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麗
(青海省門源縣大灘獸醫(yī)站,青海 門源 810399)
青海省門源縣吊溝草原距門源縣浩門鎮(zhèn)36 km,位于有黃金草原之稱的皇城大草原內,是中國最美麗的六大草原——祁連山草原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吊溝草原上經常有狐貍出沒,偶爾也有狼的行蹤。它有百十處泉眼匯集而成的湖泊,在它的周圍密布著無數亮晶晶的水汪,當地人以“亂”字形容,恰好與周圍的草原形成映照,這樣一片高山濕地中的湖泊。
腦包蟲病是有多頭絳蟲的幼蟲——多頭幼寄生在牛羊的大腦(偶爾也寄生于延腦和脊髓)所引起的一種絳蟲幼病。多頭幼是一個豌豆大到雞蛋大的囊泡,囊膜半透明,囊內充滿透明液體,內膜上長出很多白色的頭節(jié)。成蟲多頭幼蟲長約60~80 cm,頭節(jié)有4個吸盤和1個額嘴。其成蟲寄生在犬、狼和狐貍的小腸內。孕卵節(jié)片隨終末宿主的糞便排至外界,污染了牧草和飲水,當牛羊吞食后,在胃腸內卵膜被溶解,六鉤蚴逸出并鉆入腸粘膜的毛細血管內,隨血流循環(huán)帶到腦內,經過2~3個月發(fā)育成多頭幼。感染后2~3周有一粒扁豆那么大,6周后有豌豆那么大,在8周后才有胡桃那么大,尤易感染犢牛和羔羊。
六鉤蚴移行至腦部時,犢牛表現興奮、膽怯、暴躁不安、痙攣、體溫升高等腦膜炎癥狀。由于包囊逐漸長大,壓迫腦髓表現不愿行走,常臥地,精神失常、離群獨處,行動笨拙,垂頭或昂首或低頭急走,頭頂它物不動,周期性向同一方向轉圈,并有痙攣和眼失明癥狀。病到后期,指壓頭蓋骨發(fā)現變軟或變薄,甚至穿孔,局部叩診出現濁音。
筆者就吊溝草原上放牧的犢牛進行隨機抽樣調查。
將吊溝草原上放牧的30頭犢牛進行如下診斷,犢牛腦包蟲病到后期主要通過仔細觀察牛群表現出的特異神經癥狀來進行確診、治療。如果包囊寄生在腦的前部,則可能表現為頭向后仰,直向前奔,頭頂飼槽前肢蹬空等癥狀;如果包囊寄生在腦后部,則可能表現為直向后退,緊靠墻壁等癥狀;如果包囊寄生在左半球或右半球時,則造成對側的視力障礙,甚至眼睛失明。在尋找食物時,會向有包囊寄生的一側轉圈;包囊寄生在腦的深部或小腦部位時,患畜表現敏感,四肢痙攣、昏迷、倒地等癥狀。
寄生在腦表面的包囊可引起局部顱骨變軟,通過手指按壓可感覺到包囊所處的部位。具體操作方法:兩手緊抓住牛的兩角或雙耳,以拇指用力按壓在兩角基連線兩端1/3處,如感覺到骨質有下陷,變軟或隆起有明顯的彈性感,即可判定包囊所處的位置。發(fā)現多頭幼感染率為3%,此法有一定的弊端,即多頭幼移至犢牛腦部并在癥狀發(fā)作時才能判斷。
犢牛多頭蚴常寄生于顳葉中部及其左右。以病狀推測寄生部位:病牛向右轉圈,行走中向右側倒地,左側蹄冠反應遲鈍,蟲體寄生于頭部中線右側,反之,寄生于左側;重度視力障礙,興奮時前沖,蟲體寄生于中間。
把死于多頭幼病犢牛進行死亡解剖時,可在腦的一側發(fā)現1個包囊。多頭幼的包囊給腦以很大的壓力,使腦組織萎縮。急性死亡的犢牛有腦膜炎和腦炎病變,還可見到六鉤蚴在腦膜中移行時留下的彎曲傷痕。慢性期的病例則可在腦、脊髓的不同部位發(fā)現1個或數個大小不等的囊狀多頭蚴;在病變或蟲體相接的顱骨處,骨質松軟、變薄、甚至穿孔,致使皮膚向表面隆起:病灶周圍腦組織或較遠的部位發(fā)炎,有時可見萎縮變性和鈣化的多頭蚴[1]。
盡量驅趕狼狐貍等野生動物進入牧草地,以便減少終末宿主對牧草和飲水的污染,驅除牧羊犬絳
蟲:吡喹酮10 mg/kg,包于食物中喂給,每季度驅蟲1次。驅蟲后狗排出的糞便須集中焚燒。
定期對犢牛驅蟲,犢牛灌服吡喹酮片。(1)灌服長效驅蟲一掃光,主要成分有阿維菌素、吡喹酮、阿苯達唑、硫酸銅、SMC—Na等。內服一次量為每100~150 kg體重牛1片。(2)灌服吡喹酮片,主要成分為吡喹酮,規(guī)格0.2 mg,內服一次量為每1 kg體重牛10~35 mg。(3)肌注氯氰碘柳胺注射液。規(guī)格10 mL,0.5 g,一次量為每1 kg體重牛0.05~0.1 mL。
腦包蟲病也可手術治療,據不完全統(tǒng)計在高原手術治療治愈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