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君
(蘭州職業(yè)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環(huán)縣道情皮影是一種古老的地方傳統藝術,是秦隴文化和周邊族群文化融合的產物。相傳道情皮影最早誕生于宋代,是采取“借燈、傳影、配聲以演故事”的手段,“集中華皮影之大成,擷當地道情曲藝之精華”融民間音樂、美術和口傳文學為一體的一種藝術形式。千百年的傳承過程中,它逐漸的成為當地人民祭祀、過關、還愿、節(jié)日慶祝習俗的綜合性藝術,它在豐富人民文化生活的同時,也在傾訴者人民群眾的各種各樣的情感。環(huán)縣道情皮影和甘肅其他地方流行的秦腔、眉戶、燈調等皮影的唱腔不同,它的特點是以唱為主,以說為輔。環(huán)縣道情的音樂高亢激揚、婉轉明快,曲調委婉流暢、情深意長。但隨著現代影視媒體的沖擊,環(huán)縣道情皮影逐漸的失去了往日的風采。優(yōu)秀民間藝人相繼離世,使得大量還沒有傳承記錄下來的唱本、唱腔、古影樣和表演樣式隨之絕跡,環(huán)縣道皮影的傳承很不樂觀。
戲劇人類學是藝術人類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很好的兼顧了戲劇學和人類學的雙重屬性。西方在20 世紀末形成了戲劇人類學理論,它的內容涉及到民族文化、民族史、原始宗教、神話思維、原始信仰等。戲劇人類學在關注戲劇本身的同時,還對于早期的形成過程中的神話、宗教、史詩、親族、儀式、信仰等因素有很多的研究,同時十分強調戲劇在自身民族文化中的研究。實際上對于戲劇人類學的概念在學術界有很多不同的觀點:從戲劇表演的層面進行分析,戲劇人類學是表演者為了提升表演技巧對于戲劇本身的研究;從表演學和生理學層面,則可以視為人類在表演情境下的社會文化行為和生理行為;從實證的層面又可以將其定義為人類在特等情境下的自我實驗的科學??傊瑧騽∪祟悓W的核心是借助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和技巧來研究戲劇的本質和發(fā)展。
“隔帳陳述千古事,燈下揮舞鼓樂聲。奏的悲歡離合調,演的歷史奸與惡。三尺生峭做戲臺,全憑十指逞詼諧。一口敘述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一張牛皮演繹喜怒哀樂,半邊人臉收盡忠奸賢惡?!逼び坝址Q“燈影戲”、“影戲”或“弄影戲”,是廣泛流傳于中國民間的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民間藝術。由于不同地域的文化生態(tài)背景不同,關于皮影各地說法不一,陜西稱“影子戲,河北叫“灤州影”,臺灣稱“皮猴戲”
環(huán)縣道情皮影是隴劇的前身,它是一種更加重視“道情”的藝術形式。環(huán)縣道情皮影實際上是道情和皮影結合的產物,是歷經千年滄桑形成的環(huán)縣獨特的皮影戲。它與當地的人民習俗信仰相互影響、相互融合,形成了環(huán)縣為中心,輻射至周邊的華池、慶城、寧夏鹽池、陜西定邊等縣域的藝術圈。最早的文獻記錄見于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后苑小廝兒三十人,打息氣唱道情,太上云`:此是張倫所撰《鼓子詞》?!?在元明清的文學作品中也有道情的演唱記載,如《自然集》、《兒女英雄傳》、《青樓夢》等。環(huán)縣道情皮影在千年的傳承中廣采博納,逐漸的吸收了陜西皮影、本地民歌的演唱技巧。同時也借鑒了戲曲的敘事方式和演出方式,融合了陜北、寧夏等地的民歌、說書等藝術形式的精髓。
環(huán)縣道情皮影在宋元時代形成,在明清逐漸的成熟、興盛。清末的環(huán)縣道情皮影大師解長春對于傳統的道情皮影從唱腔、音樂、表演、劇目等層面進行了成功的改革,讓其在黃河流域、黃土高原上達到鼎盛。在“文革”之后當地政府積極的搶救保護這一珍貴的藝術形式,為環(huán)縣道情皮影的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環(huán)縣道情皮影中有許多的原生態(tài)的戲劇元素,同時本身也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內涵。對于環(huán)縣道情皮影的戲劇學特征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理解原始文化和社會、個體的整體性和完整性。
相較于其他的民間藝術形式,環(huán)縣道情皮影存在顯著的社區(qū)專有性。在媒體傳播十分發(fā)達的當下,環(huán)縣道情皮影還是在僻遠地區(qū)頑強的生存著,即使現代文明也沒有能夠掩埋它的光彩。
道情皮影的淵源流長是因為社區(qū)性為其搭建了外部屏障的同時,也在以內在精神不斷一代又一代的感染著當地民眾。環(huán)縣道情皮影對于圖騰的崇拜內涵,是幫助其傳承和發(fā)展的內在動力。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圖騰的樣式在逐漸的變化,但是圖騰崇拜的內涵沒有變化。始終以民眾的神話思維繼續(xù)存在,在原始戲劇的形式中不斷的顯現。
環(huán)縣道情皮影的表演有著很強的節(jié)律性,不會有隨意變更。大多數都是在春、秋、冬三季的廟會中表演,但由于時令方面的考慮,一般都在農業(yè)生產的忙季間隙舉行。因為節(jié)令化的特點,環(huán)縣道情皮影內容有呈現出單一性、恒長性。
道情皮影的原始先民不會為了審美的要求去創(chuàng)造出戲劇形式,是以戲劇為目的進行表演造就了皮影。任何形式的戲劇在原始階段都是客觀的表演,是人們非戲劇的形式的表演。戲劇發(fā)展的內在動力是人們生命情感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原始先民希望借助戲劇完成和超自然力量之間的溝通。環(huán)縣道情皮影是一種傳統的戲劇形式,但在當時的民眾心目中,它更加趨向于一種意識,是一種生活需求的社會活動。戲劇現象是否具備發(fā)生學意義上的原始價值,不僅是要看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多久,還要關注它本身的文化時差的存在。環(huán)縣道情皮影具有顯著的原始屬性,因為它所呈現出來的都是最粗陋而質樸的藝術形態(tài)。
環(huán)縣道情皮影戲的原始創(chuàng)作、表演、傳承、發(fā)展都是在民間,它在外部的呈現中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始終都有原始的戲劇精神貫穿其中。這種精神與原始先民的巫術精神類似,
在環(huán)縣道情皮影中則被完全的社群化、社區(qū)化,呈現給觀眾的也是典型的儀式化、巫術化的藝術形式。環(huán)縣道情皮影是將神話思想、圖騰崇拜思想作為文化土壤,為實現人們心理體驗與精神、情感的宣泄提供形式載體。