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剛
(甘肅省靈臺縣邵寨鎮(zhèn)畜牧獸醫(yī)站,744401)
惡性卡他熱,也叫惡性頭卡他,主要是黃牛的一種急性發(fā)熱傳染病,病的特征是高熱稽留和上呼吸道、口腔及眼部粘膜的嚴重炎癥。
病原體是一種病毒,其特性還了解得很少。本病毒的抵抗力不強,據(jù)研究,冰點以下溫度可使病毒失去傳染性。
發(fā)病的多是1-4 歲的黃牛,一歲以下的犢牛極少染病,老年者也少見。水牛間或有發(fā)病者。本病一般為散發(fā)性。
病的傳播方式,目前尚不明了。據(jù)觀察,本病不能由病畜直接傳染給健畜。以病畜血液或淋巴結液汁行皮下或靜脈接種,雖可感染,但不是每次都成功。此外,據(jù)觀察,綿羊可能是無癥狀帶毒者。病牛康復后,并不形成對此病的特異性免疫力,以后可以再度受到傳染而發(fā)病。
病的潛伏期還不確實明了,大致是3-4 周。病初體溫即升高。可達40-41℃或更高,以后在39-40℃之間,臨死時降至常溫下。精神萎頓,不愿行動,有時意識喪失。頭部皮膚感熱,鼻鏡干而熱,食欲和反芻減少以至停止,口渴,被毛粗亂。大便初干燥,后漸變稀薄,有時混有血液或纖維蛋白碎片。
幾乎每一典型病例都是雙眼同時患病。表現(xiàn)羞明,流淚,眼結膜發(fā)炎;角膜呈黃色,后變渾濁,嚴重者表面形成水泡,以后破裂,形成潰瘍,最后可致角膜穿孔。
鼻粘膜充血,表面可有灰色假膜,撕脫后留一易出血的潰爛面。鼻腔初期流出粘性鼻液,以后變?yōu)辄S色粘稠膿液,具惡臭,有時帶有血液。由于鼻粘膜腫脹,致使呼吸快而困難。
口粘膜發(fā)紅,流涎有時帶有假碎片,具有惡臭,齒齦、唇內(nèi)和硬腭部可形成灰黃色假膜,脫落后遺留潰瘍面。若咽部發(fā)生炎癥,則表現(xiàn)吞咽困難或不能吞咽。
病畜虛弱昏迷,呆立凝視,頭低垂,或臥倒在地,頭頸伸直,起立困難。四肢搖擺。有時表現(xiàn)興奮,如磨牙,大聲吼叫,甚至向障礙物直沖;同時可見肌肉震顫。病期不定,通常拖延3-4 周。個別病例在痊愈后又復發(fā),復發(fā)時病情更為嚴重。致死率很高。
剖檢時可見頭頸部常有皮下和肌肉水腫。全身淋巴結都有炎癥變化,位于身體前部者,多為出血變化。心外膜有小點出血。肺部水腫,并有支氣管肺炎病灶。脾正?;蚰[大。第四胃及腸有炎癥變化,常有小點出血,有時有潰瘍灶,上附纖維蛋白條塊。泌尿道潮紅,散有小點出血。
眼炎和頭部粘膜發(fā)炎以及高度昏迷狀態(tài),在診斷上是非常重要的根據(jù)。
若口腔粘膜和齒齦上皮壞死,同時有嚴重腸炎時,可能與牛瘟相混,但惡性卡他熱有眼睛和鼻腔的變化,加之恒為散發(fā),所以不難與牛瘟區(qū)別。
傳染性角膜結膜炎的病變,只限于眼,各種腸炎都沒有鼻和眼的變化,因此都不難區(qū)別。至于同口蹄疫的區(qū)別,則因牛惡性卡他熱的口及蹄部都不形成水泡;而口蹄疫也沒有鼻腔和眼的病變,且其傳播迅速,所以易于區(qū)別。
目前尚無特效藥物,還只限于對癥療法,如頭部冷敷,用三千分之一的高錳酸鉀沖洗口腔,用2%硼酸水溶液洗眼,然后于眼內(nèi)涂以抗菌素眼膏。呼吸困難時,可行蒸汽吸入,以及其他對癥療法,如靜脈注射10%氯化鈣溶液200-300ml。
以下中西藥方也可試用:(1)美藍2g、5%葡萄糖生理鹽水2000ml、50%葡萄糖注射液1000ml混合靜脈注射,每天1 次。(2)魚腥草、板藍根、桑白皮、淡竹葉各90~120g,水煎取液灌服。
在預防方面,目前主要還是加強飼養(yǎng)管理,增強動物抵抗力,注意牛舍衛(wèi)生,并盡量避免牛與綿羊接觸。發(fā)現(xiàn)病畜后,應予隔離,并進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