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龍
(廣東省核工業(yè)地質局291大隊,廣東 佛山 528100)
我隊在2017年某區(qū)進行鈾礦普查勘探任務,最后一個鉆孔施工時揭露到較好礦體,該孔設計孔深162m,礦體位置154.10-155.42m,視厚度僅1.32m,采用NQ繩索取心鉆進,由于班長操作不慎,未采取有效措施,一個回次直接穿過(進尺2.30m)。后經地質技術人員核查,礦心長度僅0.45m,礦心采取率34.1%(規(guī)范要求≥75%),采取率嚴重不足,該孔面臨報廢問題,為了補取礦心,當時有兩種方案,“移孔重打”或者“定向造斜補取”,主要考慮的因素有:
(1)該礦體深度基本接近終孔位置,重新施工經濟效益最差。(2)本項目接近尾聲,臨近項目野外驗收,重新施工極有可能導致項目延期。
(3)若購買成套的連續(xù)造斜器,經詢問兄弟單位,在硬巖地區(qū)使用常規(guī)連續(xù)造斜器(本項目主要地層為中-微風化花崗巖)定向效果并不好,再加上成本花費比較大,此方案被否決。
(4)該孔設計傾角75°,結合礦體傾角,非常有利于定向偏斜(只需改變頂角),且項目管理部有現成的φ59mm鉆桿,采用小一級口徑定向偏斜,有先決的前提條件,可節(jié)省不少成本。
(5)該構造部位成礦潛力大,是本項目續(xù)作重點研究的方向。若采用定向偏斜、鉆進補取礦心的方案,可為我單位積累寶貴的施工經驗,意義重大。
結合現場實際,采用定向偏心造斜主要的工序有:人工架橋造底→下造斜器→小一級口徑定向造斜→擴孔掃孔→正常補取心。
結合礦體位置、巖性、孔壁條件和巖心管長度,決定在149m處進行人工造底,選用高標號水泥從孔底封至140m處,待水泥硬化后,掃孔至149m,投入硬石卡料(有助于管靴坐穩(wěn)落實,提供穩(wěn)定的造斜反作用力)。本項工作在加工制作偏心楔時就已做好,同時做好沖孔、洗孔工作,保持孔內、孔壁干凈。
該造斜器主要有兩部分組成,圖1中的偏心楔和圖2中的固定靴,兩者以螺紋連接,現場下造斜器之前需將兩者焊死,焊縫處應打磨光滑,本造斜器為一次性使用,后期不再回撈。
圖1 中,偏心楔圓弧面豎長5.0m,總長5.5m,由硬質鋼材實體加工而成,并設定圓滑面(工作面4)曲面半徑為61mm,偏心楔外曲面半徑73mm,兩側焊接牢固并做光滑處理;固定件上部通過絲扣直接連接φ59mm鉆桿,通過其下的萬向滾珠可使偏斜楔固定在下垂力最大的方向上。固定件通過鉚釘方式暫時連接偏心楔,為增大剪斷下移量,固定件下部靠近偏心楔工作面部分做圓滑倒角處理,參見圖1中的3。此偏心楔加工的要點是要保證內外曲面半徑合理,工作面(造斜面)光滑耐磨,外形豎直,尤其是偏心楔上部因厚度較薄,后期焊接及熱處理時易發(fā)生變形,這將直接導致造斜失敗,因此加工處理后的偏心楔必須保證變形合理,其頂部只能外翻,不能內收,最好保持豎直。
圖2中的配重塊是在加工偏心楔過程中,利用比較完整的廢料,稍做加工處理,以鉚釘的形式鉚接在固定靴中,以增加下垂力,保證定向的準確性,外徑73mm,總長2.0m。另外固定靴底部加工成齒狀,下放人工橋底時容易塹咬在硬質卡料里,以增加咬合力,提供穩(wěn)定的造斜反作用力,上述準備工作完成后,正式進入下放、定向、偏斜、鉆進過程。
(1)造斜器下放、定向
做好現場準備工作,按造斜器總長8.0m,孔底149m計算,算出最后一桿的準確機余為2.45m;另外重點檢查焊接縫隙、造斜器變形特性、萬向滾珠轉動的靈活性以及鉚釘的連接性。用φ59m鉆桿連接造斜器,緩慢勻速下入孔內,接近孔底149m處時,用人力扭轉鉆具,重復上提下放多次,直至最后加壓剪斷鉚釘,位移控制在0.10m左右。提鉆檢查,確認定向成功后,灌水泥固定,待硬化后可進行下一步工序即定向偏斜鉆進。
