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活動是殘疾人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體現,也是殘疾人本來的一項基本權利。但由于殘疾人存在著身體或心理上的殘疾原因,再加之社會環(huán)境對殘疾人的社會參與度意識不高,殘疾人在社會參與中長期處于障礙的局面,而這些障礙的出現也導致他們不能與其他正常群體一樣及時享受社會發(fā)展的成果。殘疾人是社會的弱勢群體,需要社會各層面的共同關心和幫助。本文在于對殘疾人的平等性存在及其社會參與的環(huán)境進行分析,找出限制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活動的不利社會環(huán)境因素進行探究,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突破殘疾人社會參與平等性的路徑,為殘疾人社會參與提出建議。
【關鍵詞】殘疾人 社會參與 平等性 社會環(huán)境因素
【基金項目】2016年廣東醫(yī)科大學科研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M2016057)。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6-0012-02
殘疾人是目前社會中最顯著的弱勢群體之一,但由于在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而導致這部分群體往往在正常生活中缺少足夠的話語權,在獲取社會資源方面更是沒有主動權。目前,我國現有殘疾人約8500萬人,可見我國殘疾人群體的數量龐大,并且涉及的家庭很廣泛。
2014年12月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曾提出:“殘疾人事業(yè)關乎社會的公平正義,也是社會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的目標是,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讓殘疾人掉隊。要讓殘疾人的生活更加殷實、更有尊嚴?!贝吮尘跋?,殘疾人事業(yè)的全面發(fā)展與否更能衡量出我國全體民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的高低。目前,關于殘疾人的相關研究仍以在教育、就業(yè)、醫(yī)療或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居多,而隨著我國在新形勢的社會發(fā)展,殘疾人生活狀況在普遍得到較大改善的同時,也必須對殘疾人目前在社會支持和社會環(huán)境等問題給予更大的重視。
一、概念綜述
(一)殘疾人
1997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把殘疾人的分類劃分為三種,此劃分依據殘疾人在生理、社會功能的不同影響而界定,一是功能、形態(tài)殘疾(Impairment);二是喪失功能殘疾(Disabi?鄄lity);三是社會功能殘疾(Handicap)?!稓埣踩藱嗬s》認為“殘疾”概念本身是一個變化的概念,認為“殘疾”是傷殘者在像其他健全人一樣充分和切實參與社會時所遇到的各種態(tài)度和環(huán)境障礙所產生的結果。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的定義,殘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身體結構上,某種組織、功能喪失或者存在嚴重障礙,全部或者部分喪失以正常方式從事某種活動能力的人。根據以上對殘疾人不同方面的概念表述可以得出,因為身體或精神的缺陷,殘疾人在個人生活或社會活動都是處于劣/弱勢地位,所以對于殘疾人的社會幫助、社會參與無疑需要更多的社會支持。
(二)殘疾人社會參與
《殘疾人權利公約》指出:一部分全面綜合保護殘疾人權利的國際公約的制定,將會對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改變殘疾人在社會上的不利處境有幫助,能夠促進殘疾人有平等機會參與公民、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活。2008年通過修訂并開始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表示:殘疾人平等地充分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社會物質文化成果是殘疾人的合法權益,并從康復、教育、勞動就業(yè)、文化生活和社會保障等方面介紹這些合法權益的具體內容。
通過以上概念界定,殘疾人社會參與應該理解為殘疾人有依法享有參加社會活動的權利,而這些活動包括有政治活動,經濟活動,文化活動和教育活動等方面。此外,關于殘疾人在社會參與的理論模式應該處在一個動態(tài)并且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人們會逐漸隨著殘疾人參與社會活動的公平程度、密集程度的變化而產生變化。
(三)社會支持
