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寅斌
基于這個前提,筆者向大學好友鄒睿提出了一個問題:“在未來,當中國孩子遭遇美國孩子的時候,究竟誰更容易贏?是每天做作業(yè)到深夜的?還是每天打球累得死去活來的?”
2001年,鄒睿赴美留學,獲得生物醫(yī)學博士學位后,任職于一家數(shù)據(jù)軟件服務公司。他有兩個兒子,老大今年9月剛上七年級,相當于國內(nèi)初一。老二是小學二年級。他們一家現(xiàn)居新澤西州。我們這一輪教育對話,從美國社區(qū)兒童的體育聯(lián)賽制度,到美國小學的考試方法,從美國教師如何給小朋友課后加小灶,到奧巴馬的教育政策對美國教育的深遠影響,從鄒家兩個孩子如何在美國學中文,到我的女兒究竟應該上國際學校還是走公立體系,都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和交流。
鄒睿說:“我對美國教育的認知,來自自己的體會和觀察。我的兩個孩子在新澤西的公立學校讀書,他們代表美國教育的縮影,但絕不是美國教育的全部。在美國,不同的州、不同的學區(qū)、不同的學校,甚至不同的班級之間,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式都不盡相同。我們的談話內(nèi)容僅供參考?!?h3>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
鄒睿的大兒子相相在七年級之前,同時學著三件樂器:鋼琴,從一年級學到六年級,每天練習45分鐘;吉他,從五年級開始學,每天練習30分鐘;笛子,從四年級開始學,每天練習15分鐘。今年9月,相相上七年級后,發(fā)現(xiàn)學校增加了很多他感興趣的新的課外活動,他都想去試一試,為此,他必須得放棄一門樂器。
他征求鄒睿的意見時,鄒睿告訴他,“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做決定,爸爸媽媽不參與。”經(jīng)過一番思考,相相選擇了放棄鋼琴。
消息一公布,相相的鋼琴老師第一個跳出來反對。鋼琴老師找到鄒睿的太太,非常生氣地質(zhì)問:“你們怎么能讓一個12歲的小孩子自己做這么重要的決定呢?你們難道看不出,他是一個有天賦的孩子嗎?你們不怕以后會后悔嗎?”鄒睿告訴我,相相在鋼琴上,確實比別的孩子有天賦,練了這么多年,半途而廢確實有點可惜?!懊總€人的一生,都會面臨無數(shù)的選擇。歸根到底,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都是不同階段各種選擇的結(jié)果。如何做出合理、有效和理性的決定,是所有人終其一生都需要不斷提升的能力。在我們看來,獨立思考和決策能力是比練琴更重要的事。作為家長,只要有可能,我們都會非常有意識地對兩個孩子進行這方面的訓練。畢竟,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輩子,大多數(shù)決定要靠孩子自己去做。作為父母,我們要做的,就是教會孩子如何做出正確的決定,以及做出決策后,必須自己承擔因為這個選擇而產(chǎn)生的后果和責任?!?/p>
除了樂器,相相還參加過很多體育項目,打過4年棒球,踢過2年足球,練過1年滑冰,還短暫地打過一小段時間的籃球。“我們的原則就是,七歲之前,什么都可以玩,什么都可以試,主要目的就是想看看興趣到底在哪里。七歲之后,小朋友漸漸有了自己的主見,有了自己的好惡。我們就把決定權(quán)交給他,讓他自己做決定,哪些項目繼續(xù)玩下去,哪些項目則可以停下來?!编u睿說。
結(jié)果,相相的選擇再次讓鄒睿大跌眼鏡,他選擇了最不擅長的游泳。相相在游泳上幾乎毫無天賦,他花了差不多四年的時間,才找到一點點游泳的感覺。盡管如此,鄒睿和太太還是非常干脆地告訴相相,沒問題,你自己做決定。
