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曦
(山西大同大學 外國語學院,大同 山西 037009)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際成為一個普遍現象,“由于各國文化背景、 認知模式、 價值觀、 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都有很大差異”[1],交際者需要適應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要,掌握語言使用和社會交際的技巧,在多元語言和文化語境中進行有效溝通。所以,外語學習不能停留在傳統(tǒng)的英語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習得層面,而應加強語用知識的輸入,提高語言交際能力。語用知識可以分為“一般語用信息、 元語言、 元語用信息、 言語行為、 文化知識以及如何學習語用知識的信息”[2]。本研究主要從元語用信息、 語義場理論和會話含義理論三方面分析語用知識的語用功能。元語用信息以元語用標識語為例,包括施為性話語和模糊限制語,研究交際者根據語境理解話語如何被注釋性地表達以及使用言語行為的策略; 語義場理論研究如何通過詞匯的組合和聚合關系把握語篇的話題發(fā)展脈絡; 會話含義理論研究如何在社會交際環(huán)境中恰當地使用語言的技能。三個層次的研究涵蓋語篇規(guī)約意義、 言語行為、 會話策略,意圖完善英語語用知識體系,使交際者在跨文化交際中避免語用失誤,恰當地傳達交際意圖,實現交際目的。
作為一門語言學的分支學科,語用學在國際范圍內的興起大約在20世紀的70年代。1967年,格萊斯在《邏輯與會話》一文中詳細論述了違反合作原則而產生的不同會話含義,并對違反每一條準則可能產生的會話含義進行了分類和分析,成為語用學領域最重要的基本理論之一。1962年,奧斯汀提出了言語行為理論,“從語言使用的社會功能層面對語言的‘社會性’做了詳細論述”[3]。后來,美國哲學家賽爾在奧斯汀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以言行事理論。利奇在1983年提出“禮貌原則及其次準則對前者進行補充”[4]。1986年斯泊波和威爾遜提出了以認知理論為基礎的關聯原則,到1991年列文森提出了新格萊斯語用機制,進一步從交際雙方的角度拓展語用原則的范圍。
國內語用學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胡壯麟教授在《國外語言學》雜志發(fā)表了《語用學》一文,比較全面地介紹了語用學的發(fā)展過程和主要內容。隨后,外語界的學者根據國外研究現狀,先后出版了一些概論性著作,主要有何自然的《語用學概論》,何兆熊的《語用學概要》。何自然、 張巨文[5]以語用學方法論為框架,從語用行事、 語用推理、 語用文化、 語用語境和語用效能等方面系統(tǒng)研究了如何把語用學理論和語言教學相結合,從外部交際策略來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目前,中國語用學的發(fā)展已不局限于言語行為、 會話含義等傳統(tǒng)議題,出現了多學科性和研究的交叉性、 融合性,研究視角涉及語言與社會、 語用學和認知語言學、 語言學與外語學習及教學等。研究課題的學科交叉成為語用學研究的一個顯著特征。
在言語交際中有一類體現說話人交際意圖的指示性話語,“它們往往借助語言本身表示他們的所指范圍,即人們可以借助自然語言指稱或描寫語言本身”[6]。這些話語具有一定的指示性,體現了說話人的一種元語用意識或語言使用的反射性,這種語言用法就叫元語用現象。元語用現象體現了人們的元語用意識。元語用意識在交際活動中會不同程度地指導人們語言選擇的過程,即人們會主觀地權衡什么樣的語言形式是符合語境和交際目的的需要,并在做出語言選擇之前不斷地協商和調節(jié)語言意義,完成交際任務。[7]可見,元語用意識也制約和影響著人們的元交際能力。元語用意識的建立對交際者習得語言文化規(guī)約和語用策略有積極的影響。元語用意識幫助交際者借助自然語言對目標語言或目標信息進行解釋,利用自然語言的反射性對目標語言的理解和意義生成進行指導和調控,使其準確把握目標語言的交際意圖。
如何培養(yǎng)元語用意識,首先要掌握體現元語用意識的指示性詞匯或結構。英語中能夠體現交際者元語用意識的語言痕跡叫元語用標識語。本次研究主要圍繞施為動詞標識語和模糊限制語而展開。
2.1.1 施為性話語的語用行事功能
奧斯丁把言語分為陳述句和施為句?!笆榫渲附浑H者說出該話語就在實施特定的言語行為,它包括顯性、 隱性和內嵌施為句?!盵8]125-144陳述句和施為句體現了言有所述和言有所為的區(qū)別,也體現了邏輯語義和以言行事的區(qū)別。施為句是一類特殊的陳述句,滿足了在不同的語境條件下,交際雙方用語言做事或實施具體的語言行動,即說話與行為的統(tǒng)一,是語用形式和功能的問題。施為句的語用功能體現在: 交際者通過學習特定的施為性標識語,結合語用環(huán)境、 交際行為的互動性和磋商性等條件來實現以言行事的語用功能。
例1I hereby inform you that you are fired.
