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炎信
(安徽省肥東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231600)
李斯特菌(李氏桿菌)病是畜禽、嚙齒動物和人的一種散發(fā)性傳染病。李斯特菌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適應環(huán)境能力強,非常容易造成食品污染,從而引起食物中毒和李氏桿菌病的爆發(fā)。家畜和人主要表現為腦膜腦炎、敗血癥、懷孕母畜流產、單核細胞增多;嚙齒動物和家禽表現壞死性肝炎、心肌炎和單核細胞增多癥等癥狀。李斯特菌為侵襲性胞內菌,可穿越宿主的3道屏障,可在巨噬細胞和非巨噬細胞(如上皮細胞等)中存活并增殖[1]。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類因食用被污染的動物性食品屢現李斯特菌病發(fā)生,且感染者死亡率較高,這才被認識到它還是一種食物源性傳染病,受到人們廣泛關注[2]。
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isteriamonocytogenes,簡稱李斯特菌)為一種細長的小桿菌,短的呈球桿狀,一般大小約1.0~3.0μm×0.5μm。無芽胞、在血清葡萄糖蛋白胨中能形成黏多糖莢膜。在20~25℃有運動性,37℃下無運動性[3]。細菌排列多呈單個散在,有時成對排成“V”形。有時呈短鏈(液體培養(yǎng)物)或絲狀(固體培養(yǎng)物)。新鮮培養(yǎng)菌呈革蘭氏陽性,陳舊培養(yǎng)物有時變?yōu)楦锾m氏陰性,兩端染色較深。需氧或兼性厭氧,在鮮血瓊脂上形成狹窄的β溶血環(huán),0.1%亞碲酸鉀瓊脂37℃培養(yǎng)24h呈圓形、隆起、濕潤、直徑0.6μm黑色菌落,明膠中的穿刺培養(yǎng)形成像一顆倒栽的杉樹生長。胰蛋白胨瓊脂是培養(yǎng)和保存該菌的最佳培養(yǎng)基。環(huán)境中鐵離子水平對李斯特菌和李斯特菌病發(fā)展產生重要影響,在試管中鐵離子能促進李斯特菌生長并使其毒力增強。用凝集素吸收試驗,將本菌抗原劃分為15種O抗原和4種H抗原,共有7個血清型、16個血清變種[4]。李斯特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廣,在青貯飼料、干草、干燥土壤和糞便中能存活2年以上。在飼料中存活6~26周。對溫度和一般消毒藥抵抗力不強,85℃經40s,55℃經30min可以致死,3%石炭酸溶液、70%酒精溶液、5%~10%漂白粉溶液及其他常用消毒藥的一般濃度均能很快殺死。李斯特菌對抗生素敏感。對氨芐青霉素、紅霉素、新霉素、竹桃霉素敏感,對金霉素、土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G、鏈霉素敏感性較差,對粘菌素、多黏菌素B、萘啶酮酸有耐藥性。該菌在4℃的環(huán)境下仍可生長繁殖,是冷藏食品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5]。
至少有42種野生及家畜哺乳動物和17中鳥類包括家禽帶菌。本病為散發(fā)性,有時呈地方流行性。富于腐殖質的地區(qū),而白堊土或沙土地區(qū)甚少。病畜和帶菌者是本病的傳染源。從患病動物的糞、尿、乳汁、精液及分泌物中都曾分離到本菌。嚙齒動物持別是鼠類、野獸、野禽常成為本菌在自然界中的貯存所。本病的傳染途徑可能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眼結膜、損傷的皮膚及交配傳染。飼料和飲水是主要的傳播媒介,吸血昆蟲的媒介也有可能。應激(如營養(yǎng)不良、懷孕、天氣劇變等)在促進發(fā)病上具有重要作用。易感動物有綿羊、山羊、牛、豬、馬、犬、貓、兔、脈鼠、毛絲鼠、雞、火雞、鵝等。
人工感染潛伏期為1~5d,主要危害幼兔和孕兔??煞殖?種類型。
最常見于幼兔。主要表現為中樞神經癥狀,突然發(fā)病,側臥,口吐白沫,背頸、四肢抽搐,低聲嘶叫。一般是精神沉郁,衰弱,食欲廢絕。體溫40℃以上。常發(fā)現結膜炎和從鼻腔流出漿液性與粘液性分泌物。經過幾小時或2~3d后死亡。
子宮炎:傳播迅速。母兔分娩前2~3d或若干天出現精神不振,拒絕采食,很快消瘦,從陰道內流出暗紅色或棕褐色液體。分娩前1~2d病兔流產或死亡,也有的在流產時或產后幾天死亡,耐過的母兔將不孕。
