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樂,蔣美玲
(安徽省宿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安徽 宿州234000)
膏方是我國傳統中醫(yī)藥常用藥物劑型之一(丸、散、膏、丹、湯、酒、露、錠),歷史悠久,《黃帝內經》及《五十二病方》中均有記載,如“豕膏”“馬膏”“肪膏”“脂膏”“豬膏”“蛇膏”等名稱;《神農本草經》論述藥性中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漬者,宜煎膏者”,其主要強調需根據藥物的藥性和治療的需要選擇合適的劑型。近代名醫(yī)秦伯未《膏方大全》中言:“膏方者,蓋煎熬藥汁成脂液而所以營養(yǎng)五臟六腑之枯燥虛弱者也?!贝耸菍Ω喾胶x的恰當詮釋。
近年來,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關注及對生活質量的要求逐漸提高,保健意識逐漸增強,多數慢性病患者開始服用“膏方”,但對膏方功效及適應證的認識多有偏頗,采用不規(guī)范化的“膏方”進補。目前膏方在高血壓病中的臨床應用研究相對較少,多是醫(yī)家個案,缺少相關理論分析及臨床研究[1]。高血壓病主要是以動脈血壓持續(xù)升高為特征的心血管綜合征,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慢性病,是中國心腦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也是中國心腦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呈現出世界性的上升趨勢,已成為中國乃至全球面臨的重大社會和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2]。高血壓病前期治療意義重大,不僅能使高血壓病的防線前移,降低高血壓病發(fā)生率及其并發(fā)癥,減輕國家負擔,同時也符合中醫(yī)治未病的思想[3-4]。但如何能將中醫(yī)膏方合理地應用到高血壓病的臨床治療,如何制定治療高血壓病的標準化膏方,使膏方有效而廣泛地用于該類患者,值得臨床思考和研究。
膏方是在中醫(yī)整體觀念及辨證論治原則指導下,結合《黃帝內經》中治未病的養(yǎng)生觀形成和發(fā)展的。故膏方在處方前首先注重“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按患者的不同體質特點、癥狀及體征組方用藥。如腎陽虛者,癥見眩暈,四肢畏寒怕冷,腰酸乏力,大便溏薄,小便清長,夜尿頻繁,舌淡胖,邊有齒痕,脈見沉細無力等,治療以溫補腎陽為主,多選用八味腎氣丸、右歸丸,藥用巴戟天、杜仲、桑寄生、肉蓯蓉等[5];如陰虛陽亢者,癥見眩暈,頭痛,腰酸膝軟,五心煩熱,心悸失眠,耳鳴健忘,舌紅少苔、脈弦細而數等,治療以滋陰潛陽為主,多選用六味地黃丸、天麻鉤藤飲,藥用牛膝、天麻、石決明、茯苓、熟地黃、澤瀉、山茱萸、鉤藤、山藥等[6]。同時注重治未病的養(yǎng)生觀,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是謂春夏養(yǎng)陽,以養(yǎng)陽之生長,秋冬養(yǎng)陰,以養(yǎng)陰之收藏?!笆枪适ト瞬恢我巡。挝床。徊恢我褋y,治未亂”;《金匱要略》中“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等,均屬于治未病的思想,其含義有“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愈防復”多層含義。綜合現代臨床研究可知,膏方在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愈防復等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7],提示中醫(yī)治未病思想在膏方防病治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故膏方就是在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理論的指導下,順應自然規(guī)律,使陰陽調和,進而起到“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及“病愈防復”的作用。膏方在治療與預防高血壓病方面的作用顯而易見,一方面可降低血壓,緩解患者癥狀,另一方面可顯著改善并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西藥的用量及種類,具有進一步替代西藥治療的可能,以更好地保護心、腦、腎等重要器官[8]。隨著中醫(yī)的發(fā)展和現代疾病譜的變化,膏方的適用范圍日趨廣泛,可進一步發(fā)揮其治療作用。
