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娜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強直性脊柱炎指的是患者的脊柱附著點、骶髂關節(jié)及中軸骨骼受到炎癥影響,導致椎間盤纖維環(huán)及脊柱附近的結締組織出現纖維化及骨化情況,逐漸發(fā)展顯現為關節(jié)強直病變特征[1],本實驗研究就銀質針配合補腎強督治僂湯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
選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我院風濕免疫科收治的強直性脊柱炎的患者68例作為研究對象,應用電腦隨機的方式將其均分為兩組,各34例,其中,實驗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18~48歲,平均年齡(31.45±2.63)歲;對照組男18例,女16例,年齡19~50歲,平均年齡(31.62±2.8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僅應用銀質針進行針灸治療,首先,必須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以降低進針過程中對患者皮膚產生的疼痛影響,降低艾柱燃燒對患者皮膚造成的灼傷感。其次,對患者進行針刺,根據針刺部位的不同,合理對銀針的型號進行調整,并根據患者的疼痛部位,至今進針至肌膜附著深層骨面位置。再次,在針刺完成后,于銀針針柄部位安插2厘米長的艾柱,并點燃。最后,待所有艾柱燃燒完成,對燃燒的灰燼進行祛除,取出銀質針。對所有患者進行2~4次的治療,治療周期以7~10天進行一次為宜。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方式的基礎上,聯合應用補腎強督治僂湯進行干預,主要以15 g牛膝、30 g薏苡仁、15 g獨活、15 g防風、10 g干姜、15 g桂枝、10 g鹿角霜、15 g白芍、15 g生地黃、20 g續(xù)斷、15 g補骨脂、10 g當歸、5 g蜜麻黃、15 g羌活、15 g知母、15 g熟附子、15 g土鱉蟲、30 g狗脊、15 g赤芍、15 g熟地黃、30 g杜仲及20 g骨碎補聯合入藥,采用清水煎制,每日一劑藥物,每天于早晚分兩次服用[2]。
分析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顯效的評價標準為經治療后,患者腰部疼痛、關節(jié)脹痛及壓痛情況消失,活動能力恢復正常;有效的評價標準為經治療后,患者腰部疼痛、關節(jié)脹痛及壓痛情況好轉,活動能力有所恢復;無效的評價標準為經治療后,患者腰部疼痛、關節(jié)脹痛及壓痛情況未見變化甚至嚴重,活動受到影響。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研究,實驗組治療顯效的患者數量為18例,有效的患者數量為15例,無效的患者數量為1例,治療總有效患者數量為33例,總有效率為97.06%,對照組治療顯效的患者數量為11例,有效的患者數量為14例,無效的患者數量為9例,治療總有效患者數量為25例,總有效率為73.5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7.503,P=0.006<0.05)。
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大都會出現嚴重的腰部、背部疼痛病癥,脊柱畸形,腰背部僵硬,嚴重時甚至累及患者的神經系統(tǒng)及循環(huán)系統(tǒng),所以必須及時采取措施對患者病癥進行干預,采用銀質針對患者病癥干預,能夠利用直徑為1~1.1 mm的白銀合金針對患者病癥進行干預,通過肌肉逐漸進針至骨膜位置,解痙作用顯著,且由于銀質針導熱性較強,其在食用過程中能夠更好的傳導熱量至深層受損組織位置,通過熱效應刺激局部血管,使血管擴張,提升血液循環(huán)速度,以消散炎性物質,恢復局部組織正常的氧供量及營養(yǎng)供應,改善銀針穿刺影響血液循環(huán)的情況出現。補腎強督治僂湯在治療患者病癥過程中,能夠采用地黃補血生津,養(yǎng)腎滋陰,通過桂枝溫經通絡,通過白芍止痛散瘀,通過防風祛風解表,通過當歸補氣益血,通過赤芍活血化瘀,將各種中藥材聯合,有利于行氣止痛,活血化瘀,調理陰陽,調和氣血,通絡督脈[3],舒活經絡,固本培元。研究表明,實驗組治療的總有效率97.06%顯著高于對照組73.5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銀質針配合補腎強督治僂湯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效果顯著,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