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 郭艷華
元代雖然是一個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王朝,但儒家思想一直是元代社會的主流文化思潮,并對元代文人的價值取向產生很大影響。元代文人士大夫依舊秉持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信仰。乃賢是元代詩壇的一個大家,儒家思想始終影響著乃賢詩歌的創(chuàng)作。
乃賢的詩歌在元代備受推崇,被譽為“江南三絕”之一,其作品集《金臺集》存詩210首。他的社會諷喻和詠史懷古的詩,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色彩,體現了儒家思想。本文基于乃賢的詩歌分析儒家思想對他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
一、乃賢的現實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
儒家關注社會中的人,這也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體現。儒家最高的政治追求是兼濟天下,倡導個人要擔負起平天下的社會的職責,積極入世。
首先,乃賢以旁觀者的角度敏銳觀察元末的社會,描寫了當時勞苦大眾的悲慘生活?!顿u鹽婦》反映了一家四口人中要有三人被強征充當軍役的情形:“良人賈勇身先死,白骨誰知填海水。前年大兒征饒州,饒州未復軍尚留。去年小兒攻高郵,可憐血作淮河流。”老婦的丈夫、大兒子、二兒子都在戰(zhàn)爭中犧牲了,只剩下了老婦自己一人孤苦無依。乃賢懷著對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態(tài)的同情,以悲天憫人的情懷寫出了這一情感充沛的現實主義作品。在《贈張直言南歸》中,還有“邊將多貪殘,駝羊盡膏血”的搜刮,和“租庸弊吳楚,鹺征困閩浙”的暴斂。面對貧苦的老百姓,統(tǒng)治者不是幫助和扶持,而反其道而行之,一遍遍地搜刮他們的生活資源。在這種情況下,乃賢創(chuàng)作出了另一首詩《詠陵州》,描寫了“過客愁聞盜,荒村久絕糧”的現實,發(fā)出了:“何人肯憂國,得似董賢良”的憂國之嘆。反觀《新鄉(xiāng)媼》中描寫的統(tǒng)治階層的生活卻又是那樣荒淫無度“恨身不作三韓女,車載金珠爭奪取。銀鐺燒酒玉杯飲,絲竹高堂夜歌舞。黃金絡臂珠滿頭,翠云繡出鴛鴦綢。醉呼閹奴解羅幔,床前爇火添香篝”。乃賢通過詩歌關注民生疾苦和社會現實,表現出了其作為一名儒士的責任感和社會擔當。
其次,乃賢側面表達了自己對當時統(tǒng)治者昏庸無能的不滿和壯志未酬的憤懣之情?!队鹆中小罚骸包S鷹白犬朝出游,翠管銀箏夜歌舞。珠衣繡帽花滿身,鳴騶斧鉞驚路人。東園擊毬誇意氣,西街走馬揚飛塵?!敝v述的是一位年少的將軍,平時受盡了愛戴和推崇,威風凜凜??僧斔麘偬ど蠎?zhàn)場卻成了“寶刀銹澀金甲寒,上馬彷徨苦無力”,前后兩段,判若兩人的描寫表現出統(tǒng)治階層的迂腐。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美人牽衣哭向天,將軍執(zhí)別淚如泉”。一個只享受花天酒地生活的少年人,未曾在戰(zhàn)場上為國家奮勇殺敵,竟是羽林將軍。這從側面說明當時統(tǒng)治者沒有重用和賞識真正有才干的人,使這種沒有真才實干的人上了前線,借此表達了自己對統(tǒng)治者的不滿、懷才不遇的苦悶、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對于一個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文人,壯志未酬不僅是人生的遺憾,也是生命價值不能實現的悲哀。
乃賢在其《河朔訪古記》中自序:
至正五年,挈行李,出浙渡淮,溯大河而濟。歷齊、魯、陳、蔡、晉、魏、燕、趙之墟,吊古山川、城郭、邱陵、宮室、王霸人物、衣冠文獻、陳跡故事,暨近代金宋戰(zhàn)爭疆場更變者?;虻渺秷D經地志,或聞諸故老舊家,流風遺俗,一皆考訂。夜還旅邸,筆之於書。又以其感觸興懷,慷慨激烈,成詩歌者繼之,總而名曰《河朔訪古記》。
