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故事《梁祝情》的音樂唱腔,新穎別致、抒情浪漫,整部戲的音樂創(chuàng)作,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使其特色獨具,膾炙人口
關鍵詞:清純美;諧趣美
豫劇唱腔素以高亢、激越、奔放見長,而音樂故事《梁祝情》是一部雅致細膩、婉約凄美的作品。劇中兩個家喻戶曉的人物:梁山伯與祝英臺具有獨特的個性,特別是祝英臺女扮男裝求學,十八相送對愛情獨有的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對封建禮教的抗爭,以及驚天地、泣鬼神的撞碑之舉等,在傳統(tǒng)中都找不到可借鑒的模式。這就要求作曲家必須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要求用同樣的〔二八板〕、〔慢板〕,寫出新意,唱出不一樣的人物、不一樣的情懷!
一、質樸委婉、嬌俏清純之美
“慕名師拜鄒佟紅羅書院”是祝英臺女扮男裝在紅羅書院求學的一段唱腔,曲體結構為〔二八〕板式,降E調。頭句腔“慕名師拜鄒佟紅羅書院”,是在傳統(tǒng)〔二八〕板式基本音調上變化發(fā)展而來,作曲家將傳統(tǒng)的五小節(jié)擴展為八小節(jié),旋律延伸,節(jié)奏展開,在“院”字拖腔上跳躍延展加花,將主人公的靈動俏麗與青春朝氣細致展現(xiàn)出來,接下來“為求學三年來遮遮掩掩,怕露出女兒態(tài)惹下麻煩。學友中難免會流長非短,背地里有議論時起波瀾。”這四句旋律柔美細膩,平緩婉轉,這種唯美的旋律線條,正是《梁祝情》的藝術特色之一。尤其在“遮掩、麻煩、非短、波瀾”幾處的小拖腔和落腔充滿了聲口性音調,聽來質樸親切,細致刻畫出祝英臺女扮男裝在紅羅書院攻讀,時時留意,處處提防,怕不小心露出女兒態(tài)引來是非,招來麻煩的忐忑不安心理,這一部分在描寫祝英臺內(nèi)心情感變化上的獨特情趣美與之后“多虧了好梁兄對我照看”這一句形成了對比性的鋪墊。在這一句中“好梁兄”處,旋律大跳上揚,并在高音處拖腔,加重語氣的同時,充分展示了英臺對山伯的深深敬慕,到了“女孩家想讀書咋就這樣難”這一句,“女孩家”突出口語化,旋律音調往下“落”,到“難”字時,重復加重的同時,拖腔迂回婉轉,最后才落下來。展示女孩家的小心事,有撒嬌、有嗔怪,有不安也有思考。整段唱腔多角度真實、細膩唯美地刻畫了英臺深情、明麗、樸實的性格側面。也為后邊英臺的潑辣、倔強做了對比性的鋪墊。
二、活潑靈動、明快諧趣之美
劇中經(jīng)典唱段“十八相送”是所有眾多梁祝故事里的美麗場景。按照傳說,從紅羅山書院到祝英臺的家,正好十八里路,到和孝鎮(zhèn)梁崗梁山伯的家,也大約是18里。祝英臺家在書院東北,梁山伯家在書院西北,而兩家到書院的路都必須經(jīng)過曹橋,曹橋到書院為8里。祝英臺和梁山伯的家距紅羅山書院十八里,于是,也就有了眾多梁祝戲中都有的這個名段“十八相送”。
此段曲式結構,依照人物情緒變化發(fā)展的需要和板式相互之間的轉換,可分為5個部分:
第一部分:〔花流水〕--〔慢流水〕依照心理變化分為兩個層次“路邊的喜鵲喳喳里唱”、“上路來、心彷徨”。
第二部分:〔二八聯(lián)板〕(中速)從“走一村,過一莊”至“芝麻地里帶打瓜”。
