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暹(?-740年),濮州濮陽(今河南濮陽)人。曾任婺州參軍、鄭縣縣尉、大理評事、監(jiān)察御史等職,官至宰相。
原文:
開元四年,以監(jiān)察御史覆屯磧西。會安西副都護郭虔瓘與西突厥可汗阿史那獻、鎮(zhèn)守使劉遐慶更相訟,詔暹即按。人突騎施帳,究索左驗。虜以金遺暹,暹固辭,左右日: “公使絕域,不可失戎心。”乃受焉,陰埋幕下。已出境,乃移文畀取之。突厥大驚,度磧追,不及,去。遷給事中,以母喪解。會安西都護張孝嵩遷太原尹,或言暹往使安西,虜伏其清,今猶慕思,乃奪服拜黃門侍郎兼安西副大都護?!剡吽哪?,撫戎練士,能自勤勵,為夷夏所樂。
——《新唐書·卷一百二十六·列傳第五十一》
譯文:
開元四年,杜暹以監(jiān)察御史的身份前往漠西檢查屯田。正值安西副都護郭虔瓘與西突厥可汗阿史那獻、鎮(zhèn)守使劉遐慶互相控告,詔令杜暹查明事實。杜暹進入突騎施營帳,以查究他們與郭虔瓘等人沖突的情況。番虜人以黃金相贈,杜暹堅決推辭,旁邊的人說:“您遠道出使絕域,不可辜負了番虜人的情意啊!”杜暹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接受了黃金,暗中埋在幕帳之下。出境以后,他才傳書讓虜人收取。突厥大驚,越過沙漠追趕他,沒有趕上,只好回去。杜暹升任給事中,因母親去世辭去官職回家守喪。適逢安西都護張孝嵩升任太原尹,有人說杜暹以前出使安西,虜人佩服他清廉,至今仍思念仰慕他,于是杜暹喪期未滿起任安西副大都護兼黃門侍解?!佩呤匦l(wèi)邊疆四年,安撫番虜人,不怕勞苦,很得少數(shù)民族和漢人的擁戴。
啟 示
正所謂“魚貪餌,容易上鉤;人貪利,終落陷阱”。假如杜暹接受了西突厥的禮金,又怎能做到秉公調(diào)查雙方的爭執(zhí)?在杜暹看來,“心足則物常有余,心貪則物常不足”,拿了不該拿的東西,就是貪。正常饋贈事小,官德潰堤才是大事兒,為官者不能不加以警惕。心一不足,那么眼里見的、心中想的也就是如何得到財物了。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在當前反腐力度越來越大,制度的籠子越織越密的情況下,個別官員總以為自己很聰明,拿點別人送的財物沒人知道,其實是掩耳盜鈴罷了。為官者要正確處理好知足與知不足的關(guān)系,才能得以超越自我,才能做到“存,吾順世;沒,吾寧也”,才能做到“任憑風浪起,穩(wěn)坐釣魚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