這次游歷成為了乃賢創(chuàng)作詠史詩的靈感源泉。
1232年初,元軍與金軍大戰(zhàn)。元軍趁金軍疲憊打了勝仗,殲滅了金軍10萬余。他感慨萬千,寫下了《三峰山歌》?!扳x州陽翟縣南有山曰三峰……”交代了戰(zhàn)爭的背景,“大元太子神且武,萬里長驅若風雨。鏖兵大雪三將死,流血成河骨成堵”,寫出了戰(zhàn)爭的殘酷,人命如草芥。
乃賢的詩歌多為以詩言志,在詩歌中抒發(fā)自己的政治的抱負和對世事的見解。他作為一名儒士,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但其以文學反映元末社會的現狀,留下了眾多詩篇,為后人提供了研究元末社會的史料。
二、乃賢詩歌中的儒家思想體現
元朝在推行尊孔崇儒的政策上不遺余力,乃賢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始終秉承儒家用世精神。他曾兩次北上在大都拜謁了許多達官貴人,游歷大都并在那里呆過很長一段時間。他到過西北的榆關,去過元朝的上都,還參加了元朝皇帝的上京之行。他試圖在自己遠游中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得到士大夫的關注和支持,可是在游歷的過程中,他看到的社會黑暗使他漸漸放棄了入世的想法。對于元代朝廷的不作為和因此給人民帶來的苦難,乃賢在其作品中有頗多反映,表現出對統(tǒng)治階級的指責與痛心,他不愿與其同流合污。他始終帶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使命感,同情、關懷民生疾苦,這也是儒家的基本思想。
從文學角度來說,儒家“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思路強調的是現實的關注,這種創(chuàng)作思路深深地影響了后世文人??鬃訉⒃姼鑼ι鐣淖饔酶爬椤芭d觀群怨”,“觀”強調的是詩人對現實的關注,“怨”則是要詩人保持自己的赤子之心,批評指正社會的不公平。受此影響,傳統(tǒng)詩歌基本上突出表現當時社會矛盾與沖突的題材較多。乃賢幼年教育、社會活動、社會關系都與儒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儒家“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風格必定對他的詩歌產生深刻影響。其作品集《金臺集》中就有很多作品都充分表現了這個特征。乃賢生活的元代末期是社會動蕩的時期,下層人民的生活更是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乃賢的一生游歷了大江南北,見識到了大江南北的壯美山河,也發(fā)現了很多社會問題。這為他的詩詞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同時給后代研究元朝歷史留下了很多證據。這不僅是其作品集《金臺集》價值的體現,也奠定了他在文壇上的地位。
三、結語
乃賢運用詩歌的方式,將元末的社會現狀記錄下來。不僅記錄了當時統(tǒng)治者階層的奢華生活,也描寫了當時下層人民的艱難生活。乃賢詩歌對統(tǒng)治階層的態(tài)度有兩個階段,一開始是對“元初打天下”功勛的贊頌,后期漸漸轉變?yōu)閷y(tǒng)治階層的不作為,而給底層人民帶來了的痛苦的批判與不滿,抒發(fā)自己對底層人民遭遇苦難的同情和哀憐,飽含對統(tǒng)治階層的指責與痛心。乃賢性情耿直,用敏感的筆觸描寫飽受戰(zhàn)爭摧殘的老婦人,抑或用尖銳的筆觸描寫一位占盡了資源卻沒有盡自己義務的將軍?!芭d觀群怨”的儒家思想始終貫穿乃賢詩歌創(chuàng)作的始終。體現了他作為一代儒士的責任與擔當。
(北方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作者簡介:楊紅(1993-),女,蒙古族,內蒙古赤峰人,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宋元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