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斌斌,丁楓,楊敏,范宇航,田京京
(1.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四川 成都 610059;2.北京市環(huán)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37)
數字地質調查系統(DGSS)是中國地調局地質發(fā)展研究中心2010年開發(fā)的,具自主知識產權、整合數字填圖和數字剖面等6大系統為一體的綜合地質調查軟件。該系統同時結合3S(GPS、GIS、RS)技術,功能涵蓋較齊全,被廣泛應用于基礎地質調查、礦產地質調查、資源儲量估算與礦體三維建模等多個領域[1-5]。野外與室內整理中,主要是對PRB之間的關系認識較混亂,照片、產狀、樣品輸入方式存在錯誤,GPS采點方式與特點認識模糊,及對信手剖面圖生成方式與存在等問題。筆者針對14版DGSS數字填圖系統在野外的使用方法,及后期處理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探討,希望對地質工作者有所幫助。
研究區(qū)地處西藏南部喜馬拉雅山中段北麓,地形切割強烈,屬深谷深切割區(qū),區(qū)內山勢陡峻,溝壑縱橫,海拔4 400~5 700 m,相對高差800~1 000 m,屬高原亞寒帶半干旱季風-高山高寒氣候,環(huán)境惡劣,可進行野外作業(yè)的時間相當有限(圖1)[6]?裘碧波.藏東南措美殘余大火成巖省地幔柱成因新證據,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碩士學位論文,2011。因此,數字化填圖顯示出更多優(yōu)越性,1~2人攜帶智能設備即可獨立完成野外填圖。
筆者結合西藏絨布地區(qū)索改幅區(qū)域地質調查使用技巧,對野外工作前期準備做了相應總結(圖2):①地形圖數據工程。目前項目所需地形圖數據大多在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統一購置,為ArcGIS數據模式下的GeoDatabase格式[9-11]。因此,需借助ArcGIS和MapGIS對數據進行轉換,轉換成對應的MapGIS格式的點、線、面數據格式;②遙感圖像解譯。遙感影像是最能直觀反應一些地質現象的宏觀依據,對識別構造現象、第四系沉積、地質體及研究區(qū)地理特征具重要意義。準確的遙感影像解譯在基礎地質調查中顯得尤為重要,遙感圖像數據主要以遙感影像、DEM數據影像及圖像形式存在,仍需借助MapGIS、Section等轉換成msi格式進行矢量化處理,最終轉換成對應的點、線、面數據格式[11];③前人資料的搜集整合。主要借助大比例尺地質調查基礎或該區(qū)域前人對某一特定地質體的研究現狀。索改幅的前期準備主要依據西藏洛扎縣幅1∶25萬區(qū)域地質調查和前人對該區(qū)域主要地質體研究現狀,對主要研究成果和研究現狀進行總結,以較直觀的方式標注于相應的點、線、面數據工程中。綜合以上所有的點、線、面數據工程,創(chuàng)建研究區(qū)圖幅所需背景圖層;④對字典庫與系統庫的準備。在項目研究過程中需采用統一庫文件,隨研究區(qū)研究程度的不斷深入,對庫文件進行相應更新[8,12]。如前期對字典庫進行項目人員、基本地層單位與巖性的添加,后期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進行修改與完善。對系統庫主要是在原庫的基礎上編入研究區(qū)基本的地層代號,隨后據需要不斷加入一些特殊地質體標識(如:團塊、結核等),及地質單元代號等??傊?,對字典庫與系統庫的修正與更新需建立在統一的庫文件基礎上。
圖1 研究區(qū)區(qū)域位置圖(A)及地理概況圖(B)Fig.1 Regional location and geographic overview of the study area
圖2 前期準備基本流程Fig.2 The basic process of preparation
電腦部分主要分為野外路線設計和室內PRB處理,野外主要在前期準備和室內設計基礎上完成。以索改幅為例,野外踏勘(實測)前需完成數字地質調查系統(DGSS)中DGSInfo工作目錄DGSData的建立,將1∶5萬向4幅1∶2.5萬分幅圖轉換[3,8,11,13]。同時完善1∶5萬和1∶2.5萬數字底圖(填圖)中背景圖層(圖3)。對1∶5萬研究圖幅到1∶2.5萬分幅轉換及DGSInfo工作目錄DGSData創(chuàng)建與完善后,才可進行野外地質調查的部分。
目前野外地質調查主要借助智能手機或平板,利用AoRGMap軟件完成野外采點、定位等[4]。AoRGMap軟件在野外初次使用時需進行一些調試、校正等,特別是軟件精度(GPS誤差)校正。不同地區(qū)受不同自然條件影響及軟件載體本身影響,所需校正參數不同(圖4)。因此,我們需尋找該地區(qū)重要地標性位置,結合地形圖確定該處坐標參數。原則上,校正的地標性位置越多,軟件與實際地形圖間的吻合度越高。
