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習兵
摘要:溪山鉛鋅多金屬礦區(qū)區(qū)域上位于贛閩隆起區(qū)和粵桂湘贛褶皺帶的接界處,經歷加里東一印支一燕山一喜山構造階段。以北北東向和北東向斷層為主,是主要的控巖控礦構造。上泥盆統(tǒng)一下石炭統(tǒng)帽子峰組第一巖性段與第二巖性段過渡帶為賦礦地層。礦(化)體屬次生風化淋積型,找礦標志明顯,具有一定的找礦遠景,研究結果對以后的地質勘查具有很重要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廣東省;溪山鉛鋅多金屬礦;地質特征;找礦標志
1.地層
勘查區(qū)出露地層主要為上泥盆一下石炭統(tǒng)帽子峰組(D3C1m)、上三疊統(tǒng)艮口群(T3G)、下白堊統(tǒng)合水組(K1h)和第四系(Q)。經鉆孔ZK8-2揭露,上泥盆一下石炭統(tǒng)帽子峰組( D3C1m)下部為上泥盆統(tǒng)天子嶺組(D3t)。
1.1上泥盆統(tǒng)天子嶺組(D3t)
經鉆孔ZK8-2揭露(勘查區(qū)內地表未見出露),在帽子峰組地層底部為淺灰色夾泥屑角礫鈣質粉砂巖、含方解石變質石英細砂巖,裂隙中多見淺肉紅色方解石脈,對比區(qū)域地質資料,該段地層暫劃歸為天子嶺組地層。鉆孔中與上覆帽子峰組(D3C1m)斷層接觸。
1.2上泥盆一下石炭統(tǒng)帽子峰組(D3C1m)
分布于勘查區(qū)中部。地層總體傾向北西,呈北東一南西方向展布,傾角一般30°- 60°。按其巖性組合特征可分為兩個巖性段:
(1)第一巖性段(D3CirTil)。出露于勘查區(qū)中部,呈北東一南西向展布,總體傾向北西,傾角一般30°-50°,局部受構造影響傾角大于60°。上部以深灰色一灰黑色頁巖、炭質頁巖為主,間夾少量細砂巖、粉砂巖。中下部為頁巖夾含炭質粉晶灰?guī)r為主。
(2)第二巖性段(D3C1m2)。出露于勘查區(qū)東西兩側,呈北東南一西向展布,總體傾向北西,傾角一般30°-60°。巖性以灰白色頁巖,淺黃、白色細砂巖、粉砂巖為主。
1.3上三疊統(tǒng)艮口群(T3G)
出露于勘查區(qū)南部東水林場一帶,總體走向呈北西一南東向,傾向南西,傾角一般30°-70°。不整合于帽子峰組之上。底部為灰色一淺灰色礫巖、石英砂巖、粉砂巖,中上部為灰色一灰黑色粉砂巖、頁巖、炭質頁巖。
1.4下白堊統(tǒng)合水組(K1h)
呈北東向條帶狀分布于勘查區(qū)北西部下顏東側,總體走向近東西向,傾向北,傾角一般30°-60°,不整合于帽子峰組之上。巖性為紫紅色、棕紅色砂巖、含礫砂巖、夾粉砂巖、泥巖。
2.構造
2.1褶皺構造
勘查區(qū)在區(qū)域上屬雙門頂一白馬筆背斜,背斜軸向近南北,開闊對稱,兩翼地層傾角40°-60°,核部在雙門頂一白馬筆一帶出露泥盆系老虎坳組地層,兩翼依次為天子嶺、帽子峰組地層。南至白馬筆山后為侏羅系地層所覆蓋,北端被連平一新豐斷裂破壞。
船洞區(qū)段整體屬雙門頂一白馬筆山近南北向背斜的東翼,地層整體呈走向北東、傾向北西的單斜產出??辈閰^(qū)內牛角窩頂處近東西向分水嶺以南,地層大部分呈走向北東、傾向北西的單斜產出,分水嶺以北,表層次生褶皺較發(fā)育,形成多組軸向北東的小型表層褶皺,地層產狀變化較南面復雜。
2.2斷裂構造
勘查區(qū)斷層較發(fā)育,斷層以北北東向和北東向斷層為主,其次為近北東東向和東西向斷層。
(1)北北東一北東向斷層
F1斷層:出露于勘查區(qū)北西部豐盤茶坪一帶,走向北北東,傾向北西,初步認為斷層先逆沖推覆后斜滑,斷層切穿泥盆系和白堊系地層,其發(fā)育晚于晚白堊世。
F2斷層:出露于勘查區(qū)北西部的石灰坑,斷層走向北東,傾向南東,初步認為斜滑斷層。
F3斷層:出露于牛脛根北東側,斷層大致走向北北東,傾向北西,斷層性質不明。經工程刻槽采樣斷層破碎帶底部(下盤)采樣有>lm的鉛礦化,其品位Pb0.25%。
F4斷層:出露于勘查區(qū)中、西部牛脛根一牛角窩一帶,南西端延伸至勘查區(qū)外,呈北東一南西向展布,傾向北西,Pb品位為0.49%。在七姑段、東水林場西側,該斷層被近東西向斷層F6破壞。
F5斷層:出露于牛脛根北東側,斷層走向北東,傾向北西,傾角86°,由剝土BT1揭露控制,見破碎帶寬約5m,斷層兩側均為帽子峰組砂、頁巖,頁巖中揉皺發(fā)育。斷層破碎帶頂部見厚0.6m褐鐵礦化層,采樣分析Pb品位0.l9%。
F7斷層:出露于甲坑一帶,斷層走向北東,傾向北西,初步判斷為逆斷層。