林南認為,社會支持是意識到或實際的由社區(qū)、社會網絡和親密伙伴提供的工具性或表達性的資源。 這個概念在社會學中是指一定社會網絡運用一定的物質和精神手段對社會弱勢群體進行無償幫助的行為的總和,這種行為可以提高個體的社會適應性,使個體免受不利環(huán)境的傷害,通常會與弱勢群體的存在聯(lián)系在一起而研究其的社會行為。而心理學界對社會支持的理解則認為它是一個系統(tǒng)的心理活動, 它涉及到行為、認知、情緒、精神等方面。李強認為“社會支持是一個人通過社會聯(lián)系所獲得的能減輕心理應激反應、緩解精神緊張狀態(tài)、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其中社會聯(lián)系是指來自家庭成員、親友、同事、團體、組織和社區(qū)的精神和物質上的支持和幫助?!?/p>
二、殘疾人社會參與的平等性分析
周林剛認為無障礙環(huán)境是殘疾人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前提條件,但社會卻在他們面前設置了很多無法逃避的環(huán)境障礙,殘疾人只能被排斥在健全人的生活圈之外。Marta Badia等人通過分析殘疾人自身性格特征以及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對殘疾人參與休閑娛樂活動的影響,認為殘疾人參與活動的頻率更多的決定個人的性格原因和直覺上的障礙。不管是在生理或心理上存在著的缺陷,還是在個體與外界接觸中遇到的功能障礙,殘疾人作為社會群體的組成部分參與到社會生活的過程中所存在的各種需求都將是必然的,并且這種必然的需求都應該隨著社會變化逐漸形成新的殘疾人觀,即應當以社會模式與權利平等的結合促進殘疾人更廣泛的社會參與和融合。
(一)在醫(yī)學方面的平等性
醫(yī)學上常把殘疾人由于個人生理或心理缺陷和疾病而導致的殘疾認為必須通過醫(yī)療干預手段來恢復其身體功能,這種理解是將殘疾的主要原因歸于其個人造成而非周圍的環(huán)境因素影響。因此,殘疾人群體也就通常認為是被救濟的群體,從而會導致社會保障的壓力不斷增大,社會生活往往會被下意識的分類成“健康群體”和“殘疾群體”。而在外界環(huán)境上,社會服務更傾向于滿足健康群體的需求,反之,整個社會長期以來通過精神上鼓勵殘疾人通過自己的意志和品質來適應社會。這個互動的階段,殘疾人就被定位為是受救濟的對象逐漸導致社會隔離和歧視態(tài)度的產生。正因為社會普遍認為殘疾人需要借助醫(yī)學手段才能參與到社會中來,殘疾人的健康融入平等性無形中便弱化了。
(二)在社會支持方面的平等性
以政府主導,社會組織、社區(qū)和家庭為主要的社會支持力量提供的社會殘疾人公共配套服務存在著不平衡的現象。首先,政府承擔著為殘疾人平等的享受文化權益提供社會支持的責任,既表現在政策制定的殘疾人物質需求,又表現在為殘疾人提供實際的、具體的支持和幫助。其次,從政府的執(zhí)政理念、管理體制、工作人員素質等因素都影響著政策的實施。再次,改善和消除各種社會環(huán)境障礙將直接影響殘疾人生活狀況的明顯改善。社會應當為殘疾人群體平等參與社會各種事物,享受發(fā)展的成果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和機會,使殘疾人能夠自我明顯感覺融入社會的真實感。
(三)在殘疾人自我意識改善方面的平等性
就目前殘疾人在社會參與的頻率而言,其包括著殘疾人社會參與能力的不強,如在日常普通行為能力方面不能滿足參與社會的需求,這是其一;另一方面,是殘疾人社會參與意識的不夠,外在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往往長期阻礙著殘疾人內在需求的動力,從而逐漸削弱他們要求參與的積極性。殘疾人社會積極融入和參與客觀上需要其不斷得到外界的支持,這體現在溝通和交往的意識提高,而殘疾人參與社會所需的各種能力,要根據他們的殘疾程度和特征有針對性的提高,這需要政府以及社會的幫助和引導。
三、殘疾人社會參與的環(huán)境問題
(一)政治參與的環(huán)境局限
對殘疾人而言,積極參與到政府政治事務,運籌謀劃及決策是除基本生存需求以外的最大訴求。同時,政治參與具有一定的表達功能,殘疾人群體亦可在這個層面完成自我權益的表達和保護。然而,目前殘疾人的政治參與因為社會的有效參與渠道匱乏而凸顯,這種局面迫使殘疾人群體在政治上迅速被邊緣化,他們對政治決策的影響力隨之下降或至毫無影響。因此,殘疾人群體日益增長的參與意愿與社會賦予的政治參與權限過緊則成為了這個問題的主要矛盾。
(二) 就業(yè)參與的環(huán)境局限
就業(yè)是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活動的最主要內容之一,不斷拓寬殘疾人就業(yè)渠道,增加他們的收入是殘疾人及其家庭平等社會參與的根本保證。目前的殘疾人就業(yè)方向主要集中在基本服務業(yè)方面,這個就業(yè)渠道的特點主要是收入不高,工作時間長,壓力較大及其崗位流動性大,而為殘疾人平等合法就業(yè)的有關法律法規(guī)卻與其極不適應,因此也就存在著較多問題和不足方面。如部分企業(yè)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到殘疾人在生產和生活管理上存在的不便之處,會增加企業(yè)的成本,因此寧愿繳納殘疾人就業(yè)保障金也不愿長期安排殘疾人就業(yè),再如用人單位缺乏有效的崗位配置導致殘疾人在就業(yè)過程中的相關福利難以得到保障。