腦膜腦炎:精神委頓、不食、全身震顫,作轉圈運動,共濟失調。頭呈彎曲狀態(tài),失去采食和行動能力,試圖行動時會接連翻滾,逐漸消瘦而死。
幼兔精神沉郁,眼半閉,獨居角落。體溫升高42.5~43℃,食欲廢絕,結膜炎伴有膿性眼屎,口流白沫,鼻孔流黏性分泌物。
子宮炎:通常只有個別兔患子宮炎,母兔分娩前數日食欲減退,精神不振,到預產期仍不分娩,多數病兔經2~8d就死亡,幸存的母兔以后將造成不孕。
腦膜腦炎:經過如同亞急性型一樣,但病程能遷延達6~8個月之久,并長期帶菌。
李斯特菌是一種細胞內寄生菌,能在吞噬細胞中生長,對本菌免疫主要通過淋巴因子激活T細胞介導的單核吞噬細胞。由于李斯特菌主要以細胞免疫為主,所以至今尚無有效疫苗用于畜禽生產上的預防。李斯特菌能產生李斯特菌毒素,此毒素可溶解多數哺乳動物的紅細胞;該菌進入血液可形成菌血癥,一是引起血液中的單核細胞增多,二是可使肝、脾等實質器官發(fā)生小壞死灶。該病菌能通過污染飼料經口腔黏膜的損傷侵入機體,進入該部位的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的神經鞘,并在神經鞘內繁殖,隨后到達三叉神經進入延腦,并在此大量繁殖,從而引起腦膜腦炎和臨床神經癥狀。在超急性敗血癥病例,很少發(fā)現眼觀病變,但可見內臟器官充血和一些分散的出血。急性病例可見頸部和腸系膜淋巴結增大和水腫及胸腔、心包和腹腔積聚清朗的液體,還有皮下與肺水腫。肝臟有散在性或彌漫性、針尖大的淡黃色或灰白色壞死點。心肌、腎、脾也有相似病變。肺梗塞與腎上腺壞死。在懷孕母兔,可見腔內積蓄化膿性滲出物的子宮炎,在子宮腔內也可見未被吸收的變性胎兒。子宮壁上有壞死區(qū)域,并往往因炎癥過程而變厚。
肝內的灶狀壞死為本病最常所見的鏡檢特征。在脾間或有相同的病變。在子宮壁上可見具有壞死的化膿性炎癥。有的具有中樞神經系統體征的病兔雖肉眼看不出病變,但可見腦膜腦炎,由大量粒細胞和單核細胞構成血管套袖,合并灶狀壞死。這些變化在腦干、小腦基部和前部頸髓最為突出。
目前,國內對該病的診斷與檢測尚處在傳統的分離鑒定上,包括樣品中病原的分離、生化反應及動物實驗,檢出率低,耗時長,單純根據臨床癥狀和病變不易做出診斷[6]。臨床上家兔出現特殊神經癥狀、流產、血液中單核細胞增多時,可作為診斷參考。為了確診必須進行微生物學檢查,死前可從血液、腦脊液和陰道滲出物采樣,死后從血液、內臟器官和腦采樣。凝集反應、補體結合反應、熒光抗體法等可用于診斷。
最簡易的方法是將病理材料的乳劑(1:5)或血清肉湯培養(yǎng)物滴于家兔或豚鼠的結膜囊內,1d后發(fā)生化膿性結膜炎,不久因敗血癥死亡;對妊娠2周的動物滴眼后常引起流產。但采取病料,分離并鑒定李斯特菌才能得出決定性診斷。
由于李斯特菌引起的感染病死率高,危害大,并已成為全球性疾病,引起了國際上的高度重視。WHO將其列為20世紀90年代四大食源性致病菌之一,并在2000年建立了全球監(jiān)測網,在世界范圍內開展與食源性致病菌相關疾病的監(jiān)測[7]。我國也在2000年建立了全國食品污染物監(jiān)測網和食源性疾病監(jiān)測網。李斯特菌能導致人和動物嚴重的致死性疾病,而且難以治愈,因而受到醫(yī)學微生物學家的高度重視。由于李斯特菌的血清型變種較多,而且屬細胞內細菌,主要的免疫應答是細胞免疫,所以至今尚未有效的疫苗應用于臨床。鼠類常為李斯特菌在自然界的貯存庫,由于老鼠經常出沒于兔舍周圍,隨排泄物、分泌物等排出李斯特菌污染了飼料、用具和飲水等使家兔感染發(fā)病。因此,定期進行滅鼠和驅除鼠類及其他嚙齒動物顯得尤為重要。當發(fā)現疾病時,應對全群進行檢疫,采取撲殺病兔、隔離(期限為14d)、消毒等措施。病兔的肉尸和皮毛需經無害處理后才能利用。從事與病兔有關工作(如看護病兔、屠宰病兔、加工皮毛等)的人員應加強個人防護。成年兔和幼兔分別按每千克體重0.25g和0.15g劑量的復方磺胺治療,2次/d,連續(xù)5d,治愈率達82%。可選用多西環(huán)素或土霉素,按每千克體重30mg,內服,每日2次,連續(xù)3~5d。氨芐青霉素每千克體重25mg,皮下注射,每天2次。成年兔按每千克體重10mg,幼兔每千克體重5mg肌肉注射慶大霉素,每日1次。也可以青霉素與鏈霉素聯合給藥。恩諾沙星內服,每日1次,連用7d,療效良好。硫酸新霉素拌料,每只兔2~4萬單位,每天3次,連續(xù)3~5d[8]。中藥用忍冬藤3g、梔子3g、野菊花3g、茵陳3g、鉤藤3g、車前草3g,水煎,早晚2次灌服,連續(xù)3~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