第三部分:〔呱嗒嘴〕-〔勾撕咬〕(節(jié)奏中慢)根據(jù)劇情發(fā)展分為兩個層次“打了一個嘴兒,抽了一個芽兒”、 “我一不吃二不拔,別當誤送你轉回家”。
第四部分:〔快三眼〕又稱金鉤掛(節(jié)奏由慢轉快)從“走一莊,又一莊”至“抬到您家拜花堂”。
第五部分:〔流水〕(由快漸慢)從“愚兄尚未有人提親”至“搟面杖吹火氣不通”。
此段是英臺和山伯的經(jīng)典對唱,光陰如梭,時光荏苒,轉眼間三年學期將滿。此時,英臺接到家書一封,父病重,催其速回。二人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的相送途中,英臺不斷借物撫意,暗示愛情。作曲家緊緊把握腔中有人,腔中有物,腔中有情的作曲原則,人物性格音調的刻畫準確生動,英臺的音調形象時而細致深情、時而嬌嗔含羞、又時而俏皮熱情。山伯的音調形象時而忠厚純樸、時而醇厚舒展、又時而耿直可愛。這些唱腔音調常以樂段造勢、樂句對仗、或以說白對答,音樂旋律生動樸素,俗中見雅,趣味無窮。構成極富中原特點的“十八相送”。
唱腔第一部分從“路邊的喜鵲喳喳里唱”至“悟出話里有文章”。從人物情緒發(fā)展脈絡出發(fā),在第一部分中又分兩個層次,第一層從“路邊的喜鵲喳喳里唱”至“重踏舊道喜洋洋”,板式以〔花流水〕切入,傳統(tǒng)“流水板”的上句落音較自由,下句落“5”或“1”音,唱腔一般都是眼起板落的一板一眼的形式。在普通的上下句結構中,隨著唱腔尾句的落音,一般都有跟腔過門。其前奏過門與“二八板”基本相同。而作曲家耿玉卿卻在傳統(tǒng)“流水”基礎上采用加花變奏的“花流水”開篇,在弱拍“眼”位上巧妙起腔,給人以精致明快之感,緊接著“路邊的喜鵲喳喳里唱”在“喜鵲”處又延展拖腔至七小節(jié),在一“閃”一“展”之間,襯托出英臺的活潑質樸的少女性格和內(nèi)心喜悅之情。之后快速四小節(jié)間奏之后速度稍撤進入第二層次,“上路來、心彷徨”至“愿梁兄,悟出話里有文章”,這一層次板式上采用“慢流水”,旋律音調平緩舒展,唱中似說,突出英臺欲向山伯表達愛意但又難以啟口的復雜羞澀之情。第一部分旋律線條靈巧而流暢、節(jié)奏靈動而跳躍,給人以歡快、活潑、清新的開篇感。
間奏過后由流水轉入〔二八〕連板進入第二部分,從“走一村,過一莊”至“芝麻地里帶打瓜”。對唱音調形象出現(xiàn),調式上作曲家采用移宮離調方式、由降E調轉為降B調(俗稱反弦),比降E調升高了五度(即以5當1),旋律以宮調式進行。這部分唱腔旋律突出了二八板聲腔明朗、舒展的音調動機,旋律進行中加強了“宮”“徵”在樂句的落音位置,形成了自然的轉調感。旋律給人以親切、質樸感,而男女主人公音色上的對比又增強了音調中的明亮、向上意象,旋律推動性大大增強,樂段的舒展與之前的“青春活潑”音調形成對比,鮮明地塑造了山伯的質樸和英臺的嬌俏。
第三部分由“打了一個嘴兒,抽了一個芽兒” 進入,轉為〔呱嗒嘴〕的旋律來表現(xiàn),上下句前后應和,對仗工整,整個旋律音調活潑詼諧、歡快明朗,字多腔少,音調富有極強的口語性,在演唱時,耿先生要求準確把握腔中有人,腔中有物,腔中有情的意境。唱中要加說的成分,耍著唱,做到唱似說,說又似唱,有板有眼,一氣呵成。特別是“兒化音”的嵌入,為英臺的人物塑造又平添了俏麗、靈動、風趣的意蘊。接下來從“梁大哥,我的大哥呀!還怕你吃出甜頭連根拔!”至“既然我是呆頭鵝,從此莫叫我梁哥哥。”