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居易的陶罐筆記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筆記本是一個個陶罐。他平時寫詩,寫罷后裝進陶罐里,一罐裝滿,再另取一新罐。為方便以后查找,他還在陶罐上貼上標簽,分別存放在木架上,經(jīng)年累月,積少成多,陶罐里的詩稿經(jīng)過不斷的修改加工、編輯整理,便匯成了《白氏長慶集》。
二、梅堯臣的布袋筆記
詩人梅堯臣騎馬郊游時,常在背上背一條古色古香的布袋,看到沿途的風光景物,他一邊觀察一邊思索,隨時隨地地記錄、賦詩,寫成后便投入布袋中,回家后再苦吟推敲,寫成了一首首優(yōu)美的詩歌,無怪人們稱贊他“滿腹珠璣,實乃血汗凝成”。
三、龔自珍的竹簏筆記
龔自珍用一個竹簏來儲存自己的詩作,這就是他的“竹簏筆記”。公元1839年,詩人辭官回到故鄉(xiāng)杭州,在南方逗留一段時間后又返回北方,歷時8個月,行程9000公里。旅途中,他每有詩作便寫在紙上投入竹簏中。旅行結束后,他打開竹簏,整理詩作,共315首,這就是在我國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己亥雜詩》。
四、艾蕪的膝蓋筆記
當代作家艾蕪因家境貧苦,20歲時就背井離鄉(xiāng),到處漂泊,還到過異國緬甸。盡管生活艱難,但他還是頑強地堅持寫作。有趣的是,他常將墨水瓶用細麻繩拴住掛在自己的脖子上,把紙片鋪在膝蓋上孜孜不倦地寫他的“膝蓋筆記”,山光水色,風土人情,都一一記錄其中。后來,他用這些“膝蓋筆記”中的素材,寫成了震驚文壇的《南行記》。
五、列夫·托爾斯泰的觀察筆記
列夫·托爾斯泰身邊常帶著個筆記本,他說:“身邊永遠要帶著鉛筆和筆記本,讀書和談話時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話語都把它記下來?!?864年,托爾斯泰開始創(chuàng)作《戰(zhàn)爭與和平》。有一天,他的小姨子到他家里做客,托爾斯泰一邊對她進行觀察,一邊不斷地寫筆記,小姨子感到疑惑,便問道:“你在本子上記些什么呀?”托爾斯泰回答說:“記的是你呀!”小姨子不解地又問:“我有什么可記的呀?”托爾斯泰說:“這就是我的事了,真實總是有趣的?!焙髞?,托爾斯泰就把他小姨子的形象寫進《戰(zhàn)爭與和平》一書中去了。
六、契訶夫的卡片筆記
契訶夫開始是學醫(yī)的。他曾說過:“如果我是醫(yī)生,那我就需要病人和醫(yī)院;如果我是文學家,那就要生活在人民中間。”他非常重視從生活中汲取營養(yǎng),積累創(chuàng)作素材。1890年,契訶夫到流放犯人的庫頁島進行調查,用卡片記錄了大約一萬個流放犯和移民的生活狀況。有一次,他對一位青年作家說:“我用筆記下我的一切見解和印象。其中還沒有利用的材料,足夠我寫五年?!?/p>
七、果戈理的“萬寶”筆記
果戈理是有名的“筆記迷”。他有一本厚達490頁的大型記事簿,名為“萬寶全書”,實際上是搜集創(chuàng)作素材的筆記本,里面有天文地理、風土人情、趣聞軼事等,內容極為豐富。出門時,他常帶個袖珍筆記本。有一次,他請朋友到飯店吃飯,發(fā)現(xiàn)一份很有意思的菜單,掏出筆記本就抄,上菜后他還在抄,把朋友忘得一干二凈。朋友生氣地對他說:“你是請我來吃飯,還是請我來陪你抄菜單?”說罷離開了飯店。后來,果戈理把這份菜單巧妙地用到一篇小說里,使小說增加了濃厚的生活氣息,那位朋友讀后十分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