高血壓病類屬于中醫(yī)“眩暈”范疇,其病因主要有情志失常、飲食不節(jié)及年高體虛等,其病性分虛實,臨床以虛者居多,如陰虛導致肝風內動,血虛導致腦失所養(yǎng),精虧則髓海不足,均可導致眩暈;屬實者較少,多由于痰濁壅遏或化火上蒙,導致眩暈[9]。中醫(yī)臨床分型有肝陽上亢、氣血虧虛、腎精不足、痰濕中阻及瘀血阻竅5種證型,總體以陰陽失和為本,風、火、痰、瘀羈留為標,其病變臟腑與肝、脾、腎相關,臨床診治首當辨陰陽虛實[10]。臨床治療過程中,相同的疾病由于證型不同則治療不同,相同的證型但由于不同的人或環(huán)境治療也應有所不同。因此,膏方組方用藥時要辨證論治,遵循和陰陽、調臟腑、抓病證及重三因的配伍原則。
2.1 和陰陽 《廣雅》言“和,諧也”,陰陽和,全身貴生?!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吩唬骸瓣幤疥柮兀衲酥??!惫屎完庩?,則無疾病生,人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若陰陽偏盛或偏衰,人體則因陰陽失去相對調和而生病,諸疾而生,人不過半百而動作已衰。故從陰陽學說解釋患者血壓升高的原理,主要取決于心排出量和體循環(huán)周圍血管阻力,二者相互制約,即“陰平陽秘”是一種“和”的狀態(tài)。當“和”的狀態(tài)被打破時,血壓升高,導致高血壓病?!案喾椒菃渭冄a劑,乃包含救偏卻病之義”,提示膏方是以藥物調整機體陰陽變化,使陰陽調和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防治高血壓病應首先和陰陽,使機體陰陽達到“和”的狀態(tài),形成協調、統一的整體,從而達到防治高血壓病的目的。
2.2 調臟腑 高血壓病類屬于“眩暈”,其病變臟腑與肝、脾、腎相關,而肝、腎占重要地位。肝臟病機引發(fā)高血壓病,癥狀多見頭目脹痛,面色潮紅,急躁易怒,口苦耳鳴,肢麻震顫,脈弦等,其病機多由情志不遂,肝疏泄失于調和,導致氣機郁滯而化風火,上擾清竅致眩暈。脾臟病機引發(fā)高血壓病,一者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眩暈,癥狀多見眩暈欲仆,納呆腹脹,神疲乏力,面色白,脈細弱等,其病機多由憂思勞倦傷脾,脾胃虛弱至氣血虧虛,清陽不展,腦失所養(yǎng)所致;二者脾失健運,痰濕中阻所致眩暈,癥狀兼見納呆嘔惡,頭痛,苔膩等,其病機多由飲食不節(jié)傷脾,脾失運化,水液代謝異常,凝聚成痰,痰濕中阻,蒙蔽清竅,或痰濁化火,上擾腦竅所致。腎臟病機引發(fā)高血壓病,癥狀多見腰酸膝軟,多夢健忘,耳鳴如蟬,脈弱尺甚等,其病機多由腎精不足,髓??仗?,腦竅失養(yǎng)而致眩暈,如《靈樞·海論》中“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高血壓病在病變過程中,各臟腑之間相互關聯,可互相影響而發(fā)為此病,如肝火內灼傷陰可牽連腎陰虧虛,終致肝腎陰虛;肝病多累及脾臟,而致脾之運化失常,諸如此類的病理變化均為高血壓病病證出現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膏方辨證施治過程中,要重視調臟腑,使臟腑功能趨于正常,使五臟旺而不受邪,以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2.3 抓病證 從高血壓病的角度來看,其主要取決于心排出量和體循環(huán)周圍血管阻力,兩者平衡失調導致平均動脈血壓升高;從眩暈證的角度來看,眩暈在整個疾病發(fā)展過程中,其初期多為實證,屬肝陽上亢型;中期多為虛實夾雜,屬痰濕中阻及瘀血阻竅型;晚期多以虛證為主,屬氣血虧虛、腎精不足等陰陽兩虛型。故在組方用藥時要抓患者病證,既著眼于辨證,同時要考慮辨病,對癥用藥。如具有降壓降脂、糾正功能紊亂作用的膏方,盡量避免選用升壓的藥物。研究證實,天麻具有抗眩暈、降壓、降血脂等多種藥理作用[11]。與此同時,應掌握高血壓病的發(fā)生與發(fā)展規(guī)律,將四診合參收集的癥狀和該病病理變化相結合,中醫(yī)(證)與西醫(yī)(?。﹥烧卟⒅?,達到標本兼顧,從而發(fā)揮膏方防治高血壓病的最大作用。