這一層語言音調富有曲藝表演中逗哏的意趣,帶有諧謔性音調。所謂:“民族的玩意兒,講的是一個趣兒,一定得逗樂兒,聽的是一個味兒,一定得地道、精彩”。如:(山伯)“我一不吃二不拔,別當誤送你轉回家。(英臺)看前邊,有條河,河里漂著一對鵝。那公鵝戲水前邊走,后邊母鵝叫哥哥。(山伯)未曾看見鵝開口,怎說母鵝叫哥哥?(英臺)你這人,真難說,就好像一個呆頭鵝。(山伯)既然我是呆頭鵝,從此莫叫我梁哥哥?!边@一層次的聲腔設計中,作曲家緊扣語意,旋律巧妙轉為“勾撕咬”,即: “多由二人或二人以上連掛接唱,以表現(xiàn)辯爭的場合。“勾”結合、串聯(lián)之意?!八阂А奔矗核蝗?、口舌之爭!唱腔多采用快二八或垛二八的形式,你一言,我一語銜接很緊湊,由地這個特點,形成一個獨立的板式。即為:勾撕咬。這一層次旋律音調似蕩秋千向上向前推動,與誦白相混合,這些風趣俏皮的短句,均在音調上與開篇部分“青春活潑”的主題音調相呼應,在夸張的板式推動下,將說與唱巧妙交融,色彩斑斕地描繪出天、地、人之間的意趣和諧。
第四部分從“走一莊,又一莊”至“抬到您家拜花堂”。轉為〔快三眼〕即:由“慢板”的慢速度轉換成快速度的唱法叫“快三眼”。傳統(tǒng)程式中這種〔快三眼〕是把中間的八梆大過門全部省略。由于速度很快,因而旋律需要簡化,節(jié)奏需要明快,曲調力求少用花腔,形成一句接一句,字字相連,絲絲入扣,故傳統(tǒng)戲中也稱它為“金鉤掛”。 這一部分的旋律唱腔,突出了中原地域的方言特性,對仗的樂句中,上句落音在“羽、徵、商、宮;下句落音“宮、徵;這種旋律音調的落音對比,使唱腔具有了音調色彩的斑斕感,突出表現(xiàn)了英臺內(nèi)心細膩的性格層面。這種音調性格化使得故事中的人物有了準確生動的定位。
第五部分是在二人的“對子戲”演繹過程中交叉塑造的。從“愚兄尚未有人提親”至“搟面杖吹火氣不通”。 板式轉為〔流水〕。這一部分因事、因情多變的人物對答音調,作曲家在創(chuàng)腔時準確把握唱腔音調與人物性格的吻合度,還有人物性格音調在“對子戲”中的對比性與合理性,人物性格音調在整個事件中的邏輯性、統(tǒng)一性。男女主人公的對答音調在節(jié)奏、誦白與旋律音型上,即紛呈又統(tǒng)一,從而形成鮮明的性格聲口音調對比,使唱腔程式完全融入這段特別的示愛表白和極有韻味的唱詞之中。男女聲一問一答,宮調徵調自然轉換,旋律音調極富藝術感染力。
音樂故事《梁祝情》的音樂唱腔,新穎別致、抒情浪漫,其旋律的婉轉雅致與優(yōu)美程度,以及對演員的歌唱性和抒情性上都具有超前性和引領性,在很多方面都值得研究總結。
參考文獻:
[1]王宗敏.名家名段唱腔賞析[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2]馬紫晨.梨園春流行唱段續(xù)編[M].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5.
[3]石磊.二十世紀中國戲曲改革啟示錄[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
季紅莉(1972-),女,河南滎陽人,河南藝術職業(yè)學院音樂系教授,主要從事民族歌唱藝術及歌唱教學心理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