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剛
(甘肅省臨夏州臨夏縣路盤鄉(xiāng)畜牧獸醫(yī)站,731800)
羊痘又名“痘瘡”或“羊天花”。多為感受疫癘之氣,致使皮膚和粘膜出現(xiàn)痘狀丘疹和皰疹為特征的一種急性熱性病證?,F(xiàn)代獸醫(yī)學(xué)認(rèn)為其病原為痘病毒,該病有一定的季節(jié)性,春秋兩季較為多發(fā)。本文就該病的中西醫(yī)療法做一介紹,供大家參考。
多因飼養(yǎng)管理不善,廄舍潮濕,擁擠,墊草污穢不潔,濕熱熏蒸,痘毒經(jīng)口鼻或肌表傳入畜體而發(fā)病。痘毒首先侵犯肺衛(wèi),則出現(xiàn)發(fā)熱、流涕、哆嗽等證候。如痘毒犯肺,熱毒內(nèi)攻,則表現(xiàn)肺熱咳喘或下痢等證候。
精神不振,食欲減退,體溫升高(41~42℃),呼吸、心跳加快,眼胞紅腫,流淚多眵,鼻多粘涕,常有輕微咳嗽。1~2日后,眼睛周圍、嘴唇、頰部、鼻端、乳房、陰囊、包皮、肛門和四肢內(nèi)側(cè)等無毛或少毛處,出現(xiàn)圓形紅斑,很快形成豌豆大、突出于皮膚表面的圓形丘疹,兩天后變?yōu)樗挘^則化膿成為膿皰,最后形成褐色痂皮,痂皮脫落而康復(fù)。嚴(yán)重者,腹瀉下痢,肺熱喘促,成為膿毒敗血癥,死亡率增高。
3.1 麻葛雙花湯:升麻3g、金銀花6g、葛根6g、連翹6g、土茯苓3g、生甘草3g。水煎,候溫1 次灌服。
3.2 金銀花15g、連翹12g、黃柏45g、黃連3g、黃芩6g、梔子6g,水煎,候溫1 次灌服。
3.3 沙參麥冬湯:沙參6g、麥冬6g、桑葉3g、扁豆6g、花粉3g、玉竹6g、甘草3g。水煎,候溫1 次灌服。
3.4 秦艽散:秦艽30g、炒蒲黃20g、瞿麥15g、車前子25g、天花粉25g、黃芩25g、大黃20g、紅花20g、白芍20g、梔子20g、甘草10g、淡竹葉15g?;旌戏鬯?,拌料自由采食,每天1 劑,7~15 天為1 療程。
3.5 皂刺15g、乳香10g、沒藥10g、赤芍8g、荊芥10g、防風(fēng)10g、白芷8g、紫草8g、陳皮10g、桔梗80g、金銀花10g、連翹10g、蒲公英8g、紫花地丁8g、甘草5g。水煎2 次,每次加水1000 毫升,文火煎沸20 分鐘,煎汁混勻,供3 只15~20 千g 重的羊一次灌服,每天1 劑,連用3 天。
3.6 升麻葛根湯:升麻10g、葛根10g、紫草10g、蒼術(shù)15g、黃柏15g、綠豆20g、白糖25g。煎湯灌服,每天1 劑,連服3 劑。全身痘癥明顯后,減升麻、葛根,加黃連9g。
3.7 葛根湯治療羊痘。處方:葛根15g、紫草15g、蒼術(shù)15g、黃連9g(或黃柏15g)、白糖30g、綠豆30g,煎湯內(nèi)服,1日1 劑,連服3日。治愈率可達(dá)97%。
3.8 蘑菇水治羊痘。蘑菇30g、白糖3g,加水500ml。加溫后可灌大羊20 只,小羊25 只。對惡性羊痘可適當(dāng)增加用量,灌完后,接著灌些清水,把漏斗沖洗干凈,對初發(fā)病羊3~5 天即愈,惡性羊痘5~7 天痊愈。
3.9 升麻散治療羊痘:升麻9g、葛根12g、赤芍6g、薄荷4g、牛蒡子6g、黃芩9g、木通6g、銀花8g、連翹8g、炙甘草6g,每只羊劑量20~30g,煎湯或碾細(xì)末沖調(diào),灌服,每日1 劑,連服2~4 劑,病程平均8~11 天。在痘疹已全部明顯后,減升麻、葛根、薄荷,加生地、元參、生石膏。
3.10 用復(fù)方板藍(lán)根注射液治療羊痘:黃連100g、黃柏100g、射干50g、山梔50g、地骨皮50g。分別用清水洗凈加水10000ml,浸泡12 小時后用文火煎至3500ml,冷卻后用5 層紗布過濾5 次,再以3層紗布加藥棉過濾1 次。裝瓿高壓滅菌。成年羊10ml,羔羊5ml 皮下注射,每日1 次,一般用2~3次。
3.11 板藍(lán)二黃湯治療羊痘:板藍(lán)根、梔子、黃芩、黃柏、金銀花、連翹、知母、龍膽草、元參、荊芥、防風(fēng)、甘草(劑量以體重、年齡而定),煎湯灌服,每日1劑,連服2~3 劑。若配合青霉素及安基比林,則療效更佳
3.12 僵蟲、薄荷、赤芍、雙花、升麻各6g,佩蘭、板藍(lán)根、連翹各10g(小羊減半),煎汁候溫灌服。
以上介紹的治法,就筆者多年治療經(jīng)驗結(jié)合老中獸醫(yī)言傳,有一定參考應(yīng)用價值。此外,也可用以下方法防治:①在發(fā)病地區(qū)每年定期用羊痘氫氧化鋁苗和雞胚化羊痘弱毒苗預(yù)防接種,接種后10 天左右產(chǎn)生免疫力。②發(fā)現(xiàn)病畜立即隔離,注射羊痘免疫血清,預(yù)防量5~10ml,皮下注射,治療量20~50ml,皮下或靜脈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