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越
英國人愛開派對,有事沒事呼朋喚友歡聚一堂,而且基本上是在家里開派對。許多人工作在城市,住在鄉(xiāng)下,寬敞的帶花園的房子,為在家中開派對提供了更好的場地保證。最近20年,英國新建房子的廚房常常比客廳還大,是派對的主要場所,包括跨年派對。2018年的新年夜我們就是在鄰居巴瑞和祖安娜家跨年。
英國廚房大且沒有油煙,適合搞派對
筆者定居英國學(xué)到的最重要社交秘訣之一,就是廚房一定要大。吃飯聊天玩游戲全在這兒,招呼客人、開派對也在這兒。至于客廳,主要功能只剩下看電視了。巴瑞家的廚房是英國最流行的風(fēng)格,設(shè)了一個類似吧臺的島臺。祖安娜在島臺的一邊烹飪,巴瑞打下手,招呼我們;我們坐在另一邊,一邊吃喝一邊和他倆聊天。這是最典型最普遍的英國社交方式。
在中國,很難想象主客可以安坐廚房海闊天空地聊天。難道不怕油煙?廚房怎么能坐得舒服?
英國廚房的烹調(diào)主力是烤爐,烤雞烤蛋糕烤薯條是他們的強項。正是因為這樣的餐飲文化,讓廚房變成派對社交中心成為可能。英國廚房很少出現(xiàn)煎炒炸,除了可以事先準備好的蔬菜色拉,諸如比薩餅、薯條以及其他食物,統(tǒng)統(tǒng)置入烤箱。如果在鄉(xiāng)下我丈夫父母家開派對,除了烤箱,還會用燒烤爐烤牛扒雞肉串。各類美食食用方式是自助。巴瑞給每個孩子一個碟子,小朋友們排著隊領(lǐng)取食物。
說來難以置信,油煙這種中國廚房里的“超級存在”,英國人根本不懂;至于中國人對油煙的憎惡之情,英國人更無從體察。今年筆者因為撰寫英國著名華裔美食名廚譚榮輝先生自傳,與這位在英國德高望重的華裔電視美食明星多有交流。這位老先生在1984年為BBC主持系列美食片《譚榮輝與中國烹飪》后,在英國一夜火爆成名。此片第一次讓英國人看見了明火、炒鍋和醬油是怎么回事。譚先生曾經(jīng)告訴我,當時有很多英國餐具公司想找他做代言人,其中一個提議就是“生產(chǎn)中國廚房油煙香噴劑”。認為油煙好聞,還想開發(fā)成產(chǎn)品?令筆者匪夷所思,捧腹大笑。
廚房因為廚師地位高而成成明星屋
英國曾經(jīng)是等級森嚴的社會,歷史上“最講階級”。那時宮殿、莊園或是大宅子里的廚房都設(shè)在樓下,廚師地位低下,一輩子不可以上樓(即主人起居之地)。這樣的場景在英國宮廷貴族歷史劇非常多見。很多外國人看多了這樣的歷史劇,還以為當代英國仍然相當階級化。
實際上,20世紀的英國發(fā)生了巨大社會變革:工黨崛起執(zhí)政、二戰(zhàn)中全英國人集體參戰(zhàn)、上世紀60年代貴族開始全面沒落、流行文化開始全面取代古典文化、王室地位雖在,但稍微不慎就有隨時倒臺的可能、20世紀末布萊爾執(zhí)政后階級話語基本退出歷史舞臺、口音不再受到歧視,甚至開始被BBC刻意保護,等等。廚師成為炙手可熱的體面職業(yè),成為新的明星行業(yè),廚房也因此有了明星光環(huán)。
看廚師做飯,像看演唱會
美食明星現(xiàn)象已經(jīng)成為產(chǎn)業(yè)級現(xiàn)象,如同流行歌星,美食明星本人的廚藝和個人性格魅力足以征服粉絲。像看演唱會一樣,看美食明星主持的美食節(jié)目一樣讓粉絲們著迷。
初到英國的人都會對電視和社交媒體上鋪天蓋地的美食欄目感到震驚。美食烹飪在英國如此火爆,帶動了全社會對烹飪和廚房的熱愛。我常常告訴初來英國的朋友,要想和英國人迅速打成一片,除了天氣,不妨聊吃喝,這是全英國一致的熱愛。前英國首相卡梅倫的夫人就曾經(jīng)參加電視餐飲大賽;我記得讀到一篇報道,說哈里王子向梅根求婚的時機,就是他倆共同下廚的時候。▲
(作者為英國社會學(xu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