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縣城西為夏禹“導渭于河”之地,西南40公里處傳為秦先祖非子牧馬之地,境內更有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多處,出土珍貴文物1000多件。這些文物或藏于北京故宮,或藏于甘肅省博物館??h城西南石窟群,綿延十余公里,尤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甘谷大像山最為馳名。所有這些,構成了甘谷獨特地域文物的全新景觀。
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甘谷縣文物保護工作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
一、問題
(一)認識不到位,古代建筑被拆
甘谷縣公元前688年建縣,被史學家譽為華夏第一縣。(秦武公“伐邦,冀戎,初縣之”,冀即今之甘谷),這里曾是天水郡、漢陽郡和涼州、秦州、伏州等州郡治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尕育了眾多有價值的古代文物建筑。但由于認識上的錯位導致諸多有文物價值的古代建筑被現(xiàn)代建筑所代替,永遠消失。舉其大者,公署。宋前無考。宋元祐五年(1090年),縣令牟安仁建于縣城北街南巷。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知縣王調元遷于東街北巷,大堂五楹,右幕廳,儀門外左為典史宅、右為獄。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知縣周銑補修,計有堂室門樓89間,民國時期仍為縣衙駐地,后全部拆除,現(xiàn)為住宅小區(qū)。姜公(姜維)祠。清同治年間建于縣城北街,已毀,現(xiàn)建為居民小區(qū)……
(二)資金不到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甘谷縣是國家級貧困縣。目前仍有6萬多人口尚未脫貧。城市建設以及其他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多。全縣年財政收入不足7個億。項目建設中的縣級財政配套資金無法落實。就文物保護而言,縣、鄉(xiāng)政府雖有好的規(guī)劃,但姜維紀念館規(guī)模小,檔次低,本該是頗具歷史厚重感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文化旅游勝地,但20世紀80年代建設時受資金因素制約,遠遠未達到本該達到的水準。
讓規(guī)劃變?yōu)楝F(xiàn)實,是機遇,但甘谷縣因財力制約無法抓住。全縣文物保護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對策
(一)多措并舉籌措文物保護資金
1.千方百計爭取項目資金
對甘谷這樣一個國扶貧困縣而言,項目是文物保護的“血液”,只有項目資金為文物保護“輸血供養(yǎng)”,文物保護才能走上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具體而言,縣上應將文物保護項目的研究、制定,爭取列入議事日程,超前謀劃,深入研究國家文物保護政策導向、項目支持力度。精心制定全縣文物保護短期、中期、長期三種規(guī)劃。邀請文物專家來甘谷論證項目爭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一旦項目落地到位,就應以對歷史、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加快項目建設進度。要按照文物保護項目建設一批,爭取一批,儲備一批的原則,確保項目建設“細水長流”,以踏石留印的恒心,久久為功,讓文物造福華夏大地子孫萬代。
2.發(fā)動社會力量籌集資金
文物是不可再生資源,是一域一地之文化名片,縣上要向全社會廣泛宣傳文物保護的現(xiàn)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發(fā)動社會團體和致富能人為文物保護“出力流汗”。一是實施“走出去”戰(zhàn)略。二是實施“請進來”戰(zhàn)略。讓涓涓細流匯成文物保護資金來源的“汪洋大?!?,讓民眾捐款成為文物保護“用之不竭”的資金來源。
(二)九“龍”治水。共同保護文物
歷史文物博大精深,歷史文化內涵豐富。任何專業(yè)在認識上總有偏頗和局限。歷史文化遺產中所蘊含的哲學、歷史、文學、宗教、藝術、天文、地理、經濟、民俗等眾多學科門類的內容,需要各類專家學者共同參與,才能詮釋到位,這些工作并非文物管理部門能夠獨自勝任的。需要各相關部門在文物保護上“共下一盤棋,共畫最大同心圓”?!坝欣碛卸?,爭取兩利”既要求文物部門根據(jù)《文物保護法》的有關精神,采取“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原則,與有關部門積極協(xié)商,實現(xiàn)文物保護與經濟建設的“互利共贏”。
(作者單位:甘肅省甘谷縣大像山文物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