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2011年3月9日,北京,著名憲法學者許崇德在北京接受記者采訪。
2014年3月3日,許崇德走完了85年的一生。這一天,離他參與制定新中國第一部憲法60年紀念日只有半年多。這位26歲就參與新中國首部憲法起草、最終統(tǒng)稿現行憲法、負責港澳基本法的起草修訂的憲法大家,將生命的痕跡永遠留在了新中國憲法史上。
溫和謙遜,與人為善,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潛心鉆研,醉心學術,靜心求道。這就是有口皆碑的憲法學家許崇德畢生的憲法精神。
2018年11月,《人民日報》刊登了100名改革開放杰出貢獻擬表彰對象,許崇德是入選的兩位法學家之一。
作為新中國第一代憲法學者,許崇德見證了新中國憲法從無到有、不斷發(fā)展的整個歷程。但是鮮有人知的是,他和憲法學的緣分,早在六七十年前已經注定。
1929年1月,許崇德出生在上海青浦。八歲那年,日軍侵華,上海淪陷。冬夜,母親帶著許崇德逃難,經過淞滬戰(zhàn)場,當時的慘狀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刻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那時候,家國情懷和憂患意識已經在他心中萌芽。
“因為戰(zhàn)爭原因,當時我討厭侵犯中國的日本人,就想著怎么‘整他們??吹剑ㄟh東軍事)法庭審判戰(zhàn)犯用的武器是法律,于是決定了要學法?!痹S崇德曾一字一頓地解釋學法律的原因。1947年,18歲的許崇德考入復旦大學法律專業(yè)。在這里,他遇到了啟蒙恩師——張志讓教授。張志讓上課時不僅講憲法原理,還聯系實際批判國民黨的民國憲法,很受歡迎,課堂總是坐得滿滿當當。
新中國成立后,張志讓參加了新中國憲法的起草。而這時,昔日的弟子許崇德也從復旦畢業(yè),參與到了這項工作之中。
1954年,作為學習憲法的人大研究生,剛從山東參加完全國首期普選試點工作的許崇德,被選中進入新成立的“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會全部工作都在中南海展開。年僅26歲的許崇德在中南海開始了參與起草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神圣工作。
年輕的許崇德主要負責三項工作:收集整理各國憲法立法例、整理編輯憲法名詞解釋,以及整理來自全國各地的意見建議。其中,最后一項工作最為重要,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里,憲法修改委員共收到100多萬條的意見,許崇德和同事們日夜加班加點忙碌,依照草案的條文順序,對意見進行分類整理,最終形成了16本厚厚的《全民討論意見匯編》,供草案修改時參考,也供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期間代表們翻閱。
1954年9月20日,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通過。許崇德站在懷仁堂的走廊上,見證了全過程。
如果說制定“五四憲法”時還只是做輔助工作,1982年修憲,許崇德則是全程參與、“一統(tǒng)到底”。1982年12月4日表決通過的“八二憲法”和后來的四個修正案,構成了我國現行憲法。與過去的憲法相比,“八二憲法”將“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這一章放在“國家機構”之前,并專門規(guī)定了“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等開風氣之先的重要原則和理念。多年來的實踐證明,這部憲法對于公民權利的逐步完善和國家法治的進步起到了關鍵的基石作用。
完成1982年的憲法起草工作后,許崇德接到了彭真委員長新的任務:起草香港特區(qū)基本法。經過一段時間集中學習,許崇德等五位起草委員赴港實地調研。在港期間,起草委員們與工商、金融、航運、法律、教育、科技、文化等各界人士座談,座談會一天開兩三場,甚為緊張。他們還深入工廠、碼頭、學校、醫(yī)院、新界農村參訪,并拜訪了總督府,旁聽了立法局會議和法院開庭審理案件,了解香港司法制度的運轉。
許崇德后來總結,起草香港基本法,既是立法工作、統(tǒng)戰(zhàn)工作,又是外事工作、群眾工作。經過五年殫精竭慮起草制定,1990年4月4日,七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香港特區(qū)基本法。那天,列席會議的許崇德目睹法律通過,抑制不住自己的心情,當即寫下兩首七絕。其中一首寫道:“銀燈閃閃比繁星,喜樂洋洋溢四廳。百五十年蒙國恥,掃開瘴霧見山青?!?/p>
此后,許崇德又受命參加澳門特區(qū)基本法起草,并先后擔任香港特區(qū)籌委會委員和澳門特區(qū)籌委會委員,為港澳回歸貢獻了自己的智慧。
事實上,自1987年以來,許崇德培養(yǎng)了50多位博士。其中,有當今憲法行政法學界的骨干力量,包括人民大學法學院的韓大元、胡錦光、莫于川、李元起等教授,清華大學法學院的王振民、余凌云等教授;同時,還有慕名而來的港澳臺學子。
1978-2018
孔繁森(1944年7月出生,1994年11月去世,山東聊城人)
1979年開始,他兩次進藏工作,勤政為民,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fā)展和民族團結,被稱為“新時期的雷鋒”“90年代的焦裕祿”。
厲以寧(1930年11月出生,江蘇儀征人)
他是我國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論的學者之一,參與推動我國國有企業(yè)產權制度改革,主持起草證券法和證券投資基金法,對我國經濟改革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葉聰(1979年11月出生,湖北黃陂人)
他長期從事載人潛水器的研究、設計和研發(fā)工作,通過不懈努力,終將“蛟龍?zhí)枴睆膱D紙變?yōu)楝F實。
申紀蘭(1929年12月出生,山西平順人)
改革開放以來,她不斷探索山區(qū)發(fā)展道路,全面發(fā)展農、林、牧、副生產,帶領全村人奮力建設小康新村。
史久鏞(1926年10月出生,浙江寧波人)
他長期工作在外交和國際法戰(zhàn)線,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fā)展利益和國際公平正義做了大量工作,在涉外法律事務中作出突出貢獻。
冉紹之(1953年5月出生,重慶奉節(jié)人)
他積極投身三峽庫區(qū)建設,成功創(chuàng)造“江邊一條路、路邊一排房、房前工商業(yè)、房后種果糧”的移民后靠安置模式。
包起帆(1951年2月出生,浙江寧波人)
他是伴隨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中國工人的縮影。研發(fā)新型抓斗及工藝系統(tǒng),推進了港口裝卸機械化,被譽為“抓斗大王”。
尼瑪頓珠(1965年6月出生,西藏自治區(qū)阿里地區(qū)人)
他充分發(fā)揮“領頭雁”“排頭兵”作用,用以身作則的行動增進民族團結。他的成功經驗對于推動牧區(qū)村集體經濟規(guī)模化、組織化、市場化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廷·巴特爾(1955年6月出生,內蒙古呼和浩特人)
他不斷探索草原生態(tài)保護與經濟發(fā)展的結合點,帶領牧民劃區(qū)輪牧、建設草原、積極調整畜群結構,進行精細化、科學化養(yǎng)殖,牧民人均純收入顯著提高。
劉漢章(1936年7月出生,2009年11月去世,河南鞏義人)
他思想敏銳,創(chuàng)立推行“模擬市場核算、實行成本否決”經營機制,扭轉邯鋼被動局面,實現跨越式發(fā)展,利潤總額連續(xù)4年保持全國同行業(yè)前三位,連續(xù)8年穩(wěn)居河北省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