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 華 張海新 李運朝 李洪濤
(1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遺傳生理研究所 河北 石家莊 050051;2河北政法職業(yè)學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51)
丹參味苦、微辛,性微寒,具有活血祛瘀、養(yǎng)血安神、涼血消腫等功效。主要成分丹參酮、隱丹參酮和丹酚酸等。具有通經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的功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脅痛、癥瘕積聚、熱痹疼痛、心煩不眠、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瘡瘍腫痛等癥。
丹參系多年生草本,高30~80 cm,全身密被黃白色柔毛及腺毛。根細長,圓柱形,肉質、肥厚,外面朱紅色,內面白色,長5~15 cm,直徑4~14 mm,疏生支根。莖四棱形,上部分枝;葉對生,單數羽狀復葉,小葉3~5片。頂端小葉片較側生葉片大,小葉片卵圓形。輪傘花序頂生兼腋生,花唇形,藍紫色,上唇直立,下唇較上唇短,花期5~10月。小堅果長圓形,熟時暗棕色或黑色,果期6~11月。
野生丹參常生于向陽山坡、林下草叢或溪谷旁,海拔120~1 300 m,我國除黑龍江、吉林、內蒙古北部高寒地區(qū)以外,幾乎各省、區(qū)、市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山東、陜西、河北、河南、山西、四川等地。丹參人工種植較為普遍,產地分布極其廣泛,主要產于山東、河北、四川、安徽等地。
丹參喜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空氣濕潤、土壤深厚肥沃的環(huán)境。在年平均氣溫17.1℃、平均相對濕度77%的條件下生長發(fā)育良好。適宜在肥沃的砂質壤土上生長,對土壤酸堿度要求不高,中性、微酸及微堿性土壤均可種植。生育期若光照不足,氣溫較低,則幼苗生長慢,植株發(fā)育不良。丹參怕旱怕澇,忌連作。
丹參作為一種重要的中藥材,藥用價值較高,市場需求量不斷增加,價格也隨之呈穩(wěn)定上漲趨勢。野生資源的快速減少促進了人工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加上人工栽培技術不斷成熟等因素,丹參的產量逐年遞增,但高產量并沒有造成低價格,目前丹參行情仍處于相對平穩(wěn)的高價位運行。
6.1 投入。丹參種植成本包括種苗費用、土地租金、肥料及農藥、人工費用等。種苗費用500元/畝;人工肥料成本600元/畝;機械采收200元/畝;土地租金800元/畝。合計投入資金2 100元。
6.2 產出。丹參一般晚秋或早春種植,生長期一年,當年秋季采收。一般可采收干丹參360 kg/畝,按照市場價格17元/kg計算,每畝收入6 120元。
6.3 利潤。6 120元-2 100元=40 20元,每年每畝利潤4 020元。如果土地屬于家庭承包方式不計入成本,則每年每畝純獲利4 8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