鄒睿說,自家孩子無論學什么,都是以這個大目標為前提,絕不僅僅只是為了鍛煉身體,或者提高藝術(shù)修養(yǎng)。
在鄒??磥?,美國教育體系最看重四個方面的基本素質(zhì):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能力、體育能力和愛的能力。
首先,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
在中國,如果某個學生成績優(yōu)異,老師多半會在課堂上當眾表揚。但在美國,這就不行。相相的小學老師告訴鄒睿,如果老師當眾表揚一個孩子聰明,可能會給其他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壓力,讓其他的孩子有自卑感,對被表揚聰明的孩子而言,也不是好事,這可能會夸大他的個人能力,讓他產(chǎn)生傲慢的心,不利于他和其他孩子的協(xié)作。
在表揚上,美國老師通常會就事論事,比如,你這次作業(yè)做得很好,好在哪里,為什么好,你這次項目完成得很好,是怎么樣才做到這么好的。主題明確的表揚,對培養(yǎng)孩子健全的人格,非常重要。
第二,團隊協(xié)作能力。美國教育特別強調(diào)團隊協(xié)作,在鄒??磥?,這是中美兩國教育理念上非常大的不同。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直到大學,甚至研究生階段,美國的教育總是喜歡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以小組為單位,組織教學和課后活動。
從小不點開始,美國孩子就得適應今天被分在這個組,明天被分到那個組。除了考試之外,孩子的大部分學習時間是在一個又一個的小組中度過的。相相所在的學校,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制度:混班制。每一年,全年級的學生都要打散,重新分班。孩子每年都會遇到新老師、新同學、新班級,大家從陌生到熟悉,這對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能力和適應能力,有非常大的幫助。相相六年級畢業(yè)時,幾乎能認識全年級每一個孩子。
今年9月,相相剛上七年級不久,學校安排相相跟八年級的孩子一起上數(shù)學課。有一天學校通知鄒睿,考慮到相相的英文水平已經(jīng)明顯超過同年級的孩子,學校建議從下周起,相相跟八年級的孩子一起上英文課。鄒睿說,“如果沒有從小就開始的混班制和小組制學習,突然要同時面臨三個新的班級,恐怕不是誰都扛得住的。相相好像沒有任何困擾,這就是美國團隊訓練的厲害之處。”
在鄒??磥?,美國教育中有一種傾向,它會刻意淡化個體,尤其是相對優(yōu)秀的人在團隊中的貢獻,更強調(diào)成員之間如何通過協(xié)作共同達成目標。老師們講得最多的是,無論一個人的能力有多強,他永遠不可能依靠一個人的努力完成所有的事情。
第三,體育能力。美國教育對體育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中國。在美國的學校里,一個體育好的孩子比學習好的孩子更受歡迎。美國學校建議,每個孩子每天至少要有30至60分鐘的戶外鍛煉時間,學校未對項目和形式做硬性規(guī)定。
美國很多家庭傾向于在學生放學后,長期參加某個項目的團隊訓練,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第一,通過足夠大強度的訓練,既能鍛煉身體,也能培養(yǎng)吃苦耐勞的精神;第二,讓小朋友在長期的團隊訓練中,有一群共同成長的朋友,并進而鍛煉團隊協(xié)作精神。
