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美鳳,趙海燕*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三林康德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上海 200124)
近年來,雖然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是隨之而來的疾病種類也越來越多,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心臟神經官能癥作為一種心臟類疾病,若不能得到及時治療,將對患者的生活、工作均造成極大的影響,甚至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當前,臨床上常采取西醫(yī)與中醫(yī)結合的方式治療該病癥,其治療效果較為客觀,且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對心臟神經官能癥的研究越來越深入,相關的治療措施也得到不斷的改進與完善。基于此,筆者現對心臟神經官能癥及其治療展開以下綜述。
心臟神經官能癥是一種以心血管系統疾病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綜合征。該病癥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心悸、氣短、心前區(qū)疼痛、呼吸困難、焦慮等等,這些癥狀與器質性心臟病的臨床癥狀存在很大的相似之處,但是對相關指標進行檢查時卻不存在異常情況?,F代醫(yī)學表示,該病癥是由于患者情緒、心理、精神等受到刺激的情況下,其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以及興奮功能出現阻礙,從而對植物神經的調節(jié)不合理,致使心血管系統出現紊亂、腳桿神經張力異常增大而出現的病癥。中醫(yī)學中則結合該病癥的主要臨床表現,將其歸屬在“郁證”、“胸痹心痛”、“怔忡”等病癥中。
辨證論治是中醫(yī)學最突出的治療特征與方法,對于心臟神經官能癥的治療,中醫(yī)學上主要有以下幾種辨證論治法:(1)心脈痹阻型的表現與用藥。出現心悸、氣短、胸脅刺痛、納差等癥狀,從患者舌部可觀察到顏色暗紫或存在瘀斑的情況,脈搏表現為緊澀。則常使用干草6 g,白術、桃仁、丹參、柴胡、牛膝、茯苓、延胡索、郁金等、紅花等各15 g,黃芪、赤芍等各20 g。將這些中藥材進行煎煮后口服,每日使用1劑,分2次服用。(2)心失所養(yǎng)型的表現與用藥。主要為心悸、氣短、食量很小、腹脹、失眠、乏力等癥狀,在中藥方劑上則選擇黨參與白芍各20 g,柴胡、郁金、當歸、白術各15 g,酸棗仁與遠志各10 g,干草6 g,煎煮服用,服用方法與心脈痹阻型相同。(3)痰火擾心型的表現與用藥。主要有腹脹、驚悸不安、陣發(fā)性心悸、胸悶、氣短納差,舌苔呈現白色或黃膩色,脈象表現為弦滑,所使用的中藥方劑為清半夏、竹若、陳皮、薄荷等各10 g,茯苓、白術、當歸等各15 g,干草與黃連各6 g,方劑服用方式與前兩種癥型相同。在董玉福、姚璠的研究文獻中,治療組的25例患者采取了辯證分型加減藥物治療,而對照組則使用西藥治療,治療結果反應,治療組的臨床癥狀改善效果以及獲得改善的持續(xù)時間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1]。這也說明在心臟神經官能癥的臨床治療中,中藥治療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中醫(yī)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除了使用藥物治療外,也經常采用針灸方式,其治療效果也比較顯著。臨床上很多研究在給予患者西藥治療的同時進行了穴位針灸,獲得的治療效果也很可觀。
對于心臟神經官能癥,西醫(yī)上常采取藥物治療的方式,其中常用的藥物有阿普唑侖、谷維素、維生素B1、鹽酸帕羅西汀、酒石酸美托洛爾等。在張進的研究文獻中,常規(guī)組的80例患者進使用西醫(yī)藥進行治療,其治療有效率達到86.3%,雖然不及采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研究組97.5%,但也可看出西醫(yī)藥治療對心臟神經官能癥具有不錯的治療效果[2]。
施海娟、張慧兩人的研究文獻中[3],對照組的30例患者僅采取倍他樂克、谷維素等藥物治療,而治療組的30例患者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穴位貼敷、耳穴埋籽等治療,治療結果表示,治療組進行護理后的焦慮、抑郁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且治療組的治療效果也更加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所以認為心理護理、穴位貼敷、耳穴埋籽護理措施對心臟神經官能癥具有明顯的改善效果。此外,在劉靜萍的研究文獻中,提到心理暗示法輔助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其認為通過心理暗示與藥物治療相結合,對患者的精神、情緒、思想等產生影響,直接或間接地告知患者某種治療手段可以實現的治療效果,從而減輕患者心理因素對疾病的影響,促進臨床治療效果的提高。
心臟神經官能癥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疾病,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均帶來極大的影響。就當前的臨床治療措施來看,中西醫(yī)以及相關的護理措施同時開展,對患者病癥的治療效果會比單一的治療方法更加顯著。因此,筆者建議,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醫(yī)院應優(yōu)先選擇綜合治療措施,為患者的病情改善提供最佳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