她不向貧窮低頭的拼搏奮斗精神?!昂T貴子”,隱喻了貧窮家庭出才子,然而事實卻是,貧窮會限制一個人的夢想和成才機會。貧窮是一種無奈,是嚴峻的社會問題,面對貧窮,我們需要在奮斗中去勇敢戰(zhàn)勝,而不是進行“感謝”。每個人都應(yīng)當把改變貧窮(不論是物質(zhì)層面的還是精神層面的)當作奮斗目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戰(zhàn)勝貧窮。
這五則立意角度不同,前三則從肯定《感謝貧窮》的積極作用出發(fā)進行立意,后兩則是從《感謝貧窮》的“負面”影響出發(fā),提醒考生在肯定寒門子弟奮斗精神的同時,不能過于沉浸于“感謝貧困”的“雞湯”之中。可以說,“信念”不同,立意關(guān)注的角度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