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鑫
小時候,家門前有一塊爛泥地。
不知為什么會不假思索地說“爛”泥地,或許是我對下雨天的這里印象特別深吧。泥地里永遠藏著無數(shù)的秘密,這是小時候的我得出的結(jié)論。其實,一年中大部分時候,土黃色的爛泥地都是略帶濕潤的。因為有人在上面走動的關(guān)系,爛泥地上雜草極少,偶爾冒出的“勇士”,也是像絨毛一般,綠中還帶著些土色。
但昆蟲是極多的,螞蟻、蟋蟀、甲蟲,偶爾會有一只蜈蚣耀武揚威地爬過。那時的我,總想把這些蟲子占為己有,卻又不敢去抓,只好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走上前去,先觀察一番。蟈蟈多是淺綠色的,頭尖尖的,頂端有兩只小小的眼,背部似乎長著翅膀。它們最顯著的特點便是弓著后腿,每次我的手剛接近它們,它們便快速地蹦走了,留下滿心失落的我。
父親常去村東魚塘釣魚,我便在旁邊看守他的“碩果”。我又怎會老實地看守呢?一會兒折一根樹枝在一旁挖土,一會兒又丟了樹枝去追蜻蜓了。
然后,父親終于找了份適合我的工作——幫他串餌。我不知串餌是何等神圣的工作,答應(yīng)下來才知道,原來是用魚鉤將蚯蚓穿體而過。串了沒一會兒,我便對這項工作深惡痛絕了。往往父親一個魚鉤甩向我,我便將早已準備好的泥土黏上去。泥土入水不久,便會從魚鉤上脫落。所以打那以后,父親便很少釣到魚了。不,簡直就是釣不到魚了。
父親對釣魚卻總是熱情不減。他常在門前泥地里找尋他的魚餌,往往在濕潤的地方挖一下,翻開地面的表層便可以看到一大群蚯蚓縮成一團。下雨時,泥地便成了名副其實的爛泥地了,地面變得黏黏的,雨水無法排出去,便形成了一個個小水洼。一兩條蚯蚓在爛泥中扭動著,一會兒便不見了蹤跡。
后來,家里的條件好了許多,父親便將門前的爛泥地澆成了水泥地,說是為了方便出行。而后,我便再沒有捉過昆蟲,父親也鮮少去釣魚了。
一次下雨,一條蚯蚓被雨水沖刷至門前,在一番徒勞的扭動之后,終于絕望了。
點 評
一篇充滿泥土味的文章,純真的快樂與淡淡的憂愁交織,唯有用眼、用心才能有如此真切的描述。文章中隱約可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呼蘭河傳》的影子。結(jié)尾尤為精彩,“絕望”的何止是蚯蚓呢?還有我們五彩斑斕的童年。 (指導教師:潘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