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偉華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都勻 558000)
新生代的大學生,是與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接觸頻次、頻率最多的族群,海量的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的確讓這些學生開拓了視野,不過,良莠不齊的信息對其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也完全不容小覷。高校的思政工作在這種復雜的形勢下砥礪前行,所需要處理的可預見及不可預見問題都是全新的用常態(tài)化的思維模式根本無法有的放矢的解決。而融媒體平臺的出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為從事高校思政工作的專職老師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平臺。
融媒體平臺,顧名思義就是將之前所有傳統(tǒng)媒體平臺全部融合在一起的基礎上,再增加以互聯(lián)網(wǎng)全新的新媒體、自媒體平臺為主的,以視頻影像、動態(tài)圖片信息、短視頻等信息為主的平臺。
融媒體平臺的興起,與傳統(tǒng)平臺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將信息傳播的方式從之前的單向且點對面,向雙向乃至多向的點對點轉型,這樣,就讓信息的接受者也同時成為了信息的繼續(xù)傳播者,個人對信息內容的意見、建議及主觀判斷也隨著成為全新的信息內容的一部分。
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在進步,高校思政工作也伴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發(fā)生了轉變,之前的思政工作其內容和形式完全立足于課堂環(huán)境中,當下的思政工作,必須要高度重視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所形成和產生的影響。
課堂環(huán)境中的相關教學內容必須要繼續(xù)堅持,以此為基礎,把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中的一些信息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融入其中,就能夠讓學生對相關的理論知識有比較精準地分析。例如,《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是整個高校思政課堂教育中一門重要的課程,這其中有很多的知識點,其概念的確是高度抽象的,如果僅憑課堂知識的講解,學生很難有效掌握知識重點,為了能夠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老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把與實事內容具有密切關聯(lián)的一些信息提取出來之后給學生進行對比式或者關聯(lián)式的講解,學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而這樣的信息,在融媒體平臺上極為常見,有些還有詳細的點評與分析,完全可以供學生在進行討論的時候基于不同的視角、觀點進行參考。
借助全新的融媒體平臺,為高校的思政工作提高質量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不應忽視在整個發(fā)展的過程中需要高度引起重視的相關內容,這樣,才能夠讓高校思政工作在融媒體平臺的助力下從質量到品質都實現(xiàn)提升,形成“雙贏”。
融媒體平臺憑借其在信息傳播中的廣泛影響力,在學生中的確有較強的認知程度,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學生也比較容易接受這種全新的信息傳播方式。基于此,一些從事思政工作的老師,尤其是從事課堂理論知識教學的老師,就習慣于在課堂環(huán)境中以這些融媒體平臺上的相關內容來代替教材內容為學生進行講解。
對于學生,這種銜接是比較容易接受的,這樣可以讓一些詰屈聱牙的理論知識轉變?yōu)閮热葚S富的音視頻影像信息,然而,這些音視頻影響信息中,很多都是自媒體平臺發(fā)布的,其理論基礎視角并不完全符合思政教育工作的基礎,甚至有些所謂的“獨立視角”,完全與思政教育工作的主旨思想背道而馳,老師如果借用、套用這種知識信息為學生講解內容,學生所確立的對事物的理解方向就可想而知了。隨著中青年教師充實到高校教學隊伍中之后,類似這種情況絕非個案,有些已經(jīng)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形成了所謂的“氣候”,作為學校的管理層和行政教育主管機構,必須要引起高度的重視,采取必要的措施有的放矢地加以解決,進一步凈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環(huán)境。
處于大學階段的學生,其生理發(fā)育已經(jīng)趨于成年,但是其心智發(fā)育并沒有真正地成熟,其獨立的邏輯思維能力、判斷能力、辨識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思政教育的主體是課堂教學,其理論知識的理解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在課下,學生在融媒體平臺上結合理論知識對相關問題進行討論,本身就是自我綜合能力形成突破的一種表現(xiàn)。從事思政教育的老師應當鼓勵學生深入?yún)⑴c其中的同時,引導學生如何正確分析融媒體平臺上相關內容的理解“切入點”,這樣便于學生用理性的態(tài)度來分析、理解問題。
譬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為學生系統(tǒng)化地了解、認知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提供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在這種理論的支撐下,如何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以及現(xiàn)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系的不斷完善,在融媒體這個開放式的平臺上有很詳細的分析和探討。不過這種探討,對于高校階段的學生而言也是有深有淺,為了便于學生系統(tǒng)化地了解,老師是有必要在這期間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引導學生以自己的不同理解能力參與分析不同內容的。有了這樣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學生才能夠在理論結合實踐的同時對相關知識要點增強理解能力。
尤為需要強調的是,當學生在融媒體平臺上接觸一些可能與老師課堂環(huán)境中所敘述的相關思政理論存在差異性理解問題的時候,老師應當耐心、細致地針對相關矛盾點進行講解,這種講解的論據(jù)應當以融媒體平臺上的相關內容為主,這樣才能夠讓學生真正地心服口服,否則,就完全違背了老師依托融媒體平臺持續(xù)開展思政教育的初衷。只有將這些偏激的思想苗頭扼殺在搖籃狀態(tài)中,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體系才能夠得以有效且有序的完善,其未來的職場以及人生規(guī)劃才能夠有一個正確的方向。
綜上所述,高校深入且系統(tǒng)化地思政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兩方面素養(yǎng):一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思考問題的方式;二是家國情懷。大學生在接受思政教育學習的過程中,所需要的是一種思想上的碰撞、思維上的提升,單純的死記硬背根本無法讓學生對于思政教育的真諦形成全面認識。依托融媒體平臺的有效介入,讓高校思政教育的論點更為明確,論據(jù)更為豐富、翔實,且這種形式也是學生比較喜聞樂見的。老師只需要在利用融媒體平臺的過程中把握好適度的原則,不要去過度地依賴融媒體平臺,這樣就基本上能夠達到思政教育的預期目標,從而在素質教育的推動過程中逐步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