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芷寧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是由豬藍耳病病毒引起的一種以厭食、高熱,懷孕母豬早產(chǎn)、流產(chǎn)、產(chǎn)死胎、木乃伊胎,并且各年齡段豬呼吸障礙為特征的高度接觸性傳染病。此病最早于1987年在美國發(fā)現(xiàn)。1991年,Wensvoot等首次從母豬體內(nèi)及發(fā)病仔豬分離到該病毒,當時命名為Lelystad病毒。隨后在英國、美國、德國等地區(qū)也分離到了此病毒。目前,該病已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傳播,并且遍及歐洲及北美洲。在我國,郭寶清等在1996年首次從疑似藍耳病患豬群中分離到藍耳病毒,證實了藍耳病在我國的流行。該病傳播迅速,在經(jīng)濟發(fā)達國家,隨著豬群密集增加、流動頻繁,更容易導(dǎo)致此病的流行。
本研究采集某豬場具有高熱癥狀病豬的病料,并從此病料中分離到一株病毒,將該病毒接種到Marc-145細胞上,發(fā)現(xiàn)此病毒可以在Marc-145細胞上增殖,并且產(chǎn)生以圓縮、聚集、脫落為特征細胞病變。經(jīng)RT-PCR鑒定以及間接免疫熒光試驗,結(jié)果證實該病毒為美洲型PRRSV,將其命名為PRRSV LJ株。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1.1.1樣本及試驗用用細胞
采集發(fā)病豬場高熱死亡仔豬的肺臟及淋巴結(jié),置于-70℃超低溫冰箱中保存?zhèn)溆谩arc-145細胞由本研發(fā)中心保存。
1.1.2實驗動物
選取3-4周齡PRRSV抗體陰性健康仔豬25頭,并且經(jīng)檢測無偽狂犬病野毒抗體,購自哈爾濱市阿城某養(yǎng)殖場。
1.1.3實驗試劑
胎牛血清購自山東勁牛,MEM細胞培養(yǎng)基購自Gibco公司。
1.2方法
1.2.1病毒分離與鑒定
1.2.1.1病料的處理
將病料剪成一定體積的大小,加入含5%血清的MEM,研磨成勻漿,然后12,000rpm 4℃離心10min,用0.22岬濾器對上清進行過濾除菌。
1.2.1.2 RNA提取
1)準備一離心管,移取5μLpoly(A)到管底,移取200μLRLS液到管內(nèi),然后在離心管內(nèi)分別移入200μL樣品,再加入25μLproteinase K。蓋上蓋子,徹底混勻后,55℃消化10-20分鐘。
2)加入200μL無水乙醇,顛倒離心管以混勻。
3)全部加入吸附柱中,9,000g離心1 min。倒掉收集管中液體,將吸附柱放回收集管中。
4)加入500μLRP液,靜止1min,離心1 min,倒掉收集管內(nèi)液體,將吸附柱放回收集管中。
5)加入600μLW3液,離心1min,倒掉收集管中液體,將吸附柱放回收集管中。
6)加入250μLW3液,靜止1 min后,離心2min。
7)將吸附柱移入一個干凈的1.5mL離心管內(nèi),在吸附膜中央加入25-50μL水靜置1 min,離心2min,輕微混勻后,貯存于-70℃?zhèn)溆谩?/p>
1.2.1.3引物的設(shè)計
參考(童光志,2007年)合成2對引物,使用該引物進行RT-PCR對病料或細胞培養(yǎng)物進行病毒核酸的檢測。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見表1)。
1.2.1.4 RT-PCR
RNA的反轉(zhuǎn)錄程序:
反轉(zhuǎn)錄體系為25μL,RNA模板11.0μL,引物(50pmol/μL)2.0μL,70℃水浴5min,冰浴5min,再加入5xM-MLV RTBuffer 5.0μL,dNTP(2.5mmol/L)5.0μL,RNAase抑帶劑1.0μL,鼠源反轉(zhuǎn)錄酶(M-MLV RT)1.0μL,42℃水浴90min,70℃水浴15min,-20℃保存?zhèn)溆谩?/p>
反應(yīng)體系25μL:10xPCRBuffe r 2.5μL,2.5 mmol/L dNTP 2.5μL,上下游引物(10pmol/μL)各1μL,模板1.0μL,5U/μL rTaq 0.5μL,滅菌去離子水補足。
反應(yīng)條件:95℃預(yù)變性5min;94℃變性30s,58℃退火30s,72℃延伸30s,35個循環(huán);72℃終延伸7min,4℃終止反應(yīng)。
1.2.1.5 PRRSV的分離與培養(yǎng)
RT-PCR檢測為陽性的病料上清過濾除菌后,接種于已長至90%的單層Marc-145細胞上,每個T-25細胞瓶1mL,放入37℃的5%CO2培養(yǎng)箱中孵育1h,棄上清并加入含2%胎牛血清的DMEM9mL繼續(xù)37℃培養(yǎng)。每日觀察細胞病變情況,當細胞出現(xiàn)80%以上的細胞病變(CPE)時,收毒,凍融3次后繼續(xù)盲傳至第三代。每個代次抽取小樣,96孔細胞板測定TCIDso。
