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倩
摘要:《幻想曲集》是浪漫主義時期德國著名作曲家、鋼琴家、音樂評論家舒曼早期創(chuàng)作的一部鋼琴套曲,由八首樂曲構成,每首樂曲都有一個生動簡潔的標題。本文試從舒曼《幻想曲集》的曲式結構入手,以第二首“沖動”和第四首“奇想”為重點,探析舒曼《幻想曲集》的特點。
關鍵詞:舒曼 《幻想曲集》 曲式分析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17-0005-03
一、創(chuàng)作背景
羅伯特·舒曼(1810-1856)是19世紀德國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和音樂評論家。舒曼是在貝多芬和舒伯特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作曲家之一,同時他又身處浪漫主義的繁盛時期,與門德爾松和肖邦等同時代的一批作曲家一同為當時的歐洲音樂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鋼琴音樂在舒曼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為鋼琴寫下了他最優(yōu)秀的作品?!痘孟肭稯p.12是舒曼較早的一部鋼琴套曲,是由八首帶有獨立標題的小曲組成,很多人都認為這是舒曼在鋼琴創(chuàng)作上開拓其特有藝術境界的最初的一集作品。
二、《幻想曲集》介紹
(一)《夜晚》
《夜晚》是舒曼《幻想曲集》中的第一首,速度較慢,力度以“弱”為主,形象地描繪了一幅寧靜的黃昏逐漸來臨時的場景,旋律優(yōu)美流暢,富有歌唱性。三連音節(jié)奏貫穿全曲:高音聲部的八分音符三連音,和中音聲部的十六分音符三連音上下錯落有致,而低音聲部每小節(jié)的第一拍也大量使用十六分音符的三連音節(jié)奏,與中音聲部輝映。
(二)《沖動》
《沖動》是舒曼側重激情性格的音樂形象,速度快,情緒變化是突然的、激動的,主題強烈地表達出作曲家內心的澎湃與激動的情緒。主部主題采用附點節(jié)奏,正好是在高音聲部旋律的第三第四個音上的附點,讓音樂有種向前沖的感覺,勾畫出沖動而熱情的形象,與標題非常貼切。
(三)《為什么》
《為什么》在篇幅上相對《幻想曲集》其他七首來說較為短小,曲式結構比較規(guī)整,速度為慢板,抒情性強。在這首曲子中,主題的一次次出現都像是在追問“為什么”,裝飾音的多次出現為這首曲子更是增添了一絲夢幻的色彩。在創(chuàng)作技法上這首曲子采用了復調的手法,主題不斷地在右手各聲部出現,主題旋律雖然單一,但調性、和聲的變化卻非常豐富。
(四)《奇想》
《奇想》是舒曼鋼琴作品中側重激情性格音樂形象的作品,該曲速度快,要求“Mit Humor”(非常幽默地演奏)。主題以柱式和弦的織體奏出,音響效果渾厚,同時采用了跳音的演奏手法,音響效果渾厚的同時又讓音色富有彈性,體現了其“幽默性”。中央插部采用非常獨特的節(jié)奏,舒曼巧妙地把每小節(jié)的重音位置通過切分節(jié)奏和連音線進行改變,改變了之前3/4拍的強弱規(guī)律,使重音發(fā)生了傾斜,讓這個類似圓舞曲的樂曲更加富有動感。
(五)《夜》
《夜》是《幻想曲集》中篇幅最長、音樂最輝煌、最有激情,同時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樂曲,經常被鋼琴家們單獨拿出來演奏。這首樂曲一開始就直截了當的給出了熱情的主題旋律,左手快速跑動的十六分音符,上行與下行不斷交替像是黑夜中大海不斷翻滾的波浪,烘托著激動不安的主題,表現出作者內心忐忑不安的情緒。
(六)《寓言》
