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鐘文
舞臺之前,精彩輝煌。光影背后 ,汗淚凝結。我們的歡樂與痛苦、我們的智慧與奮斗,都是我們的故事。
轉眼三年,深秋寒意降至,一場音樂的盛宴,就如期而至。相較于燥熱的夏天,一檔檔宣揚著熱血與青春、沖撞與激情,肆意彰顯年輕力量的音樂節(jié)目,《夢想的聲音》醇厚而綿柔,在音樂的本分里創(chuàng)新,在綜藝的輕松里認真,在酣暢的娛樂里圓夢,在激烈角逐里真誠。
這是一檔屬于秋冬的音樂節(jié)目,這里沒有一蹴而就的口碑,有的是三年積累,關于音樂品位、導師創(chuàng)新、追夢歌手不斷迭代的幕后勤勉和自我超越。所有親歷過《夢想的聲音》的導演和創(chuàng)作團隊都清楚,這檔節(jié)目,幾乎是用唱片工業(yè)的標準和要求,在創(chuàng)造和體現(xiàn)音樂性。對于林俊杰這樣的三朝導師來講,始終選擇《夢聲》,作為除了演唱會之外最重要的表演舞臺,無疑是內心深處對節(jié)目的認同與信任。
電視節(jié)目是一檔綜合的藝術,許多時候囿于制作周期、錄制時間,很多東西,沒有辦法細致地打磨和創(chuàng)作,這對于夢聲的音樂團隊來講,始終是棘手和必須要克服的問題。我們常開玩笑說,歌手寄最拿手的歌曲demo如果是100分,進棚試音就大概會剩下80分,改編導師歌曲的限制之下,剩下70分,上臺緊張,發(fā)揮不穩(wěn)定,就只剩下60分。除了音樂性、音色特點、改編能力之外,我們到后期,更加看重的是歌手消化音樂的能力和抗壓能力,看他能不能在重重重壓之下,消化好,重回七八十分的表演,因為在這個充滿儀式感的舞臺上唱歌,連第一季的夢想導師張惠妹,每次演唱,都是唱前手心冒汗,唱完雙腿發(fā)抖,更不要說這些初出茅廬的新人。
職業(yè)歌手,是不是就更適應《夢聲》的舞臺呢,事實證明好像也不是,得失心,技巧過盛,表達過剩,用力過猛,會讓他們常透露出真正的音樂人最不喜歡的油滑感。
所以在這些理性音樂標準和感性音樂審美的雙重壓力之下,《夢想的聲音》,無疑是近年音樂節(jié)目當中,選拔歌手標準最高、要求最嚴苛的一檔節(jié)目。
許多人會說,老百姓聽不懂那么細節(jié)的音樂,也不會那么苛責,你們何必那么為難自己呢,你們的標準,怎么會比《好聲音》還高。這個問題,我們思考了兩年,終于在今年,得到了一個答案:第一,其他節(jié)目的導師,是選學生,夢聲的導師,在選對手,標準絕對不一樣;第二,觀眾不一定懂得所謂的音樂性,但是臺上那幾位一定懂。為了激發(fā)他們的動力和玩心,我們唯有如此,才能給他們刺激。
創(chuàng)作過程,是手心的一捧水,這里漏一些,那里漏一些,最后這個作品就什么都不剩了。
今年《夢想的聲音》誕生的過程,無疑是把整個制作團隊的心和熱情,放在火上烤的過程。除了音樂的這捧水一滴都不能漏之外,我們又給自己加碼真人秀的要求,刺激舊有導師接受新的規(guī)則和玩法,說服新晉導師的真人秀表現(xiàn),同時,還要慢慢建立藝人對節(jié)目的信任感,對音樂的認同感。
真人秀如何深入淺出,更綜藝?如何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盡量增加刺激和對抗感;如何在保持音樂水準不變的情況下,更具可看性,更好玩,都是我們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以前幾期的收視表現(xiàn)和口碑來看,我們仿佛是找到了一點點對的方向。
賽程過半,如何能保持到結束依舊姿勢好看,我們始終不敢松懈??墒?,只要所有強大的力量聚合,駛向同一個方向,《夢想的聲音》一定會變成,我們心里真正想要的樣子。
我們還會用近乎苛責的細節(jié),詮釋著音樂本來的樣貌,在泛娛樂化的時代里,輕松又不失品位地,締造著關于音樂的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