鄒睿所在的地區(qū),除了業(yè)余比賽外,還有一種半專業(yè)的比賽。這種比賽強度很大,除非孩子真的很喜歡,同時水平還不錯,否則根本堅持不下去。
相相的學校里,有個打棒球非常好的孩子,曾經(jīng)上過《時代》雜志青少年版的封面,他每周訓練6天,每次訓練4小時。相相的游泳俱樂部里,有個小姑娘,曾經(jīng)獲得美國青少年奧運會項目的第五名,她每周的訓練量也是6天x4小時/天。這兩個孩子的訓練,全是下課之后進行,所有的比賽也都安排在課外時間。平時,他們和其他小朋友一樣正常上課。
試想一下,每天6點半起床,7點多乘坐校車去上課。下午2點40分下課后,3點開始訓練,4個小時的訓練結(jié)束后,回到家,吃飯,洗澡。飯后,還要接著做作業(yè)。美國學校的家庭作業(yè)雖然沒有中國那么多,但每天在高強度的體育訓練后,還得繼續(xù)做作業(yè),這些孩子真的非常辛苦。如果不是真喜歡,這種高強度的訓練,無論對孩子還是對家庭,都是一場災難。
美國的一位爸爸,曾在網(wǎng)上寫了一篇文章,講他為什么要花那么多錢,讓孩子去練體育,鄒睿將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總結(jié)如下:
我在為我的孩子們覺得很累想要退出而仍然繼續(xù)堅持的那些時刻,付錢。
我在為當我的孩子們從學?;丶液?,覺得太累而不想去訓練但還是去了的那些日子,付錢。
我在為我的孩子們學習如何遵守紀律、專注和投入,付錢。
我在為我的孩子們學習如何照顧好他們自己的身體和器材,付錢。
我在為我的孩子們學習如何和別人一起工作,怎么成為好隊友,在失敗時豁達,在獲勝時謙遜,付錢。
我在為我的孩子們學習如何對待失望,當他們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名次和頭銜時仍然回到訓練場,一個星期又一個星期地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付錢。
我在為我的孩子們學習確立和完成目標,付錢。
我在為我的孩子們不但要尊重自己,還要尊重別的運動員、裁判和教練,付錢。
我在為我的孩子們知道要獲得冠軍需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艱苦訓練,成功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付錢。
我在為我的孩子們?yōu)樗麄冃〉某删妥院啦W會朝著長期目標努力,付錢。
我在為我的孩子們有機會讓他們建立長期友誼和終身難忘的記憶并像我一樣為他們的成就自豪,付錢。
我在為我的孩子們可以到戶外、到體育館而不是呆在屏幕面前,付錢。
簡而言之,我沒有為體育付錢。我在為體育運動可以讓我的孩子們有機會去培養(yǎng)那些讓他們受益終生并有機會祝福其他人生活的諸多品質(zhì)付錢。
第四,愛的能力:深入人心的慈善訓練。
美國有個非常著名的慈善基金,翻譯成中文,就是“Alex的檸檬水攤基金”。
很多美國人經(jīng)常舉行檸檬水攤活動,為“Alex的檸檬水攤基金”籌集善款。在美國,慈善活動深入人心。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就不斷地參與各種各樣的慈善活動。
在鄒睿看來,通過慈善活動,美國社會不斷地向孩子們傳遞這樣的理念:
首先,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不幸的人,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
其次,很多人雖然生而不幸,卻活得格外堅強。
第三,被命運不公平對待的人都能如此堅強,作為一個健康健全的人,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做得更好一點?