2.4 重三因 “重三因”即要重視“三因制宜”,其是《黃帝內經》中重要的治療思想,分為因人、因時、因地制宜3個方面,主要強調人與生存環(huán)境的協調統一?!度彘T事親》中記載了根據患者不同生活習慣分別施藥以治療眩暈,故臨證時要充分考慮患者具體的生活習慣及其體質等因素進行防治,即“因人制宜”。中醫(yī)整體觀念認為四時氣候變化會影響機體的生理及病理變化,《備急千金要方》記載治療眩暈時應重視季節(jié)氣候的影響,并根據不同季節(jié)氣候特點,考慮組方用藥,達到防病治病的效果,即“因時制宜”。根據患者所處地域環(huán)境的差異性考慮用藥,如北方氣候多干燥,膏方組方時可考慮添加生津養(yǎng)陰的藥物;南方氣候多濕氣,膏方組方時可考慮加滲淡利濕的藥物,即“因地制宜”。故因人、因時、因地的“三因制宜”個體化治療原則對膏方組方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膏方的收膏多選用冰糖、蜂蜜、白糖、阿膠、鹿角膠等糖類或膠類作為矯味劑和收膏劑,但對高血壓病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癥、肥胖癥及腎功能不全等患者,此類藥物過于滯膩,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療[12]。對高血壓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多選用木糖醇、元貞糖等作為矯味劑,以減少糖的攝入;高血壓病偏于陰陽兩虛者,收膏膠類可選用阿膠,以避免性偏寒涼的龜甲膠、鱉甲膠;高血壓病合并腎功能不全者,因其有低蛋白血癥、蛋白尿,可加重山萸肉、黃精等滋陰藥物的劑量,以利于患者對膏方的吸收。另外,由于高熱量、高脂肪之品多易化熱生痰,與高血壓病伴有超重或肥胖者不相適宜,故高血壓病膏方尚需控制脂肪和總熱量的含量,故限制胡桃、芝麻等食物的食用[7,13]。
因高血壓病血壓波動有其自身特點,因人而異,因此根據患者血壓的動態(tài)變化,結合膏方的藥效分析,每次服藥應定時、定量,并動態(tài)監(jiān)測患者服用膏方后的血壓變化,以達到規(guī)律、有效地控制血壓。
膏方是在中醫(yī)整體觀念及辨證論治原則指導下組方用藥,將中藥經特殊工藝熬制成膏,具有防病治病、滋養(yǎng)延年等多種功效。膏方具有調節(jié)及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同時口感良好,便于攜帶,備受人們的青睞。膏方治療高血壓病的優(yōu)勢在于平調、緩圖、長效,將降壓與養(yǎng)生兩者完美結合,標本兼治,有效干預高血壓病,使血壓相對平穩(wěn),減少心、腦、腎、眼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與發(fā)展[14]。雖膏方在諸多臨床觀察中療效明確,且具備相應的理論基礎,但目前大規(guī)模的臨床及實驗研究資料仍非常缺乏,故其治療高血壓病的臨床及實驗研究仍需不斷完善,以更好地服務于高血壓病患者。筆者認為,在今后的研究中應注重膏方治療高血壓病的理論研究,同時也要重視其循證醫(yī)學的研究,臨床可采用現代醫(yī)學的評估系統、檢測指標、數理分析。如對高血壓病的評估要經過1年的觀察,并與上一年度的血壓波動情況、急性發(fā)作次數和住院情況等進行分析比較,使數據更加客觀、可信。另外,要摒除“冬令進補”傳統膏方的觀念,著重四季膏方理論與臨床的研究,進而推進四季膏方的發(fā)展[15-16]。
目前,全國中醫(yī)院都在開展形式多樣的膏方工作,如膏方節(jié)、膏方論壇、膏方培訓班等,且相關論文專著出版亦較往期明顯增多,相信膏方治療高血壓病在規(guī)范化的指導應用下,將為人類的健康發(fā)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