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光
(遼寧省沈陽市第七人民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03)
急性腦梗死為臨床中患病率較高的血管性疾病,腦循環(huán)變化在患病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腦血流動力發(fā)生的變化、感染和腦水腫等會加重患者的病情[1]。科學合理的用藥可改善患者的腦循環(huán),從而改善患者的病情。本次研究主要分析益氣活血化痰通絡湯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現將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以下匯報。
1.1 一般資料:文中抽取的64例急性腦梗死患者入院時間為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按照治療方法的差異性將其劃分為觀察和對照兩組,各組入選32例。對照組中男性/女性為20/12,年齡60~78歲,(69.7±1.3)歲,觀察組中男性/女性為22/10,年齡62~80歲,(71.5±1.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數據經統(tǒng)計對比后,并未形成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對照組實施西醫(yī)治療,予以患者腦保護、神經營養(yǎng)劑和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療方法,如果患者產生顱內壓升高可采用甘露醇。觀察組實施益氣活血化痰通絡湯治療,藥方組成包含黃芪(25 g)、丹參(15 g)、川芎(15 g)、當歸(15 g)、半夏(10 g)、石菖蒲(10 g)、茯苓(10 g)、瓜蔞(12 g)、地龍(10 g)、炙甘草(6 g)、陳皮(10 g)。將上述藥物加500 mL進行水煎,取300 mL藥液,每日1劑,分為2次服用。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時間為1個月。
1.3 療效評估[2]: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經過治療后痊愈表現為臨床癥狀表現和體征均消失,中醫(yī)癥候積分減少比例在95%以上;顯效表現為臨床癥狀以及體征改善效果顯著,中醫(yī)癥候積分減少比例在70%以上;有效表現為臨床癥狀以及體征有所改善,中醫(yī)癥候積分減少比例在30%以上;無效表現為臨床癥狀以及體征并未發(fā)生變化,中醫(yī)癥候積分減少比例在30%以下。
1.4 評估指標: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血脂和纖維蛋白原變化情況,即TC、LDL-C和纖維蛋白原。
1.5 統(tǒng)計學數據計算:研究中涉及的相關數據經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計算后以計數資料或者計量資料呈現,數值檢驗選擇卡方和t值,組間數據經過統(tǒng)計對比后以P<0.05為差異表示,組間產生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32例患者經治療后,痊愈例數為15例 (46.88%),顯效例數為10例(31.25%),有效例數為5例(15.63%),無效例數為2例(6.25%),總有效率計算后為93.76%;對照組32例患者經治療后,痊愈例數為10例(31.25%),顯效例數為8例(22.86%),有效例數為6例(18.75%),無效例數為8例(22.86%),總有效率計算后為77.14%,兩組數據通過軟件對比后χ2=4.2667,P<0.05。
2.2 血脂和纖維蛋白原變化情況:觀察組治療后TC為(5.11±0.89)mmol/L,對照組治療后TC為(6.22±0.96)mmol/L,組間數據經對比t=4.7956,P<0.05;觀察組治療后LDL-C為(2.75±0.51)mmol/L,對照組治療后LDL-C為(4.15±0.82)mmol/L,組間數據經對比t=8.2012,P<0.05;觀察組治療后纖維蛋白原為(2.35±0.85)g/L;對照組治療后纖維蛋白原為(3.22±0.65)g/L,組間數據經對比t=4.7956,P<0.05。
腦梗死在中醫(yī)學中為中風病范疇中,是因為患者不良生活而引發(fā)的腦動脈粥樣硬化病癥,加厚了患者的血管壁,降低了血管彈力,使得管腔中產生狹窄表現,從而產生梗死[3]?;疾∥恢镁谀X部標實本虛和機體元氣不足為病機,淤血和痰產生阻塞,元氣虛無法到達血管,血管無氣后會出現停留現象。為此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需要遵循化痰通血和補元氣原則。
本文中采用益氣活血化痰通絡湯對患者進行治療療效確切,藥方中的黃芪可實現益氣通絡效果,丹參、當歸和川芎在應用過程中可起到化瘀通絡和活血行氣的效果;菖蒲和地龍可實現化瘀通絡的效果[4]。上述藥物進行聯合應用,可實現通力量經脈、和順氣血的效果,對血運起到促進作用?,F代藥理學研究證實,益氣活血化痰通絡湯能夠有效清除氧自由基,以免再灌注產生腦損傷,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時可對脂質發(fā)熱過氧化反應進行抑制,將血液黏稠度降低,改善微循環(huán)。綜上所述,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益氣活血化痰通絡湯進行治療可顯著提升療效,有效緩解患者的病情,將血脂降低,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