上海交通大學的朱雪宏老師曾給我講過她小時候的一個故事。她和小學同學以及同學的父母,在路邊看到一位流浪者。通常這種情況下,很多中國家長要么視而不見,要么會對孩子說:“你要是不好好念書,將來就會跟他一樣。”可是,同學的父母卻對孩子說:“你們要好好讀書,將來讓每個流浪漢都要有體面的工作,讓他們活得和我們一樣有尊嚴,好嗎?”朱雪宏老師說,那是她見過的最好的家庭教育。
中國傳統(tǒng)教育體系中,和美國教育一個非常大的不同就在于,中式教育更重視“強者思維”,所有的資源幾乎是一股腦地向強者傾斜,相對弱小的個體,或者不發(fā)聲的沉默人群,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被關(guān)注度顯然不夠。
面向未來,中國的孩子和美國的孩子將在共同的全球平臺上競爭。從這個視角看,無論是體育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還是愛的能力,都是中國教育急需補充的短板。
27年前我參加高考時,老師告訴我們,若要戰(zhàn)時像平時,就要平時像戰(zhàn)時。意思是說,如果我們希望高考的時候正常發(fā)揮,那么,高三階段的各種訓練,就要嚴格地按照高考的要求來進行。這里有個關(guān)鍵詞:“像”。其實是說,戰(zhàn)時和平時實際是不同的兩種情況,只能盡量讓它們很相似。
去年,上海某媒體刊登了一篇有關(guān)上海幼升小的文章,題目就是《初戰(zhàn)即決戰(zhàn)》。文章提到,隨著上海教育競爭的加劇,幼兒園升小學的競爭已經(jīng)越來越白熱化,在越來越多的上海家庭看來,能否進入一所好的小學,已經(jīng)成為有決戰(zhàn)意義的事件。
當我把有關(guān)決戰(zhàn)的提法告訴鄒睿時,他很感嘆,“超前學習已經(jīng)成為教育惡性循環(huán)的常態(tài)。我曾和美國朋.友討論過超前學習這件事,美國朋友非常不理解。在他們看來,不同階段的孩子,需要學習不同的內(nèi)容。有些內(nèi)容,一個六歲的孩子要花整整一天,甚至兩天、三天才能理解,而一個九歲的孩子可能只要10分鐘就能完全掌握。既然如此,為什么非得在六歲的時候,讓小孩花費那么大的精力、用去那么多的時間,去學習到了九歲自然就能掌握的內(nèi)容,這不是浪費時間嗎?”
鄒睿常把國內(nèi)教育公眾號上的文章發(fā)給相相看,每次看完,相相都會感慨,中國的孩子太辛苦啦。雖然,看起來美國孩子的作業(yè)比中國孩子少得多,但事實上,美國孩子和中國孩子一樣,過得一點都不輕松。中國孩子忙著做作業(yè),忙著上補習班,美國孩子則把大把的時間花在體育、慈善、閱讀、社交和各種各樣的活動上。都不容易,都沒閑著,只不過大家的時間花在了不同的地方。
我向他提出了一個問題:“在未來,當中國孩子遭遇美國孩子的時候,究竟誰更容易贏?是每天做作業(yè)到深夜的?還是每天打球累得死去活來的?”
他的答案很模糊:“這個問題好大,一兩句話真說不清楚。如果非要我現(xiàn)在就給出答案,我只能講,很難說。因為變數(shù)太多,人文、社會、歷史、文化、環(huán)境,都可能會是影響變量?!?/p>
美國的底子很厚實,但是,人口結(jié)構(gòu)的變化正在不斷導致美國人口素質(zhì)發(fā)生變化,中產(chǎn)階級的大幅度縮水,吃福利的人數(shù)極度膨脹,再加上“政治正確”思想日益喧囂塵上,美國明顯在走下坡路。
這幾年,美國每年發(fā)放大約110萬綠卡,只有10萬左右給了高科技移民,其他都給了各種類型的親屬移民。這和二戰(zhàn)期間以及二戰(zhàn)結(jié)束后世界各地涌入美國的各國精英相比,已經(jīng)有天壤之別。奧巴馬上臺以來全面推行的非法移民庇護政策,更是讓美國的移民質(zhì)量雪上加霜。
很多人都聽說過,美國人數(shù)學差,不得不說,他們的數(shù)學真的很差。我有次去加油站加油,2.99美元一加侖,我告訴加油的小伙子,加10加侖油。過了一會兒,小伙子加好油,走過來,滿臉的歉意:“先生,很抱歉,我不知道10加侖的油是多少錢,所以就自作主張給您加了20美元的油?!睕]錯,一個簡單的乘法,美國加油站的小伙子硬是算不出來。