例2You are fired.
例3I regret to inform you that you are fired.
例4I was requested to inform you that you are fired.
以上四個施為句體現的邏輯語義和命題內容基本一樣,但所處的交際情境不同,使用的施為標識語不同,因此實施了不同的言語效果。例1是顯性施為句,此種施為句采用肯定的陳述句,主語為第一人稱且為主動語態(tài),謂語是一般現在時,且施為動詞可以與副詞hereby同現。此句表達了通知的言語行為,通過施為動詞“inform”既傳遞出聽話人被解雇的命題內容,又反映了說話人進行宣告的言語行為。可見,話語含義和言外之力是通過言語行為融合在一起。例2是隱性施為句,此句明顯沒有施為動詞,但同樣達到了言有所為的施為效果。結合語用環(huán)境和交際的互動性可以進行推斷,以此來判定說話人是在進行通知的言語行為,還是想對聽話人進行警告。內嵌施為句分為兩類: 一類由意愿動詞,如: regret, wish, please等作為主句動詞; 另一類: 某些結構后接的不定式如果是施為動詞,施為句的功能仍然存在。例3屬于內嵌施為句的第一類,此種施為句的施為動詞不充當主要動詞,但以言行事的功能沒有喪失。而“regret” 一詞既是主句動詞,又屬于意愿動詞。所以,此類施為句同樣實現了以言行事的言語功能,只是意愿動詞更能體現說話人的情感色彩。例4屬于第二種內嵌施為句,雖然“inform”不是主要動詞,但此句仍然表達了直接的言語行為,“was requested to”既完成了通告的言語行為,又暗示了聽話人開除他并非出自對方的本意,成功實施了以言行事、 以言取效的行事功能。
施為句作為一種元語用標識語,使交際者在跨文化交際中通過施為動詞等表意標記來判斷交際者對言之所述進行的調控,從而達到言有行為的語用效度。另外,把語言的自然意義和語用意義相結合,使語言表達更能符合語境的要求,使自身表意更加明晰,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有效性。
2.1.2 模糊限制語的語篇規(guī)約功能
模糊限制語屬于模糊語言的一個分支,是使用最廣泛、 最普遍的一類模糊語言。這個概念最早由美國生成語義學者拉科夫提出,模糊限制語的研究從語義學的角度逐漸轉向語言學、 語用學和跨文化交際等領域?;谀:拗普Z在多領域的應用價值和語用價值,在口語交際中引入模糊限制語的概念,對于交際者建立語用意識,把握語篇的文體風格和修辭手法,以及提高語言表達的準確性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模糊限制語從是否會改變命題內容和原話含義方面可分為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和緩和型模糊限制語?!盵9]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可以根據語境改變命題的真值條件,或針對實際情況對原話進行模糊限制,屬于語義范疇。變動型模糊限制語又分為程度變動語和范圍變動語,前者側重于對原話意義進行某種程度的修正,可以使沒有十足把握的話語表達得更得體,體現了語言的含蓄委婉。常用的程度變動語有a little,almost,kind of,sort of,more or less,to some extent,rather,pretty 和 a little bit等。范圍變動語可以限制話題的范圍,說話人用這類模糊限制語可以限定交際范圍,體現說話人對話語命題的認識屬性。范圍變動語通常包括approximately,generally speaking,in general,by and large,on the whole,between……and……等。
例5His monthly pay is almost 2 500 RMB.
His monthly pay is more or less 2 500.
His monthly pay is totally 2 500.
例6The price of TV set has approximately constant these days.
例5中的三個句子看起來命題內容似乎差不多,都圍繞他的月薪問題展開。但由于使用了不同的程度變動語,使得三個句子的語義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第一句用了“almost”,體現了說話人對他的收入不是很肯定,但是“幾乎有2 500元”與實際情況基本相符,避免了過于武斷的言論,也遵守了禮貌原則; 第二句用了“more or less”,這個模糊成分更削弱了說話人對他的收入情況的把握程度,有意避免了因談論他人收入這類敏感問題所承擔的責任,所以是“大約2 500元左右”; 第三句用了“totally”,這個限制語可以表明說話人對話語內容的把握程度,即“他的收入總共是2500元”,聽起來更加真實可信。
例6體現了范圍變動語對命題含義的限制作用,此句強調這段時間電視的價格似乎很穩(wěn)定?!癱onstant”一詞是一個精確概念,前面由模糊限制副詞“approximately”限定,進一步強調了價格的穩(wěn)定程度,體現了說話人對價格的把握性。
另一類模糊限制語是緩和型模糊限制語(shields),此類限制語屬于語用范疇,他不會改變命題的真值條件,只是讓話語的語氣趨向于緩和。這類限制語又分為直接緩和語和間接緩和語。直接緩和語(plausibility shields)的作用是表明說話人的主觀態(tài)度,通常是一些含有第一人稱代詞(包含單復數)的結構,例如: as far as I know, as far as I can say, I believe, I think, I wonder 等; 間接緩和語(attribution shields) 是一些非人稱的結構或第三人稱結構,如: according to, it is said that, as is known that, it seems, there is a probability that……等。此類緩和語傾向于將說話人排除在話題外,通過客觀性的表達削弱了說話人的主觀意識,保全了說話人的面子。
例7As far as I know that your grade is good.