《寓言》是《幻想曲集》中唯一一首不是降號調的樂曲,開始以緩慢的引子展開寓言故事,緊接著是采用跳音和十六分音符的活潑俏皮的主題形象?!对⒀浴肥鞘媛摹半p重性格”的一個典型體現,一個性格熱情沖動、詼諧幽默,一個卻又溫柔而富于幻想,形成鮮明的對比的這兩種性格敘述了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七)《奇幻的夢境》
《奇幻的夢境》是舒曼《幻想曲集》中的第七首。這首樂曲是《幻想曲集》中速度最快的一首,主題輕快流暢,旋律大量使用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節(jié)奏,每一拍的最后兩個音跨度較大形成詼諧的效果。中部卻又極具抒情性,和聲優(yōu)美,音樂氣氛和諧,展現出舒曼在和聲與復調創(chuàng)作上的天賦,與首部和再現部形成鮮明對比。
(八)《最后的歌曲》
《最后的歌曲》是《幻想曲集》的最終曲,節(jié)奏偏快,主題壯闊優(yōu)美,非常有氣勢,具有進行曲的特征。主題壯闊優(yōu)美,中部則呈現出一種歡樂詼諧的效果。舒曼的“悲劇性的幽默”在這首曲子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三、《幻想曲集》第二首與第四首曲式分析
(一)《沖動》
第二首《沖動》是回旋奏鳴曲式。其曲式結構如下:
主部是一個樂段重復。A段是一個二句類的、對比材料的、方整性的、收攏性的樂段。a樂句的主題采用柱式和弦的織體,音響效果渾厚,力度上不斷漸強,表現了非常激動的情緒。b樂句旋律起伏較大,左手伴奏采用等節(jié)奏分解和弦的織體,最后在主調bA大調上形成完滿終止。A1段和A段為樂段重復。
副部是一個引申型中段的三段曲式。B段是一個二句類的、對比材料的、方整性的、收攏性的樂段。副部的主題與主部的激動澎湃形成對比,旋律流動感強,調性上轉至bD大調。C段為引申型中段,其旋律和節(jié)奏保持了B段的基本特征,但和聲上更為豐富。B1段是B段的完整再現。
主部再現為主部的變化再現,由樂段重復變成了單樂段。A2段是一個三句類的樂段,a樂句主題出現兩次,然后是b樂句材料的一個變化發(fā)展而來的f樂句。
中央插部是一個引申型中段的三段曲式。D段是一個二句類的、方整性的、對比材料的、收攏性的樂段。D段的右手旋律以柱式和弦的織體為主,節(jié)奏以附點四分音符貫穿,伴奏非常有流動性。E段是一個五句類的、對比材料的、非方整性的、開放性的樂段。i樂句的旋律音區(qū)較低,節(jié)奏以附點四分音符為主。j樂句與i樂句相比音區(qū)較高,在調性上轉至bE大調,k樂句又轉回bB大調。k1樂句和k2樂句為k樂句的變化重復,調性在k1樂句時轉至bD大調,k2樂句又轉回bB大調。D1段是D段的完整再現。再現準備部分調性上逐漸向主調bA大調上靠攏,為再現部出現做準備。
再現部時主部只再現A段,副部服從于主調bA大調。
(二)《奇想》
第四首《奇想》為回旋奏鳴曲式。其曲式結構圖如下:
主部是一個復樂段。A段是一個二句類的、方整性的、對比材料的、開放性的樂段。a樂句的旋律采用柱式和弦的織體,音響效果渾厚。b樂句則較為連貫流暢,左手伴奏采用八度加厚的形式,結束時轉調至bA大調形成轉調終止。A1樂段結束時不再轉調,而是在主調bD大調主和弦上形成完滿終止。
副部是一個引申型中段的三段曲式。B段是一個二句類的、重復材料的、方整性的、收攏性的樂段。c樂句旋律連貫流暢,采用復調的寫作手法。c1樂句是c樂句的變化重復,結束在f小調上形成不完滿終止。C段是一個二句類的、重復材料的、方整性的,收攏性的樂段。c樂句采用b樂句的材料進行發(fā)展,但又在旋律、節(jié)奏上進行變化和發(fā)展,調性也與B段形成對比。B1段是B段的完整再現。
主部再現為A段的完整再現。
