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睿 王 微*
(沈陽市口腔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02)
種植牙是針對牙缺損患者的一種有效治療方法,是將人工牙根通過手術方式植入到上下頜并與牙槽骨組織進行骨結合。種植牙手術成功后與天然牙功能、結構和美觀都十分相似,是治療牙缺失的首選[1]。在進行種植手術時,骨缺損情況十分常見,而應用引導骨再生技術是針對這種情況的常見處理方法[2]。本文主要探討分析口腔生物膜材料在種植中手術中支持骨再生的臨床效果情況。
1.1 臨床資料:在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患者中選取50例骨缺損的要求種植的病例。其中前牙種植患者18例,磨牙種植患者23例,前磨牙種植患者9例。已排除禁忌證。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采用計算機隨機分組法將所選患者隨機分成兩組。觀察組男12例,女13例,年齡24~61歲,平均(31.22±8.73)歲;對照組中男11例,女13例,年齡21~59歲,平均(30.43±8.68)歲。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區(qū)別,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均進行口腔X線攝片及CT掃描,確認患者牙槽骨缺損情況以及骨高度、寬度等?;颊呷⊙雠P位,采用局部浸潤麻醉,應用奧齒泰種植系統(tǒng)。在缺失部位牙槽嵴頂部和頰側作切口,翻開患者口腔組織瓣,然后將切口放大,延長到缺牙頜骨處。然后在頰側做一道垂直切口,至前庭溝底,呈方形。平整骨面,對骨皮質進行擴孔,常規(guī)植入。觀察組患者應用Bio-Gide膜通過它的雙層結構支持骨再生和軟組織再生。膜覆蓋到種植體邊緣3 mm左右。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guī)植入骨粉進行治療。先將骨粉材料放于生理鹽水中水合,然后置于骨缺損處,減張縫合手術切口。應用抗生素藥物進行預防性治療。術后6個月修復,修復1個月后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效果情況。
1.3 觀察指標:①種植手術成功率(成功:種植體骨厚度正常,骨粉替代效果良好,未發(fā)生不良癥狀;失?。悍N植體骨厚度異常頰側骨厚度低于2 mm,骨粉轉化效果不佳,不良反應嚴重);②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急性腫脹、傷口裂開)。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所得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比較,以率(%)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s)表示,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修復成功率比較:觀察組修復成功24例,成功率為96%;對照組修復成功22例,成功率為88%。觀察組患者修復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4.3478,P=0.0371(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 兩組患者骨厚度與植骨厚度比較:觀察組骨厚度與植骨厚度分別為(2.59±0.11)、(2.41±0.09);對照組骨厚度與植骨厚度分別為(2.10±0.12)、(2.21±0.08)。觀察組患者骨厚度與植骨厚度平均值均顯著高于對照組:t=15.0502、8.3045,P=0.0000、0.0000,(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觀察組并發(fā)癥包括感染1例,面部腫脹2例,總共3例,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2%;對照組相關并發(fā)癥包括感染4例,面部腫脹5例,共7例,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8%。傷口裂開率為0,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χ2=8.0000,P=0.0047(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牙列缺失是口腔科常見狀況,一般是由于齲齒、外傷、磨損、發(fā)育畸形等原因導致拔除。牙列缺失不僅影響到口腔美觀,同時也會不同程度影響患者咀嚼功能,從而對日常生活質量帶來一定的不良影響。利用口腔生物膜材料和骨粉引導骨再生,而口腔修復膜則是一種可吸收的雙層膠原膜,降解時間較長,研究發(fā)現(xiàn),其降解代謝的產物無任何細胞毒性。并且這種膠原膜具有較好的細胞隔離功能及血凝塊穩(wěn)定功能,與軟組織之間的致密層可維持空間的穩(wěn)定,以促使細胞對缺損區(qū)域植骨生長進行刺激,后將新生成的骨組織貼合在生物膜上,將自體骨與新生骨進行緊密結合這種治療方式相對治療效果更好,種植體骨結合率更高,減少并發(fā)癥[4]。
結果顯示觀察組骨增量的效果更好,術后愈合很快,成功率更高,同時角化齦數(shù)量更多,同時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也低。本次研究證明,GBR技術進行骨增量的患者中采用屏障膜材料,可有效提高患者修復成功率,改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