對GPS航跡采點,主要分兩種方式,一種是按一定時間間隔采GPS點,這種方式在野外環(huán)境較惡劣地區(qū),點與點間將會出現GPS點分布不均勻及疊置問題。地勢較平緩,便于前行,GPS采點間距變大;地勢陡峭,行走緩慢,GPS采點間距將變小,甚至出現點的疊置。另一種是按點與點間的相對水平距離進行采點,采點較均勻規(guī)整,更美觀。在索改幅1∶5萬區(qū)域地質調查過程中,由于初期研究經驗不足,我們將兩種GPS采點方式一起使用,距離采點按每隔100 m采一個點,時間采點選擇每隔60 s采一個點。后期PRB數據庫制作中對比發(fā)現,按距離采點在后期數據庫制作中圖件的美觀、整潔度遠遠優(yōu)于后者(圖5)。
圖3 索改幅1:5萬及1:2.5萬分幅及背景圖層示意Fig.3 The map and background layer of 1:50000 and 1:25000 of Suogai
圖4 GPS采點誤差校準設置Fig.4 Error calibration setting of sampling sites with GPS
室內資料整理(PRB庫編輯)主要是對路線地質調查、實測地層剖面及構造等進行整合,并建立研究圖幅空間數據庫[4,8,12,14-15]。針對研究區(qū)圖幅,要對130多條路線,1 200多個地質點及R、B、照片、產狀、樣品等進行整合建庫,需在初期研究中做好規(guī)范培訓與部署,才能在后期整理中做到一步到位。實際工作中很少能一步完成[16]。借此,我們對此次索改幅1∶5萬區(qū)域地質調查室內整理中常遇問題進行探討說明。
圖5 GPS采點分類對比Fig.5 Classification comparison of GPS's sampling sites
2.2.1 PRB之間的關系
系統中地質點(P)是附屬于地質路線下邊的,屬地質路線子集。分段路線(R)、地質界線(B)、照片、產狀、樣品、素描等屬地質點(P)下的子集,分段路線(R)與地質界線(B)是同等關系。一直以來它們間的編號較混亂,沒特定說明。因此,資料整理中,需對一些參數進行統一,如PRB之間的關系(圖6)。照片、產狀、樣品、素描等之間的關系[8,12,14-15]。
圖6 PRB關系圖Fig.6 The relation chart of PRB
2.2.2地層分界點上地質界線(B)的作用
地層分界點、巖性分界點、脈體、特殊巖塊等需用地質界線(B)勾畫出。后期實際材料圖賦屬性中,是將所有地質界線(B)屬性提取到Geoline(地層線或地質界線)工程文件中[11,14,17],生成地質界線(或地層線)。
2.2.3照片、產狀、樣品常見問題
照片編號輸入方面,由于掌機(平板)像素低,為提高照片質量,野外部分我們選擇使用照相機進行拍照,但后期導入照片中經常存在照片編號不匹配問題,系統僅識別特定編號(如:“D6230_1_1”),這就需要我們對不匹配的照片進行手動修改成系統特定編號。產狀添加上,除野外利用掌機直接測量或添加外,如是通過野外記錄本記錄,后在室內錄入,則需對該產狀進行旋轉,否則存在產狀傾向與實際測量不符現象。樣品問題主要是在后期樣品編號方面,系統導出野外記錄本時,會自動在樣品編號中生成地質點號前綴,所以樣品編號中只輸入樣品代號即可(化石樣:HB01、HB02;標本樣:B01、B02)。
2.2.4素描圖、信手剖面圖問題
素面圖主要描繪地質點上特殊地質現象,屬地質點子集,所以在命名上需借助地質點號命名。信手剖面圖是對一條地質路線所有地層和地質現象的簡單描繪,是該條地質路線的子集,命名上需與路線號關聯。素描圖、信手剖面均需轉成msi格式導入PRB庫系統(除借助MapGIS、Section等繪圖軟件繪制的外)。
2.2.5信手剖面圖自動生成問題
信手剖面圖更多的是在野外手繪完成。受野外工作環(huán)境與工作時間影響,部分仍需后期在室內完成。數字地質調查系統(DGSS)的DGSInfo可自動生成信手剖面圖[18]。由于軟件自身原因,自動生成的剖面線存在較多誤差,需手動修改添加,借助Map-GIS、Section等繪圖軟件繪制。雖16版已發(fā)布使用,實現自動生成區(qū)功能,誤差有所改善,但仍需手動調解完善。
2.2.6 GPS采點均勻性問題
GPS采點是通過設置采點方式進行智能化采點,GPS按距離方式采點,點與點間的距離是一定的,看起來特均勻。按時間采點會據地勢起伏及等高線疏密發(fā)生很大變化,地勢險,等高線密,采點密集;地勢平緩,等高線稀疏,采點分散(圖6)。相反,GPS采點在地勢險、等高線密的地區(qū)采點分散,地勢平緩、等高線稀疏的地區(qū)采點密集,這種現象的點在后期處理的可能性更大。
地質界線(B)主要是用來勾畫地層分界點、巖性分界點、脈體及特殊巖塊等界線,最終屬性提取到Geoline(地層線或地質界線)工程文件中,生成地質界線(或地層線)。GPS采點均勻表示其按距離的方式采點。經過我們研究,對GPS采點不均勻,除選擇按時間方式采點外,在地勢險、等高線密地區(qū)采點分散,地勢平緩、等高線稀疏的地區(qū)采點密集,則是后期處理結果。信手剖面圖除通過手動繪制以外,也可借助MapGIS、Section等繪圖軟件繪制,由于軟件自身原因仍需進行手動調解,相信在軟件后期研發(fā)與更新中會不斷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