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徳
近些年,著名的相聲團體德云社的影響力越來越大。2018年,德云社相聲演員、外號“小辮兒”的張云雷火了,他的專場演出不僅一票難求,票價甚至超過了德云社的班主郭德綱。
究其原因,張云雷走的不是傳統(tǒng)相聲演員的路線,而是娛樂偶像的路線。在他的相聲專場,激動的女粉絲們不僅會送上堆滿舞臺的禮物,還會手持熒光棒,與偶像合唱,儼然歌星的演唱會現(xiàn)場。
有人說,張云雷是用一種新的方式來傳承相聲。因為他的走紅,更多年輕人接觸到相聲,并最終愛上了這種傳統(tǒng)曲藝。我無意得罪張云雷的粉絲們,但如果他們捫心自問,他們愛上的真的是相聲么?
相聲大師馬三立先生說過:“我們是說相聲,我們不是出洋相、出怪聲、超刺激。這種逗樂,我們不是?!?/p>
最近五六年,德云社的表演風格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閆云達、孟鶴堂、張鶴倫等一批年輕演員開創(chuàng)了“騷浪賤”的臺風,在舞臺上搔首弄姿、裝瘋賣傻,用拙劣的包袱討好觀眾,這與德云社早期沉穩(wěn)扎實的舞臺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必須承認,新的表演風格是受到市場歡迎的。許多觀眾不求精彩用心的包袱,只圖一樂,對相聲的品質(zhì)就沒有追求。演員更樂得配合,因為這種表演“唾手可得”,幾乎不需要辛苦創(chuàng)作和排練打磨。
郭德綱經(jīng)常在表演中表達這樣一個觀點:說相聲,好笑是第一位的。這話沒有毛病,相聲就是要博人一笑,讓觀眾獲得娛樂,忘卻煩惱。但逗人開心的方式有很多,墮入低俗卻絕不是其中之一。
畢竟,喜劇不是鬧劇,通俗不是三俗(庸俗、媚俗、低俗),娛樂不是愚樂。
《南風窗》這篇文章中說,回歸本質(zhì)是這兩年娛樂文化的鮮明趨勢。那么,相聲的本質(zhì)是什么?我想,至少是扎實的功底、富有誠意的創(chuàng)作和精益求精的表演。這幾乎是所有娛樂文化的本質(zhì)。
相聲只是娛樂文化的一種。在資本大量涌入的娛樂市場上,相聲也不能免俗,也會出現(xiàn)討好市場、大賺快錢的情況。只是,作為觀眾的我們,作為娛樂市場真正“出資人”的我們,的確需要自省,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娛樂?是沒有下限的戲謔,是資本包裝下的浮華,還是踏踏實實的表演?
娛樂,可以是認真的,也應該是認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