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逆反心理是一定數(shù)量的青少年對一定社會現(xiàn)象與正常條件下應該有的認識、行為傾向持完全相反的態(tài)度。在很多情況下,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針對教師或者主流文化所倡導的一切,凡是教師說的,一概不入耳,凡是主流文化倡導的,一律反對!這種心理不克服,是無法引導學生健康發(fā)展的。因此,找出青少年克服逆反心理的方法,對于教育者來講,尤為重要,本人通過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和工作實踐,談談如何克服青少年學生的逆反心理,供專家、同行們批評、指正。
關鍵詞:逆反心理;實踐法;心理換位法;群體文化法
逆反心理不同于反向思維,反向思維是建立在冷靜思考、理智基礎上的,而逆反心理則不一樣。反向思維是一種積極思維法,這種思維方法無論是革命實踐,還是生產(chǎn)實踐都是有重要作用的,而逆反心理則是有害的。他具有以下特征:
(1)沖動性。只要老師一開口,馬上就脫口而出:“又來這一套”“騙人”“說教”。有的連老師說的是什么都沒有聽清,就反對,似乎不受意志的控制就遷移到語言之中了。
(2)執(zhí)拗性。你說是東,他偏說是西,你擁護,他就反對,缺乏思維的靈活性,反映態(tài)度的頑固性。有時又表現(xiàn)為:你說你的,他做他的,表面不言語,心里唱反調(diào)。
(3)不成熟性。要問為什么反對,為什么贊成,說不出理由。一次一個校外青年來我校住宿。開始,誰都不愿意留他。當他聲稱自己殺了人,想躲避一下時,就有不少學生一反常態(tài),表現(xiàn)得十分熱心,有送錢又送物。事后,問這些同學為什么要這樣做,根本講不出理由,也說不清楚。像這種現(xiàn)象就不單純是法律觀念淡薄的問題,其實本質(zhì)是變態(tài)的逆反心理。產(chǎn)生這種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決定了他們的心里不完善。他們的心理特征是:半幼稚與半成熟相并并存;獨立性與依賴性相混雜;自覺性與沖動性相交替;盲目性與思考性相交錯。處于這個時期的青少年,情緒易于波動。
二是外部原因。外部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我國封閉式教學環(huán)境和教育方法。一般我國的學生從小學到高中都在學校內(nèi)生活,被動地接受教育,老師說的就是圣旨,書本上的就是教條,反對不得。能讀書的就是好學生,考試成績優(yōu)異的就是“尖子生”,“尖子生”就是“校寶”。差生就不受歡迎。在這種情況下,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再也不愿意逆來順受,要采取某種方式表現(xiàn)“自己”的存在,這就容易產(chǎn)生對抗心理。
(2)社會風氣對學校的影響。由于學生承受能力較弱,分辨是非的能力較差,對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思想領域的劇烈變化不適應。對一些社會不良現(xiàn)象不能正確認識。過去的一些輿論宣傳今天這樣講,明天那樣說,使學生無法適從。
(3)不適當?shù)募彝ソ逃椒ǎ彩菍W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有的父母教育子女簡單粗暴;另一些又過于溺愛,子女成了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還有些家庭長期不和,父母離異。這些家庭原因對子女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從我校十幾個逆反心理較重的學生情況來看,家庭原因的有五人之多,占百分之四十三,所以絕不能忽視家庭教育。
逆反心理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大敵??朔娣葱睦淼姆椒ǘ鄻?,我主要采取了三種方法:
(1)實踐活動法,也叫實踐法
實踐法就是教育者根據(jù)德育教育的任務精心創(chuàng)造各種實踐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訓練受教育者使其具有優(yōu)良品的行為習慣的方法。社會實踐,是轉變學生逆反心理的最有效形式,針對部分青少年對為人民服務、助人為樂的不理解,產(chǎn)生逆反心理。我們就有意安排部分學生去工廠參觀、實習、勤工儉學;參加社會青少年自愿者,部分學生甚至從校畢業(yè)以后仍然在堅持社會青年自愿者的活動。這些活生生的教育,使這些同學有很大的轉變。他們回校以后,自動組織各種公益活動和主題班會,宣揚正能量。
(2)心理換位法
心理換位是使學生從逆反心理狀態(tài),轉入另一種心理狀態(tài)。學生的逆反心理特征,一般都表現(xiàn)為沖動性,克服這種沖動,用批評或者說服教育都很難奏效。如果采用心理換位的方法,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例如,畢業(yè)班的學生在畢業(yè)的時候,容易產(chǎn)生興奮和沖動。像打架、酗酒等現(xiàn)象幾乎年年出現(xiàn)。更為嚴重的還損壞公物。我們過去采用警告、處分、通報批評的方法,結果還是照樣發(fā)生這些情況。我們后來換用新的方法,組織畢業(yè)生留給同學一封信,用留念之辭話離別之情;以肺腑之言,道美好的祝愿;以真誠之心,希望他們給母校留下美好的記憶。部分畢業(yè)班級表現(xiàn)的特別好,他們將課桌椅擺放的整整齊齊,住過的寢室收拾的干干凈凈。這件事說明用感情更能轉移學生的沖動性。假若我們召開一次像這樣的畢業(yè)典禮,將會產(chǎn)生更加明顯的效果,希望我們以后能見到更多的此類活動。
(3)群體文化法
文化法是陶冶教育法的一種方法,就是以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文化藝術修養(yǎng),美化心靈,從而達到治療逆反心理的作用。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了改革,使得這些活動能更吸引學生的參加,更能調(diào)動學生的主體意識。我校今年的活動采用了學校德育處指定主題,各年級、班級自定形式的方案,使得形式更加多樣,參加的同學更加的廣泛。改變了過去那種少數(shù)同學參加,多數(shù)旁觀的局面。這樣更多的同學有了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讓他們在各種活動當中去正確認識“自我表現(xiàn)”的真正含義。
總之,逆反心理雖然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危害巨大,也給我們教師工作帶來了不小的難度,但是它是學生心理發(fā)展的正常過程,我們只有積極的面對挑戰(zhàn),改變工作的方式方法,創(chuàng)造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才能幫助我們的學生度過心里逆反時期,調(diào)整自己對社會、對學校、對教師的錯誤態(tài)度,快速、正確的轉變到正確的心理上來。僅此帶來自己的一些方法,歡迎專家、同行幫助、指正。
參考文獻:
[1]張春興.現(xiàn)代心理學:現(xiàn)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第2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張云.大學生心理健康向導[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黃希庭,鄭涌.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咨詢(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