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貿易化的深入發(fā)展,培養(yǎng)英語人才逐漸成為了教育領域的重點內容。黨的十八大對教育工作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即教師應當樹立文化強國的目標,無論是哪一科的教師都應當樹立較高的文化自信,這就對我國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將對文化自覺時代高校英語教育中的中國文化素養(yǎng)提出進一步探討。
關鍵詞:文化自覺時代;高校英語;教育;中國文化素養(yǎng)
近些年來,我國教育業(yè)發(fā)展速度較快,并為國家輸送了許許多多優(yōu)質的英語人才,但在實際工作中,這些人才的中國文化素養(yǎng)普遍較為缺乏,這就使得人才不符合當今社會的發(fā)展要求。為了能夠促進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高校英語教師應當將中國文化素養(yǎng)引入到英語課堂中,從而促進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認知,只有這樣才能夠滿足黨十八大的要求,進而培養(yǎng)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優(yōu)質英語人才。
一、在高校英語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中國文化素養(yǎng)的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離不開中國文化的支持,這就為文化自覺時代的開啟塑造了條件。黨十八大對教師們提出了具體的工作要求,這就使得教師應當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并且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引入到英語課堂,打造較為中國化的英語課堂,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我國文化實現傳播,進而實現文化強國的目標。文化自覺是我國早在1997年就有學者提出的概念,即人們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的文化,并且接觸到更多的文化。當前我國加快了培養(yǎng)英語人才的腳步,越來越多英語人才出現在了社會上,并為社會創(chuàng)造著較大的經濟價值,然而中國文化素養(yǎng)的缺失也是一大問題,若是想要實現文化強國的目標,那么高校英語教師就應當給予中國文化素養(yǎng)高度的重視,并且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途徑塑造學生的中國文化素養(yǎng)。此外,教師將中國文化素養(yǎng)引入課堂,還能夠塑造學生優(yōu)良的品德,進而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
二、高校英語教育中中國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策略
(一)加強教師隊伍的中國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
教師作為直接面向學生的一線工作者,對學生有著較大的影響,他們的中國文化素養(yǎng)直接決定著學生的中國文化素養(yǎng),若是教師缺乏中國文化素養(yǎng),那么也難以提高學生的中國文化素養(yǎng)。因此,教師應當不斷提升自身的中國文化素養(yǎng),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帶來高效的英語課堂。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應當盡量為學生滲透中國文化知識,將中國文化及時與準確的傳達給學生,從而提升學生的中國文化素養(yǎng)。當前我國高校英語教師隊伍雖然具有較高的學歷水平,教學經驗也較為豐富,但對中國文化的認知還不夠充分,這就使得教師在進行滲透工作時,可能會出現認知模糊或者認知錯誤的情況,進而使得滲透工作難以展開。針對這種情況,高校應當加強對教師隊伍的思想培訓,提升他們的中國文化素養(yǎng),讓他們對中國文化形成更透徹的認知,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的課堂提供保證。此外,高校還可以組織教師展開交流會,彼此分享中國文化的知識,從而實現中國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
(二)中國文化英語課堂的開設
為了能夠提升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認知,教師除了在課堂上為學生滲透中國文化外,還應當開設專門的中國文化課堂,從而讓學生提升對于中國文化的認知。教師應當從互聯網資源中搜集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并且將文化概況、民俗文化、哲學文化、先進文化等以英語的方式展示給學生。這樣的課堂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中國文化素養(yǎng),而且還能讓學生提升英語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教師在開展中國文化英語課堂之前,還應當明確教學目標。新課程標準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師開展工作應當堅持以育人為根本的教學理念。當前許多教師開展工作往往過于表面,忽略了學生實際能力的提升,所以教師在為學生開展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知識講解時,應當帶領他們領悟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課堂目的,從而為我國輸送具有較高中國文化素養(yǎng)的人才,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
(三)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式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再符合當代需求,教師應當轉變教學觀念,建立以提升學生英語水平,并促進中國文化素養(yǎng)為主的課堂,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教學方法的轉變,進而為學生提高中國文化素養(yǎng)。在中國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過程中,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是較為重要的兩項能力,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發(fā)揮他們的這兩項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較為開拓的思維,理解起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會更加容易。例如,教師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學引導學生進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即教師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小組,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自主展開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探討,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實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手段,努力實現文化強國目標的實現。
三、結束語
在英語教育越來越受重視的今天,中國文化素養(yǎng)教育的缺失已經成為了國家關注的重點問題。為了能夠發(fā)揚我國中國特色傳統(tǒng)文化,實現黨十八大的要求,教師應當不斷改進教學方式,促進學生中國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推進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
參考文獻:
[1]張宏武.以思辨能力培養(yǎng)為導向的高校英語專業(yè)教學改革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30(2):134-139.
[2]戴文慧.跨文化視角下的高校英語翻譯教學探討[J].校園英語(下旬),2015(9):2-3.
[3]顏紅梅.基于兩岸飲食文化的應用型高校英語教學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6,36(1):109-111.
[4]曹慧君,王朝軼.基于產出導向的高校英語教學創(chuàng)新思路[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31(10):3-4..
[5]張悝悝.淺談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J].海外英語(上),2016(11):104-105.
作者簡介:
谷保麗(1963.5—),漢族,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女,英語語言文學學士,副教授職稱,呼和浩特職業(yè)學院外國語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