(三)教育參與的環(huán)境局限
由于身體的殘疾,因此殘疾人在接受教育的時候會比健康人群承受更大的壓力,客觀上要求政府、社會以及特殊教育機構應該提供更多的教育資源來保障殘疾人享受教育的權利。接受教育的機會在增多,最直觀的便是使得殘疾人在思想素質方面得以不斷提升,從而可以對自我實現擺脫自卑和依賴的心理影響,建立起自我自立和自強的形象和態(tài)度。目前,殘疾人的教育參與依然還存在著文盲率高,殘疾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下的特點,且不管在數量或質量上,殘疾人參與教育的形勢雖較之前有很大改善,但仍尚不滿足當下的合理分配比例。
四、突破殘疾人平等社會參與障礙的路徑選擇
雖然目前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的環(huán)境已取得了較大的改善,但一些顯著的問題和矛盾卻仍然存在。這里既有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也有現有的機制帶來的障礙,甚至還會有殘疾人本身的能力和意識的局限。要從根本上去完善和促進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事物,積極投身到社會活動中去,則必須考慮到社會環(huán)境體系的構建,尋找更適合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的有效路徑。
(一)政府的保障體系政策建立和完善
總體而言,殘疾人生活普遍處在生活水平的平均線以下,需要政府采取更切實有效的措施來完善現有的保障制度,如在社會保險、救助、社會慈善捐助等方面,以此來保障殘疾人的基本生活水平,實現他們參與社會活動的可能性。另外,政府通過有力度的宣傳,在全社會形成一個“扶殘助殘、社會共融”的社會氛圍,通過宣傳手段來優(yōu)化社會環(huán)境,在社會中逐步形成現代殘疾人觀念,實現殘疾人平等參與和共享成果的局面。再次,殘疾人需求復雜多樣,政府可考慮在滿足基本服務的同時,結合社區(qū)建設的背景下,在政策上傾向于以實際需求為本的個性化服務,尤其是通過惠及政策在社區(qū)加快落實殘疾人康復政策,衛(wèi)生中心的醫(yī)療政策以及社區(qū)服務的公共政策。
(二)家庭支持體系的促進
在殘疾人群的日常生活中,家庭作為社會的初級群體在關懷和支持占據了主要位置。家庭對于家庭成員而言具有包容性義務,反過來家庭成員則為家庭的關系融入承擔了責任,為家庭的互相支持和照顧提供了保障。然而,殘疾人由于自身特點往往會將自己處在家庭關系的邊緣,使得心理障礙越發(fā)明顯。實際上,不僅在殘疾人的成長、教育和就業(yè)等方面來自家庭的支持非常需要,而且在殘疾人的經濟支持、日常生活的照顧和情感的支持都是尤為突出。可以說,在殘疾人群體的社會支持體系中,家庭對殘疾人的支持最入微,對殘疾人參與社會起著主導作用。
(三)社區(qū)公共服務基礎的保障
在社區(qū)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務已經是目前社會配套服務構建的主流,但關于殘疾人的社區(qū)相關服務一直都存在滯后,這也反映出殘疾人的公共配套服務在社區(qū)配套服務中的弱化地位。實際上,殘疾人在社區(qū)康復、醫(yī)療和康樂文化等方面更需要社區(qū)服務的扶持和幫助。在社區(qū),殘疾人可以通過康復醫(yī)療的條件和服務得到治療和康復,這在一定程度會促使殘疾人自身在精神和心理上得到支持和照顧。另外,在社區(qū)打造殘疾人的康樂文化設施,提供簡單而行的服務,會增加殘疾人除家庭以外的社區(qū)歸屬感和認同感,融合了社區(qū)的整體關系,在總體上促進了殘疾人的社會融入程度。
(四)社會組織的協(xié)同參與
社會組織及相關殘疾人社群團體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發(fā)展,在協(xié)同參與殘疾人事業(yè)建設和發(fā)展中發(fā)揮越發(fā)重要的作用。政府在面對創(chuàng)建更加有利的社會環(huán)境給殘疾人群體的同時,應該積極調動社會組織力量的參與和創(chuàng)造,為殘疾人在心理咨詢、各類殘疾人教育、殘疾人社會生活提供更為專業(yè)的服務。社會組織及相關殘疾人社群團體作為政府和社會與殘疾人之間的溝通橋梁,承載著政策的積極落實以及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活動訴求的責任,可以說,這一類組織和團體的使命就是致力于改善殘疾人參與社會生活的環(huán)境和條件,為殘疾人參與社會提供服務和支持。
參考文獻:
[1]丁啟文.“平等、充分參與”及其他殘疾人事業(yè)的幾個理論問題[J].中國殘疾人,1999(3).
[2]周凱.城鄉(xiāng)融合的制度環(huán)境及其影響[J].長春大學學報,2011(9)
作者簡介:
許國梁(1981-),男,漢族,廣東湛江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社會政策,社區(qū)服務,養(yǎng)老產業(yè)服務,殘疾人就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