例8It is said that your grade is good.
例7和例8 兩個句子的命題內容基本一致,但交際意圖明顯不同。例7 用了“as far as I know”這個直接緩和語,體現出說話人對話題的主觀猜測,但同時又緩和了說話的語氣,表明他的意見僅供參考。至于他是復述了老師的原話,還是交談雙方都知道老師的評分規(guī)則,并且其中包括“good”這一等級,這要根據具體的語境和說話人的交際意圖而定了。例8中出現了間接緩和語“it is said that”這個限制結構,這就和例7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顯然說話人在刻意避免自身所承擔的責任,他只是引用了別人的觀點,這就形成一種“作者缺席”的效果,使得話語的客觀性、 真實性更強。
可見,模糊限制語是一種重要的元語用標識語,在口語和寫作中引入模糊限制語的語用規(guī)則,有助于交際者判斷模糊限制語對話語生成和語義表達的限制作用,保證交際的高效得體,遵守語篇的規(guī)約性和客觀性。因此,掌握用模糊限制語對交際內容進行修正,可以不斷提高學生的語用意識、 文化意識和篇章意識。
詞匯是語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在語言學習中發(fā)揮者重要作用,可以說詞匯教育是英語教育各個階段的基礎和核心。目前,語義場理論已被證明是一種有效的詞匯學習方法。語義場理論體現了語言學由研究單個詞義的變化轉向研究詞匯與詞匯之間語義關系的過程,它揭示了詞匯系統(tǒng)的本質,剖析了詞匯的組合和聚合關系,為英語詞匯學習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
語義場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特里爾,他指出在一個語義場范圍內,所有詞匯在語義上都會產生聯系,每個詞的意義取決于這個語義場內與之相鄰的諸詞的意義。離開這個場,每個詞的意義是不能確定的。因此,培養(yǎng)詞匯的語用能力應從宏觀角度把握詞義之間的關聯性,通過比較、 分析詞與詞之間的語義聯系,從而達到理解語篇結構和交際意圖的目的。
詞匯的語義場可以分為聚合關系和組合關系兩大類。戚雨村對語義的聚合關系和組合關系給出的定義為: “詞義的聚合關系指在語言系統(tǒng)中,各個語義成分在對立的基礎上形成的關系,即詞與它同類詞之間的類聚關系?!盵10]詞義的聚合關系包括上下義關系,部分整體關系,反義關系、 同義關系等。詞義的組合關系指在語流中各個語義成分通過前后連接而形成的關系,是不同關系成分的結合關系,這種關系首先表現為詞與詞的搭配關系。
例9A: Have you made your reservation, single or double room?
B: Yes, I’ve booked a room on the third floor, I hope you can make all the facilities available as soon as possible, including the furniture, air conditioner, dishwater, bathroom.