1.2.1.6免疫熒光技術(shù)鑒定
對出現(xiàn)病變的細胞培養(yǎng)物進行10倍稀釋,然后接種到長滿單層Marc-145細胞的96孔板內(nèi),5%CO2培養(yǎng)箱內(nèi)37℃培養(yǎng)2-4d,并設(shè)立陰性細胞對照,培養(yǎng)結(jié)束后,將細胞培養(yǎng)物用預(yù)冷的丙酮固定10min,然后使用PBS進行沖洗,沖洗3次,放置室溫使其自然晾干,然后保存于4℃?zhèn)溆?。將固定好?6孔培養(yǎng)板取出,每孔加入50μL20倍稀釋的PRRSV陽性血清,置于濕盒中,使其在37℃作用45 min,然后清洗3次,5min/次,之后每孔加入100倍稀釋的FITC-兔抗豬IgG,置于濕盒中,使其在37℃作用45 min,然后清洗3次,5 min/次,清洗后置于室溫自然晾干,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
1.2.1.7序列分析
把PRRSV陽性的病料及分離毒株的Nsp2片段和ORF5全基因序列進行擴增測序,然后與GenBank中的PRRSV序列進行比較并制作基因序列進化樹。
1.3 PRRSV LJ株免疫原性試驗
1.3.1試驗分組及試驗方案
選取3~4周齡PRRSV抗體陰性仔豬25頭,隨機分成5組,5頭/組,A、B、C、D組分別免疫2mL病毒含量為107.0TCIDso、106.OTCID50、105.0TCIDso和104.0TCIDso的滅活苗免疫,E組為空白對照組,免疫經(jīng)過乳化的DMEM培養(yǎng)基2mL,所以免疫均采用頸部肌肉注射。于免疫后1、2、
3、4周分別采血,用ELISA方法測定藍耳抗體水平。
1.3.2攻毒方案
在免疫28d后,各組豬只頸部肌肉注射3mL PRRSV LJ株強毒(105TClD50/mL),攻毒后第二天開始逐日測體溫,并觀察記錄臨床表現(xiàn),所有豬只在攻毒前及攻毒后3周進行稱重,在攻毒后的1d、2d、3d、5d、7d、14d、21d進行采血檢測PRRSV。28d時所有豬只進行撲殺,采集心臟、扁桃體、淋巴結(jié)、脾臟、肺臟及腎臟,檢測組織中的PRRSV。
2結(jié)果
2.1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病毒分離
將處理好的病料按3%接種于長滿單層的Marc-145細胞,置于37℃進行培養(yǎng),接種后3~4d,在顯微鏡下可觀察到以圓縮、聚集、脫落為特征細胞病變(圖1)。
對Marc-145細胞第3代病毒培養(yǎng)液進行RT-PCR擴增,得到2條大小分別為640 bD和796bp擴增條帶,經(jīng)對比得知,此條帶大小與目的片段大小一致(見圖2)。
2.2 PRRSV分離株的IFA鑒定
對Marc-145細胞第3代病毒培養(yǎng)液進行間接免疫熒光檢測,可以觀察到接種病毒的細胞出現(xiàn)特異性綠色熒光,未接種病毒的細胞未見熒光(見圖3)。
2.3序列分析
通過進化樹分析得知分離病毒LJ株與2006年分離的高致病性藍耳病毒株的序列遺傳關(guān)系較近。
2.4免疫原性結(jié)果
2.4.1免疫不同病毒含量滅活疫苗后的抗體檢測
將所有實驗豬按照上述方法采血,進行抗體檢測,OD值>0.42可判為陽性,OD值<0.38可判為陰性,0.38 2.4.2攻毒后臨床和體溫觀察 攻毒后3d開始,A、B、C組體溫正常。而D組與E組則出現(xiàn)體溫明顯升高,體溫都在40.5℃以上,并且體溫升高持續(xù)時間較長(圖4)。 攻毒后D組與E組仔豬出現(xiàn)呼吸困難,咳喘,耳尖發(fā)紺,體溫升高,而A、B、C組未出現(xiàn)明顯的臨床癥狀。 2.4.3攻毒后病毒血癥情況 采集仔豬攻毒前、攻毒后1d、2d、3d、5d、7d、14d、21d、28d的血液,提取病毒核酸,檢測血液中的PRRSV。結(jié)果見表3,從結(jié)果可以看出A組僅有1頭豬在攻毒后第2d的血液中檢測到PRRSV,但在14d后,血液中檢測不到PRRSV;而其它組的豬幾乎全部能檢測到PRRSV,并且部分豬的病毒血癥一直持續(xù)到28d,由此可見免疫該疫苗能減少豬的病毒血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縮短病毒血癥的時間,抵抗病毒的增值。 2.4.4不同組織中PRRSV檢測結(jié)果 攻毒后28d時所有豬只進行撲殺,采集心臟、扁桃體、淋巴結(jié)、脾臟、肺臟及腎臟,檢測組織中的PRRSV結(jié)果(表4),顯示:D組和E組所有豬的組織中都有PRRSV存在,C組和B組各2頭豬從淋巴結(jié)和脾臟檢測到PRRSV,但在腦組織和腎臟組織中未檢測到PRRSV,表明A、B、C組疫苗免疫后能有效降低豬體的帶毒。 4結(jié)論 本研究利用本實驗室從臨床發(fā)病豬組織分離鑒定的滴度較高的PRRSV LJ株。在本動物豬上進行了該毒株的免疫原性試驗,結(jié)果表明,使用該疫苗能提供堅實的保護,為我國藍耳病的防控提供有效的措施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