F8斷層:出露于勘查區(qū)中部,青天坑一甲坑一帶,斷層走向北北東,傾向北西,見斷層角礫巖,采樣分析的Pb品位為0.2%。
F10斷層:出露于磨齒坑一謝屋東側一帶,硅化石英砂巖中見大量石英脈和團塊,初步認為正斷層。
F12斷層:出露于牛角窩頂東側,走向北北東,傾向北西,斷層性質不明。褐鐵礦化破碎帶撿塊采樣分析,品位Pb0.49 - 1.0%。
(2)北東東一近東西向斷層
F6斷層:出露于七姑段北側,斷層近東西向,傾向北,根據(jù)牽引構造分析,斷層為上盤上升,初步判斷為逆斷層。
F9斷層:出露于磨齒坑一帶,斷層走向北東東,傾向北西,初步判斷斷層具壓扭性。
F11斷層:出露于大坳一帶,斷層走向北東東,傾向北西,見斷層破碎帶和角礫巖,角礫巖主要由棱角狀砂巖和少量石英經鐵質、硅質膠結而成,局部形成風化淋積型褐鐵礦。
3.巖漿巖
勘查區(qū)未見侵入巖體出露,僅在地質點D007附近見一霏細巖脈產出。走向北東,傾向312°,傾角40°,推測長度240m,控制寬5.2m。巖石呈灰白色至淺灰白色,間夾有黃色、紫紅色。地表風化巖石出露,殘余霏細結構,塊狀構造,巖石主要由霏細質石英和表生粘土礦物(高嶺土)所組成。粘土礦物呈鱗片狀體,雜亂排列,為長石質礦物風化而成,有時有微量鐵質渲染,保留小片狀體(<0.1mm)假象,可能是由黑云母風化而成(1%)。石英呈霏細質,與粘土礦物摻雜分布,一般粒度
沿該巖脈上盤邊部具星點狀褐鐵礦化,上盤接觸帶具塊狀褐鐵礦化寬4m,刻槽采樣分析含Pb0.32% -0.67%,Zn0.05% _0.39%。
4.礦體特征
圈定了鉛鋅、鐵、銀多金屬礦(化)體V1、V2、V3。
(1)VI礦體:礦體賦存于泥盆統(tǒng)帽子峰組地層,灰白色、灰色砂巖(第二巖性段)與含深灰色頁巖(第一巖性段)漸變過渡帶,礦體呈層狀、似層狀,產狀與圍巖基本一致,傾向315°,傾角16°-24°。長度約170m,平均厚度12.24m,平均品位Pbl.56%,2n0.64%,伴生Ag4.46g/t,TFe43.08%。V1-2走向上無工程控制,傾斜方向有3個淺鉆工程控制,斜長約85m,平均厚度1.89m,平均品位Pbl.02%,伴生Agl.68g/t,TFe品位變化較大,8.8 - 49.0%。
(2)V2礦(化)體:礦化體受構造影響,地表反傾,V2沿走向延伸約50m,厚約4m,Pb品位僅達到邊界品位,Pb最高為0.58%;TFe僅一個樣品達到工業(yè)品位,TFe最高為42.68%。
(3)V3礦體:礦體產于北東向斷層破碎帶中,破碎帶頂?shù)装寰鶠樯罨翼搸r,礦體呈透鏡狀,長軸方向3m,短軸2m。平均品位Pb2.38%、Ag58.44g/t,Zn0.13%,TFe45.11%。
5.控礦因素及找礦標志
5.1控礦因素
主要控礦因素有地層、構造和圍巖蝕變等,他們之間既有密切的連續(xù),又有各自的獨立性,在成礦系統(tǒng)中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初步認為礦(化)體屬次生風化淋積型。
(1)地層條件。根據(jù)本次預查工作,初步認為上泥盆統(tǒng)一下石炭統(tǒng)帽子峰組第一巖性段與第二巖性段過渡帶為賦礦地層。第一巖性段,為灰黑色、深灰色頁巖、炭質頁巖、灰?guī)r、深灰一灰黑色砂巖;第二巖性段以淺色為主的灰白色頁巖、砂巖。地層產狀總體傾向315°,傾角16°-24°,礦體與圍巖產狀基本一致??辈閰^(qū)內地層受構造作用影響成礦元素在有利沉積作用下,在過渡帶的形成初步富集,后經構造改造疊改再次富集成礦。
(2)構造條件。勘查區(qū)斷層構造相對發(fā)育,以北北東向和北東向斷層為主,是主要的控巖控礦構造,對成礦元素的運移、富集起著重要的控制作用,隨著構造對地層的改造,成礦元素在有利部位次生富集成礦。因此,斷裂構造是主要控礦因素之一。
5.2找礦標志
礦區(qū)化探鉛、鋅、銀高異常區(qū),帽子峰組第一巖性段與第二巖性段過渡帶,褐鐵礦化破碎帶都是重要的找礦標志,成礦條件較好,具有一定的找礦遠景。
參考文獻:
[1]廣東省地質礦產局.廣東省區(qū)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8.
[2]董卓鋒.鐵鋪鉛鋅多金屬礦成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J].西部資源,2018(5):83-84.
[3]冼源宏,占達積.廣東省陽山縣石寨鉛鋅多金屬礦地質特征及找礦前景[J].四川地質學報,2014( S1):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