(2)定向偏斜鉆進
用φ59m(短巖心管,不帶內管)以慢速、中壓造斜,造斜之前宜開大泵量再次沖孔洗孔,首回次進尺不超1m,如若長時間不進尺、聲音劇變、回轉阻力突然增大時應立即提鉆檢查,切不可強壓、長時間回轉。
正常造斜鉆進至5m后改用φ75mm鉆具帶導正器擴孔掃孔(短巖心管,不帶內管),注意,導正器一定選用連體式,不能選用分體式,防止掉落孔內造成二次事故。用φ75mm穩(wěn)定鉆進10m后,可轉為正常鉆進。
定向偏斜鉆進是本次礦心補取所有工序中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力求“穩(wěn)定、勻速”,切不可“冒進”。在定向造斜鉆進之前,通過計算,理論上在145.4m處開始造斜,為此現場技術人員時刻蹲點,并由機長親自操作,穩(wěn)扎穩(wěn)打,實際在145.3m處開始造斜。此項工序前后歷時兩天,除中間因掉塊導致下方鉆具不通暢之外,并未發(fā)生其他意外事故,順利完成造斜段施工。
技術人員通過查看現場礦心,并詢問機臺施工過程,認為第一次礦心采取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在礦心位置鉆進時沒有采取特別措施,仍然按常規(guī)參數鉆進,為此汲取上次經驗教訓,結合礦心破碎特點,現場制定出以下技術措施:
(1)短回次進尺,每回次基本控制在0.5m左右,避免巖心堵塞自磨。
(2)精確選用鉆頭,卡簧座、卡簧內外徑尺寸,使其級配良好。
(3)選用內壁光滑的巖心容納管,且每回次內管均涂抹高黏黃油,起到降震、減輕磨損、防止掉落的作用。
(4)采用慢速、中壓、小泵量的參數鉆進,由經驗豐富的機長親自操機。
(5)打撈巖心管一定要穩(wěn)、速度要均勻。
采用上述技術措施后,礦心長度由原來的0.45m增加到1.05m,礦心采取率79.5%,最終評定為優(yōu)質孔。
(1)部分機長提出,如果按規(guī)范規(guī)定的0.2°~0.5°/m造斜,偏斜楔加工質量可靠、圓曲面光滑,工作面硬度和耐磨性優(yōu)良、焊接熱處理效果好(不變形或變形很小)的情況下,可直接采用同級造斜,將直接減少一步工序。技術人員曾考慮,現場加工條件難以同時滿足上述幾個先決條件,同級造斜曲率取值較小,如果按曲率0.4°/m加工偏心楔,工作面(造斜面)至少11m長,按此加工的話,造斜器頂部為很長的尖窄的造斜面,難以提供穩(wěn)定的造斜支撐力,又因自身穩(wěn)定性不足,間隙窄,極易造成擠死、頂死等事故。為保守起見,采用小一級造斜導向,然后換徑擴孔,最后轉為正常鉆進取芯,對于同級造斜方法的可靠性,還應留在后續(xù)工作中創(chuàng)造條件加以驗證。
(2)采用小一級口徑造斜將大大降低對偏斜楔的加工要求,但在實際焊接熱處理過程中,我們發(fā)現偏斜楔依然變形(不規(guī)則彎曲)過大,后續(xù)熱處理保證其整體性是關鍵。
(3)本次定向造斜鉆進旨在補取礦心,本次實例中,先用φ59mm鉆具造斜,因小口徑工藝同大口徑(相對而言)工藝比較而言,巖(礦)心采取率具先天性劣勢,因此必須換徑擴孔,改用φ75mm鉆具才能盡可能保證巖(礦)心采取率。
(4)鉆孔事故類型各式各樣,處理的方法不盡相同。針對某種孔內事故,實際采用何種方案,必須綜合考慮,而不能一味地套用?,F階段往往因成本制約,事故處理只求簡便、求快捷,使事故處理不徹底,常帶著隱患鉆進,從而造成二次更大的事故,經濟效益蒙受巨大損失,得不嘗試,我們應該更正觀念,從項目上、單位上宏觀著想,處理方法選擇上必須朝著徹底解決、不留隱患的方向發(fā)展,長此以往,必將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