例9體現了在同一語義場內,詞匯之間體現出的層級性。通常概括能力強的詞,層級性越高,所處的位置也越高。例如,上義詞就是在場中表示總概念的詞,而其它詞的詞義受上義詞的制約。例如,“room”就是對話中的上義詞,它的下義詞是“single room”和“double room”,后出現的上義詞保證了交際話題圍繞預定房間而展開。從篇章結構看,上義詞可以引出交際話題,下義詞可以對話題進行具體說明,使語篇語義連貫。此外,同一語段中也會出現多個語義場,對話中的“reservation”和“book”就屬于聚合關系中的同義關系,都表達了預定的含義,詞匯的同義關系體現出語言形式的多樣性,也表明對話中語言形式的銜接性。
例9中還出現了組合關系的語義場。例如,reservation引出交際的中心話題是預訂房間,之后出現的room, air conditioner, dishwater, bathroom和balcony等詞都和reservation構成了組合搭配關系,體現出一種跨句際的語義銜接,既保證交際內容圍繞同一語境而展開,又體現出這一類詞在語篇中的習慣性共現趨勢。另外,room一詞和之后的air conditioner, dishwater, bathroom和balcony又構成了整體和部分的關系。所以,詞匯的語義場不局限在句子范圍內,可以顯現出跨句級、 跨段落的層級性。不同類型的語義場可能同時出現在一個語段之內,共同起到話題索引的作用,體現出交際語義發(fā)展的銜接性。
因此,把語義場的概念引入到閱讀和寫作學習中,有助于交際者從宏觀角度把握語篇的話題結構,通過詞項的語義場推測上下文之間交際話題的發(fā)展脈絡,以及每個詞在特定語境中所蘊含的真正意義,提高交際者對遣詞造句的準確性。
根據格萊斯的會話含義理論,話語的意義除了字面意義之外,還包括存在于語境之下的隱含意義,即語用含義或會話含義。研究會話含義為研究語用策略提供了重要的功能解釋,學習者應結合語境理解話語的交際意義,推導出話語的弦外之音。
會話含義可分為一般會話含義和特殊會話含義。一般會話含義指在遵守語用原則的情況下,不需要特殊的語境知識就可以推導出的含意; 特殊會話含義是說話人明示或故意地違反了語用原則,需要特殊語境知識才能推導出的含義。違反語用原則所產生的會話含義,排除模糊和歧義的可能性,則體現了說話人的特殊交際意圖,是具有語用價值的語言現象。格賴斯指出,如果說話人有意違反語用原則,目的不是讓交際中斷,而是另有企圖,而有意的違反又能讓聽話人所接受,并默認聽話人做不同的理解,這就體現了交際者運用語言的策略和技巧。交際者在閱讀和會話中經常遇到一些字面和邏輯上沒有關聯的句子,但從語用的角度看卻是可接受的。這種特殊的會話含義如何被說話人用作語用策略來達到言語交際的目的,格萊斯的會話含義理論對于語用策略的解釋和操作具有較高的操作性。掌握特殊會話含義產生的條件,對于幫助交際者理解存在特殊含義的語言現象,從語用策略和會話含義層面推導出話語的真正含義具有積極作用。
例10Suppose that A and B are talking about a mutual friend C, who is now working in a bank. A asks B how C is getting on with his job, and B replies, oh quite well, I think; he likes his colleagues, and he hasn’t been to prison yet.
例10就是違反了語用原則中的關聯準則的典型例子。這從B的回答很明顯地反映出來,B所說的內容似乎和A的問題語義上毫無關聯。實際上,B的話語意義是遠遠大于其話語的字面含義的。
從會話含義的角度分析: B的話暗示了C可能屬于容易受金錢誘惑而利用職務之便為自己謀利的人,或者他曾經做過類似的事情。B先說C干的很好,和同事相處融洽,又說C目前還沒有進監(jiān)獄,這兩點看起來完全是自相矛盾的。B的話前后缺乏關聯性,與A的話語意圖也不一致,同時也違反了質的準則第一條“不要說你認為是虛假的話”。因為,沒有進監(jiān)獄并不是我們評價銀行職員工作表現的正常標準,除非A能推斷出B的話語中的預設意義——即在B的觀念中,對于C目前為止能夠避免犯罪是一種明顯的進步,而這一預設意義A是共知的,這樣B的話語就體現了他實質上是遵循了語用原則的,B的會話含義是連貫的。
從語用策略的角度分析: “沒有進監(jiān)獄”被B用來作為評價C工作表現的標準,體現了B 特殊的交際策略: B故意地違反了語用原則,通過貌似沒有語義關聯的話語,向A暗示了其對C的評價,即C是品行不端和缺乏職業(yè)道德的人。另外,語用策略的使用要和當時的交際語境相聯系,當時他們周圍可能有C的朋友在場,B不便明示A他的真正意圖。而且B有把握A是共知C的背景的,因此才能用違反語用原則實現自身的交際意圖。
可見,言語交際應該辯證地使用交際策略和語用原則,為了實現交際意圖,人們既可以為了合作而嚴格實行語用原則,也可以出于合作而有意識地背離這些原則。[11]利用會話含義的隱蔽性是實現交際策略的基礎。交際者應系統(tǒng)學習語用原則和交際策略,通過語用策略指導語言形式的選擇,根據交際語境決定直接性語言和間接性語言的使用。會話含義理論可以幫助交際者在交際過程中使用間接言語方式,即會話含義作為交際手段和技巧來完成交際任務,使其既能結合語境推導說話人的語用含義,又能運用語用策略合理地表達會話含義。
把語用學理論和英語語言學習相結合,是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交際者的語用意識和提高語用水平。施為性話語的語用功能在于提高交際者言語交際的語用效能,不光以言行事,還要以言取效; 模糊限制語可以幫助交際者結合語境來對會話含義進行修正,提高交際和寫作的準確性; 語義場理論有助于培養(yǎng)交際者的詞匯語用意識,提高對詞匯的認知能力和構建詞匯語義連貫的能力; 會話含義理論為語用策略的實施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操作模式,有助于交際者結合交際語境合理使用語用策略,運用會話含義合理表達交際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