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非
一看到“臭味相投”,不少同學(xué)就心生反感,把它認(rèn)作貶義詞?!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將該詞解作:“思想作風(fēng)、興趣等相同,很合得來(專指壞的)。”其實,該詞最早并無貶義,之所以會落難成“專指壞的”,原因出在“臭”字上。
“臭”原是“嗅”的本字,讀如“嗅”。甲骨文中,“自”意為“鼻子”,“犬”即“狗”,兩者合在一起,表示狗鼻子很靈敏,能辨別氣味。如在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句中,“臭”解作“氣味”,全句意思是“富人家里飄出酒肉的味道,窮人們卻挨餓凍死街頭”,可不要以為是酒肉發(fā)臭了。
成語“臭味相投”較早見于《史通》“至兩漢以還,則全錄當(dāng)時《紀(jì)》《傳》,而上下通達(dá),臭味相投”一句,代指同類的文史典籍,與污穢無關(guān);到民國時,如在蔡東藩、許廑父寫的《民國通俗演義》中“兩情不謀而合,況是彼此熟識,一經(jīng)會面,臭味相投,當(dāng)即互相借重,定名為請愿聯(lián)合會”一句里,代指人們合得來,也沒有貶義。
在語言的發(fā)展過程中,“嗅”代替“臭”后,“臭”變成與“香”相對的一種難聞的氣味,“臭味”的意思變得不好起來,順便也把“臭味相投”一類詞語拉下了水,使它們成了貶義詞。從中,我們至少可以得出兩點啟示:第一,詞語的意思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要發(fā)展地看問題,與時俱進(jìn);第二,理解詞語千萬不能只看表面,我們要知道它的發(fā)展變化,學(xué)會尋根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