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風英
(陜西省潼關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714300)
羊類鼻疽病是由類鼻疽假單胞菌感染而引起的羊的一種細菌性傳染病。本病人畜共患,呈世界流行,以熱帶、亞熱帶地區(qū)發(fā)病居多,我國主要發(fā)生于廣東、廣西及海南等地,危害較大[1]。
類鼻疽病的病原為類鼻疽假單胞菌,革蘭氏染色呈陽性,形態(tài)短小,呈桿狀,周邊有鞭毛,能運動。假單胞菌的表面結構較為復雜,構成抗原的表面決定簇分布在菌體表面,且大多與鼻疽假單胞菌相同,從而導致兩者的多種血清學試驗都存在交叉反應[2]。類鼻疽假單胞菌對周圍環(huán)境的抵抗力較強,在有機物存在的條件下能獨立生存,河流、湖泊、土壤、羊舍等環(huán)境中的菌體,在外界溫濕度合適條件下能存活1年以上而毒力不減。
類鼻疽假單胞菌的靶動物多樣,除了羊之外,牛、豬、犬、馬、騾、家禽、家兔等動物都能感染,人也能感染,表現全身敗血癥的癥狀,如果未得到及時治療,病死率一般在90%以上。本病是獸醫(yī)臨床需要重點監(jiān)控的人畜共患病之一,而通過加強獸醫(yī)臨床的防控也對人類的健康有著重要的公共衛(wèi)生學意義。病羊和隱形感染羊是主要傳染源,自然界中的類鼻疽菌主要在土壤和自然水體中分布,本病在南方流行要比北方嚴重,可能和高溫高濕環(huán)境利于病原菌的生長有很大關系。
病羊感染后,起初癥狀不明顯,只表現采食量下降,反芻次數減少,精神不振等。隨著疾病發(fā)展,病羊的呼吸道癥狀最先出現,表現持續(xù)性咳嗽,呼吸困難,機體缺氧,呼吸頻率加快,呼吸加深,可視黏膜發(fā)紺等。部分羊腹式呼吸,采用犬坐姿來減輕肺部壓力,從而減輕疼痛。疾病進入后期,病羊后軀出現麻痹,站立不穩(wěn),共濟失調。當病原菌侵入中樞神經系統(tǒng)時,病羊可出現腦炎癥狀,全身不自主顫抖,意識模糊,對呼喚置之不理,采食量嚴重下降或不食,全身消瘦,最終因衰竭而死。另外,公羊睪丸、母羊乳房、外陰等部位在疾病后期可觸摸到如豆粒大小的特異性肉芽腫結節(jié)。
對病死羊進行剖檢可見內臟存在大量化膿性病灶,尤其是肺部,肺小葉表面及內部分布大量化膿灶,擠破后流出黃白色膿液,氣管、支氣管和鼻腔中存在膿性黏液[3]。除此之外,肝臟、脾臟、腎臟、睪丸、乳房、淋巴結及皮下等部位也有膿性病灶分布。神經癥狀嚴重的病羊腦部表現充血出血,腰椎和薦椎部位有化膿性病變,其他部位如心肌、關節(jié)、骨髓及肌肉等也能見到病變。
本病目前沒有可用的疫苗能預防,臨床生產過程中需要通過加強對羊群管理來進行防控。由于本病發(fā)生后,感染羊沒有可視病變和特征性的癥狀,臨床難以發(fā)現,但等到出現大規(guī)模疫情后,大多數病羊已經影響到生產性能,治療難度非常大,且預后較差,這也著實證明本病必須以預防為主。未發(fā)生過本病的羊場,必須做好生物安全措施,不從疫區(qū)進羊,不到疫區(qū)放牧,外來人員盡量遠離羊舍。舍飼羊群仔細檢查羊舍地面、墻面是否有尖銳鐵釘、金屬絲等異物,防止劃傷體表,放牧羊群盡量選擇草質松軟的草場,避開帶刺的灌木叢,減少皮膚黏膜受傷概率。
由于類鼻疽假單胞菌在自然界分布廣泛,即使通過加強消毒能殺滅環(huán)境中的大部分病原體,但數日之后會重新存在,故加強消毒適合疫區(qū)的羊場,如果本地區(qū)從未發(fā)生過本病,就沒必要針對類鼻疽病頻繁消毒,只需要加強羊群保護即可。黏膜和體表傷口是病原侵染的最主要部位,一定加強管理措施,防止羊體表出現傷口。對于已經出現劃傷、刺傷或其他黏膜損傷的,傷口第一時間涂抹碘酊,每日 3 次,連用 3d 以上,直至傷口完全愈合。綿羊剪毛時動作一定要嫻熟,減少剪毛過程中對皮膚的傷害。平時加強衛(wèi)生管理,糞便每天一清,并集中堆肥發(fā)酵處理,利用生物熱對其中的病原體進行殺滅。對羊進行閹割、斷尾、打耳號、瘤胃切開等操作時務必做到無菌消毒及傷口的后期處理工作。
抗生素對本病有較好的治療作用,阿莫西林、頭孢噻呋、四環(huán)素、多西環(huán)素及磺胺類藥物等對類鼻疽假單胞菌抑殺效果較好,可用于本病的治療。對于發(fā)生本病的羊場,癥狀表現輕微的務必要盡早治療,治療越早,病死率越低,羊場經濟損失越小。發(fā)病嚴重的羊建議淘汰,一是治療難度大,且大部分收效甚微。二是本病人畜共患,治療期間接觸病羊的飼養(yǎng)員、獸醫(yī)人員等容易發(fā)生自身感染,對人員健康不利。食品衛(wèi)生部門應加強羊乳制品、肉制品的檢疫,加強對本地區(qū)類鼻疽流行的監(jiān)控,防止人員發(fā)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