“加油站的小伙,可能受教育程度不高,還情有可原。我所在公司,是一家服務美國航空航天局、波音飛機以及全世界各種大型制造企業(yè)的高科技公司,公司里的同事最起碼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有一天,一個同事要計算103.5+2,在我看來,這不是一秒鐘就可以心算出答案的簡單問題嗎?結(jié)果呢,我那同事硬是拿出計算器,嚴肅認真地按了起來。大家可能會覺得,美國人怎么這么笨呀?其實,還真不是人家笨,也不是美國孩子不聰明。美國數(shù)學教育最大的問題不在孩子,而是美國數(shù)學的教學大綱出了問題,根子上有毛病,完全就沒教對?!编u睿說。
在美國的數(shù)學教學體系中,小朋友連整數(shù)的加減乘除都還沒搞清楚的時候,就開始引入分數(shù)、小數(shù),甚至在小學五年級,概率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在課本里。很多美國人,在很小的時候,就被這種不合理的教學大綱摧殘得沒有了信心。很多孩子已經(jīng)不僅是對數(shù)學沒有信心,從二三年級開始他們就恨數(shù)學,咬牙切齒地痛恨。
美國數(shù)學教育的特點就是,小朋友連走都沒學會,就開始練跑,加減乘除都沒弄清楚,就開始學別的了。這種教學體系,對學霸來說沒有問題,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孩子而言,很容易形成厭惡情緒。越不喜歡,越不練,就越差,久而久之,就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奧巴馬政府上臺這八年,是美國基礎教育大倒退的八年。本來,基礎教育的目的是讓更多的人變得更好,而奧巴馬政府的教育理念是不斷降低教學標準和教學要求,讓更多人過關(guān),對此,美國中產(chǎn)階層非常不滿意。
在鄒??磥?,美國教育存在的問題由來已久,其影響日漸深入,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若要徹底逆轉(zhuǎn),那得需要整個國家從上到下付出非常大的努力,但目前,還完全看不到有任何逆轉(zhuǎn)的可能性。
2014年,鄒睿曾做過一次調(diào)研,調(diào)查500強公司、大型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以及著名民營企業(yè)中那些最出類拔萃的90后年輕人,并把他們的故事寫進了他的一本書。楊菁和杜晶就是這群90后年輕小朋友中的兩位。
她們是兩個完全不同類型的女生,一個熱情奔放,另一個溫潤婉約。她們身上有非常多的共同點,其中包括:獨立判斷能力;跟對老板;尊重強者,和強者為伍;自律+勤奮+努力;尊重權(quán)威,并且總能在權(quán)威的“陰影”中找到自由伸展的空間;她們都有一種超強的能力,能夠讓身邊所有的人很愉快,而且能讓大家都喜歡她們。
杜晶和楊菁都是國內(nèi)教育體系培養(yǎng)出來的年輕人,她們在國際舞臺上,不會輸給任何人。未來的中國,像她們一樣的年輕人,只會越來越多,而不會越來越少。所以,對中國孩子,我們要有信心。
我們?nèi)丝诨鶖?shù)大,最拔尖的一群孩子和美國孩子拼,不敢說完勝,但肯定不會差,這難道還不夠嗎?鄒睿補充道:“再說,我們中國人天生勤奮,這一點全世界哪個國家都比不過。美國雖然人也不少,但是懶人實在太多。美國每年有近20%左右的人靠從政府領取各種補貼生活,政府的補貼很多,有現(xiàn)金、食品、房屋、保險等各種形式。這5000多萬靠政府福利生活的人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小孩和老人,他們當然不工作,但是,其中也有相當多可以工作而不工作的適齡青壯年?!?/p>
所以,我和鄒睿達成一個共識,和美國教育相比,中國教育有明顯的優(yōu)點和顯著特點,當然,也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和眾多的挑戰(zhàn)。雖然我們不清楚未來究竟會是什么樣,但在中國,無論是每一個家庭,還是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甚至更高層面的中央政府,都意識到,未來的競爭歸根到底拼的還是人,尤其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
所有的個體都在按照自己的步伐努力向前,雖然前進的腳步可能不那么整齊劃一,雖然前進的節(jié)拍未必那么合拍,但是只要我們都在努力,最后的結(jié)果一定不會差。
——摘自微信公眾號“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