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很多地方稱吃早餐為“過早”。對武漢人而言,熱干面是“過早”必不可少的面食。
熱干面首先是“干”,具體則以色澤偏黃、細(xì)長爽口、光滑油潤、香濃味鮮為特色,可謂色、香、味俱全。就色而言,熱干面顏色足,面條、醬汁、蔥花、辣椒、胡蘿卜、豇豆等各色匯聚。香,主要來自芝麻醬,加上芝麻香油、生抽、老抽、鹽等調(diào)料拌勻成糊狀。初次接觸熱干面的人或許會不太習(xí)慣芝麻醬的香,但久而久之便離不開了。至于味,熱干面味道重,除了芝麻醬香,還有辣椒、胡椒等多種調(diào)料和蔥花、酸豇豆、榨菜、花生等配菜的各種美味,符合武漢人的脾胃。
現(xiàn)在熱干面的做法雖有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各家面店的創(chuàng)新之處主要在調(diào)料和配菜方面,如芝麻醬就有黑、白兩種,亦有用花生醬的,加料也有蝦仁、牛腩、雪菜肉絲、水果之類,可以根據(jù)個人口味來DIY(自己動手做)。熱干面憑借獨一無二的口味讓人回味無窮,成了武漢人最愛的一道面食,也成為途經(jīng)武漢的旅人必吃的一道地方特色美食。
同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食物一樣,關(guān)于熱干面的誕生也有著一個美好的傳說。據(jù)說民國初年,漢口的街頭巷尾流動著販賣各種商品的小販,其中有一個每天挑著擔(dān)子、搖著撥浪鼓叫賣涼粉和湯面的李姓小販,因脖子上長著一個大肉瘤,被人稱為“李包”。一個炎熱的夏日傍晚,勞碌一天的李包回到家中,愁眉不展,因為擔(dān)中還剩下不少面條沒有賣出去。為了防止面條過夜變餿,他便將面條全部煮熟,然后晾在了案板上?;蛟S是上天有好生之德,不忍看家境貧寒的李包遭受損失,讓他一不小心碰翻了放在案板邊上的麻油壺,麻油全部流到了面條中。無奈之下,李包索性將麻油與面條拌勻。次日上街賣面時,他將浸有麻油的面條在熱水中燙熱,撈出來后拌上榨菜、蘿卜、芝麻醬之類的佐料。他的老顧客雖吃慣了湯面,對這新式的干面卻也充滿了好奇,便買了一碗想嘗試一下。不料一碗下去,顧客意猶未盡,甚至連吃幾碗仍覺得不解饞。當(dāng)被問及此面為何物時,李包來不及多想,便脫口而出:“熱干面!”自此之后,“熱干面”這種新式面食便迅速占領(lǐng)了武漢人的腸胃。而李包也不壟斷經(jīng)營,他將制面手藝傳給了別人,共同致富,于是乎,各種出售熱干面的餐館很快遍布武漢三鎮(zhèn)的街頭巷尾。
除了這個民間故事,關(guān)于熱干面的來源還有另一種較為明確的說法。20世紀(jì)30年代前后,出生于湖北黃陂、曾在漢口天寶福(一說“天寶和”)藥房做學(xué)徒的蔡明緯,在藥房破產(chǎn)關(guān)門之后為生計所迫,挑起擔(dān)子改行做起了面食生意。據(jù)說,他將面條煮至七八分熟時出鍋,然后抹上油。待售賣之時,放入滾水中片刻便撈出,撒上芝麻醬,便成了一道美味的熱干面。最初,蔡明緯稱之為“麻醬面”,直到1950年才正式稱其為“熱干面”。也有人說,熱干面早已有之,蔡明緯到了漢口之后才學(xué)得做法,然后進(jìn)行了改良。不管真相究竟如何,蔡明緯隨后在滿春街開了第一家店面,取“積木為林、財源茂盛”之意,將面館命名為“蔡林記”。在此之后,“蔡林記”幾經(jīng)搬遷,又經(jīng)歷了公私合營、企業(yè)改制,如今已非蔡明緯時的“蔡林記”了。但不管如何,“蔡林記”已然成為熱干面最響亮的一塊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