中央插部是一個無再現二段曲式重復一次。D段是一個三句類的、對比材料的、方整性的、開放性的樂段。e樂句由bG大調開始,旋律整體音區(qū)偏低,采用柱式和弦的織體,音響效果渾厚。節(jié)奏上大量使用連音線和切分,改變了原來的重音位置,e1樂句是e樂句的變化重復。f樂句力度漸強至“ff”,旋律音區(qū)也逐漸變高,結束時調性轉至bD大調并形成轉調終止。E段是一個二句類的、非重復材料的、方整性的、開放性的樂段。g樂句旋律以級進為主,低音聲部形成屬持續(xù),調性轉回bD大調。h樂句保持了g樂句旋律和節(jié)奏的基本特征,調性上轉為#f小調,結束時轉為bD大調并形成轉調終止。D1段是D段前兩個樂句的高十六度重復,E1段是E段的變化重復。
再現部在結構上完整再現了呈示部的各部分,但副部再現時調性為bb小調、bD大調、bb小調。
四、《幻想曲集》第二首與第四首曲式特點分析
(一)固定的主部和副部結構
《沖動》和《奇想》這兩首曲子在結構上有著許多的共同點,但又不完全照搬,第一個特點就是這兩首曲子都有著固定的主部和副部結構。
主部為樂段的結構。第二首《沖動》的主部在呈示部中第一次出現時為樂段重復,兩個樂段除伴奏織體有部分不同外主題旋律一樣,呈示部中的主部再現以及再現部的兩次出現卻又只再現了一段。而第四首《奇想》的主部無論是在呈示部還是再現部中都是以復樂段的結構出現。兩首的主部都是二句類的、對比材料的、方整性的樂段,主題激動而又豪邁地傾瀉而出,采用柱式和弦的織體音響效果渾厚如洪鐘一般。
這兩首的副部皆為引申型中段的三段曲式?!稕_動》的副部主題非常具有流動感,《奇想》的副部主題也是較為連貫流暢的旋律,與其主部主題洪鐘般的效果形成鮮明對比。
(二)中間部分皆出現新主題形成中央插部
在回旋奏鳴曲式中,中間部分既有可能是展開部也有可能是中央插部,而在這兩首曲子中,作曲家都采用加入新主題形成明確曲式結構的中央插部。第二首《沖動》的中央插部是一個引申型中段的三段曲式。中段對比呈示段和再現段規(guī)模較大,采用展開型的寫法,材料不斷發(fā)展變化,調性的變化也較為頻繁。第四首《奇想》的中央插部是一個無再現的二段曲式重復一次,新主題出現在第二段,第一段是主部材料的變化發(fā)展。
(三)較少出現從屬部分(連接、補充、尾聲等)
無論是在聲樂曲還是器樂曲中,從屬部分是非常常見的,如引子、連接、補充、尾聲等。而回旋奏鳴曲式中,更是每一個部分之間都有可能出現連接。但在這兩首曲子之中,除第四首《奇想》副部中段和再現段之間有一個4小節(jié)連接外,其他每個部分之間沒有任何過渡,任何從屬部分都沒有出現。
(四)其他特點
1.調性
在舒曼《幻想曲集》中,舒曼非常多的使用降號調,八首曲子除第六首《寓言》為C大調,其余七首皆為降號調。第二首《沖動》主調為bA大調,副部時轉至主調下屬方向大調bD大調,再現部時副部服從于主調。第四首《奇想》主調為bD大調,副部轉為主調屬方向調的關系小調f小調,再現時副部卻不直接服從主調,而是在主調關系小調bb小調上再現。這體現了浪漫主義時期作品的特點:在結構上仍然保持了古典時期的框架,但在調性上作曲家們進行了更多的探索。
2.節(jié)奏
在舒曼的鋼琴音樂中節(jié)奏是非常有特色的。如第二首《沖動》,6/8拍,采用了附點節(jié)奏,正好是在主題的第三、第四個音上的附點,讓音樂有種向前沖的感覺,勾畫出沖動而熱情的形象,與標題非常貼切。
又如第四首《奇想》的中央插部,3/4拍,舒曼巧妙地把每小節(jié)的重音位置通過切分節(jié)奏和連音線進行改變,將最后一拍和第一拍連起來,使重音位置在第二拍上,將原來的強弱規(guī)律徹底改變。
綜上所述,舒曼的鋼琴套曲《幻想曲集》繼承了古典主義時期的曲式結構,但又不拘泥于傳統(tǒng),他大膽地進行了變化,充滿了浪漫主義時期的特點。在和聲、旋律和節(jié)奏等方面都體現了舒曼嫻熟的寫作技巧和豐富的表現手法以及他獨特的音樂創(chuàng)作境界。
參考文獻:
[1]錢潔.從《幻想曲集》(Op.12)看舒曼鋼琴音樂的風格特征[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5,26(06).
[2]方之文.舒曼[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